绝地战警:迈阿密行动
《绝地战警:迈阿密行动》(英语:Bad Boys: Miami Takedown)是一个改编自电影《绝地战警2》的第一与第三人称射击游戏,由布里提兹游戏(Blitz Games)开发,帝王国际(Empire Interactive)、魁夫娱乐(Crave Entertainment)发行,于2004年11月14日发行
绝地战警:迈阿密行动 | |
---|---|
| |
类型 | 动作冒险、射击 |
平台 | Nintendo GameCube、Microsoft Windows、PlayStation 2、Xbox |
开发商 | Blitz Games |
发行商 | Empire Interactive Crave Entertainment |
模式 | 单人游戏 |
发行日 | GameCube
|
游戏背景
游戏以迈阿密为背景,故事描述一种的新型毒品“兰花”一直在迈阿密四处出现,[2]并引发几起离奇的死亡案件,玩家扮演缉毒小队(TNT)Marcus Burnett和Mike Lowrey出现在迈阿密的不同关卡扫荡毒品并查明真相和揪出幕后首脑,游戏分为五个章节,每个章节都有2~3个关卡。[3]
游戏最大的特色就是掩护模式(Cover Mode),玩家有时会遭遇4~15名重装武力的帮派分子,必须寻求掩护点来降低伤害,除此之外,游戏还分为搜索模式(Explore Mode)、狙击模式(Sinper Mode)及首领对决模式(Boss Mode)[4]。
除此之外,玩家也可以选择寻找放置在地上的武器,或是射击歹徒的武器,让他投降,以便使用没收而来的武器。但是除了狙击枪,其他的都可以拿到。
剧情
游戏故事接续电影的事件,一开始描述游戏坏蛋之间的交易。毒贩图利奥·门多萨对被名叫阿基莫夫的俄罗斯商人骗货感到相当不爽。他们解决矛盾后决定合作。同时,两名TNT特务,雷·杰克森和他的伙伴李-安·里德,正要去吃间餐厅。杰克森待在车里,而里德走进餐厅。当她在吧台坐下时,车子突然爆炸,杰克森被炸死在车内,里德则被一个叫“婴儿恶魔”的帮派绑架。
Act 1
伯内特和洛瑞被霍华德队长指派去救援还活着的特务,并消灭“婴儿恶魔”帮派。他们成功救出里德,不过伯内特对此并不感到意外,因为他和里德有过往的牵连。后来,这对拍档被派到一间荒废的房子,那里是“婴儿恶魔”的藏身之地,他们很快找到了老大:波苏·威廉斯。伯内特与帮派老大展开枪战,但对方最后成功逃脱。
Act 2
塔蒂亚娜·萨文,阿基莫夫的助手,企图让波苏加入门多萨的团队,以换取婴儿恶魔的地盘。波苏拒绝了,并开始大声咆哮,直到他在称呼塔蒂亚娜为“共产主义者”后被她用飞刀射中头部,当场毙命。接着,婴儿恶魔抢劫了一家银行,洛瑞和伯内特被派去制止他们。事后,塔蒂亚娜趁抢劫之机企图逃跑,但车子出了车祸。她改走路逃跑,穿过迈阿密的巷弄,洛瑞和伯内特追赶并击退剩余的婴儿恶魔帮成员,最后面对来帮助塔蒂亚娜逃脱的俄罗斯黑手党。
两人分头行动;伯内特穿过小M餐厅,洛瑞则上到屋顶。当伯内特被切断后,洛瑞在迈阿密的屋顶追赶塔蒂亚娜,一路对抗俄罗斯黑手党。塔蒂亚娜登上她的直升机,并用它攻击洛瑞。起初,直升机占了上风,但洛瑞最终战胜,成功摧毁直升机,杀死了塔蒂亚娜。TNT双人组重新集结,并计划在一个画廊展开他们的下一个任务。
Act 3
麦克和马克斯被派往椭圆现代艺术馆,试图查明它与俄罗斯人的关联,结果发现它是由基里尔·阿基莫夫拥有的,而马克斯曾烧毁了他的钱。伯内特独自行动,成功控制了画廊的安全室,监视到阿基莫夫和贾布提·西罗(门多萨的保镖)正在讨论在码头的57号仓库进行的交易。洛瑞使用消音武器穿越画廊的另一部分,查明俄罗斯人在做什么。随后,两人对此产生怀疑,认为俄罗斯人在守卫其他东西,后来被揭示为一个毒品实验室。洛瑞摧毁了实验室,并以爆炸性的方式逃脱,最后被武装严密的俄罗斯人包围。伯内特来救援他的搭档,双人一起从画廊打出来。
Act 4
麦克、马克斯和李安决定前往码头干掉阿基莫夫。伯内特单枪匹马闯进去,洛瑞提供狙击支援,李安则负责观察。伯内特成功混入,并看到门多萨和阿基莫夫之间的交易。过程中,他惊讶地发现一开始被认为死于汽车爆炸的特工杰克森还活着,而且还跟门多萨勾结。伯内特拼命从仓库逃出来,不仅要对付残余的俄罗斯黑手党,还得面对刚到达的哥伦比亚贩毒集团。洛瑞把狙击枪交给伯内特,自己则上了阿基莫夫的船。
在船上,阿基莫夫出现了,还挟持了李安。逼不得已,马克斯抓准时机,耐心等待,终于成功狙杀了阿基莫夫。李安透露她在门多萨的船上放了个追踪器,三人随即展开追捕。
Act 5
麦克、马克斯和李安攻进门多萨的豪宅,对抗他的哥伦比亚贩毒集团私人军队。当马克斯和麦克清理豪宅时,李安与雷·杰克森对峙。经过一番交流后,杰克森被门多萨射杀,而门多萨后来逃脱。马克斯赶到,最后与门多萨的保镖西罗对决。马克斯打败了西罗,和麦克重新汇合,准备击溃哥伦比亚贩毒集团。两人一路打到门多萨那里,门多萨正站在一门大炮上等着他们。在马克斯吸引门多萨的火力,麦克射击门多萨的同时,两人成功制服了毒贩。门多萨极度绝望地求饶,趁两人分心时拔出隐藏武器,解除了麦克的武装。马克斯踢给他门多萨的金色执法者,将毒贩解决,他的尸体正好落在西罗旁边。包括李安在内的TNT特工们重新集合。麦克和马克斯互相唇枪舌剑,让李安感到不悦,痛斥了他们两个。尽管被困在这个岛上,三人依然取得了胜利,意气风发地离开。
游戏模式
- 搜索模式(Explore Mode)[5]
可让你搜查迈阿密的环境和寻找罪犯的犯罪证据
- 掩护模式(Cover Mode)[6]
如果遭遇众多武力分子,可以寻求掩护点来降低伤害
- 狙击模式(Sinper Mode)[6]
仅在拥有狙击枪的时候才可以使用这个模式,不过大部分的关卡狙击枪都是无限弹药
- 首领对决模式(Boss Mode)[6]
除了Tatiyana的武装直升机可以自选掩护点之外,其余都是固定掩护点,例如左右移动
相关音乐
预告片的主题曲选用世界摔角娱乐选手希尔顿·班哲明的进场主题曲《Desperate Times》[7]。而游戏主选单的主题曲则是Bad Manners与SirReal于2003年发行的单曲《What Who》,这个单曲随后收录在2009年发行的专辑《Ill Mannered》
评价
评价 | |||||||||||||||||||||||||||||||||||||||||||||||||||||||||||||||||||||||||||||||
---|---|---|---|---|---|---|---|---|---|---|---|---|---|---|---|---|---|---|---|---|---|---|---|---|---|---|---|---|---|---|---|---|---|---|---|---|---|---|---|---|---|---|---|---|---|---|---|---|---|---|---|---|---|---|---|---|---|---|---|---|---|---|---|---|---|---|---|---|---|---|---|---|---|---|---|---|---|---|---|
|
根据游戏评论整合网站Metacritic的统计,《绝地战警:迈阿密行动》在各个平台上普遍获得了贬低的评价[21][22][23][24]。
这款游戏在GameTrailers的“十大最佳与最糟糕电玩”中被评为第10名最糟糕[25];而在“十大最烂电影改编游戏”中名列第三。
尽管评价不好,这款游戏仍成为了Blitz Games在英国市场销售成绩最佳的作品[26]。
参考资料
- ^ GNN 记者 小贤. 《絕地戰警 2》2 月 15 日在台上市 - 巴哈姆特. 巴哈姆特. [2005-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 絕地戰警2 - 巴哈姆特. [2010-08-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7).
- ^ 絕地戰警2 - 巴哈姆特的攻略百科. [2010-08-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6).
- ^ [原创]绝地战警 II V1.0内附完整中文使用说明书(Rar@英文@银牌@magee0045) - 其他 - 香港人网 Myradio 线上讨论区 网上电台 | 论坛 | 网络广播 - Powered by Discuz![永久失效链接]
- ^ PChome线上购物 - 3C《绝地战警II 英文版》
- ^ 6.0 6.1 6.2 絕地戰警2 攻略百科:遊戲模式 - 巴哈姆特. [2010-08-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5).
- ^ YouTube上的Bad Boys 2 Game Trailer
- ^ 8.0 8.1 8.2 Bad Boys: Miami Takedown. Game Informer. No. 140. December 2004: 168.
- ^ Navarro, Alex. Bad Boys: Miami Takedown Review (GC). GameSpot. 2004-09-28 [2020-1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0).
- ^ 10.0 10.1 Navarro, Alex. Bad Boys: Miami Takedown Review (PS2, Xbox). GameSpot. 2004-09-24 [2020-1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22).
- ^ Knutson, Michael. Bad Boys: Miami Takedown - PS2 - Review. GameZone. Oct 2008 [2020-1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06).
- ^ 12.0 12.1 12.2 Goldstein, Hilary. Bad Boys: Miami Takedown (GCN, PS2, Xbox). IGN. 2004-09-27 [2016-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2-16).
- ^ McNamara, Tom. Bad Boys II Review (PC). IGN. 2004-06-30 [2016-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03).
- ^ Bad Boys: Miami Takedown. Nintendo Power. November 2004, 185: 130.
- ^ Bad Boys II. Official UK PlayStation 2 Magazine. April 2004.
- ^ Bad Boys: Miami Takedown. Official Xbox Magazine. January 2005: 74.
- ^ Bad Boys II. PC Gamer UK. May 2004.
- ^ Fisher, Matthew. Bad Boys: Miami Takedown Review (Xbox). TeamXbox. 2004-10-04 [2020-1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11).
- ^ 19.0 19.1 19.2 Speer, Justin. Bad Boys: Miami Takedown Review (GC, PS2, Xbox). X-Play. 2004-11-03 [2020-1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4-11-24).
- ^ 20.0 20.1 20.2 Wapshott, Tim. Bad Boys II (PC, PS2, Xbox). The Times. 2004-08-27 [2016-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1-09).
- ^ 21.0 21.1 Bad Boys: Miami Takedown for GameCube Reviews. Metacritic. [2016-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28).
- ^ 22.0 22.1 Bad Boys: Miami Takedown for PC Reviews [mislabeled as "PlayStation 2"]. Metacritic. [2016-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13).
- ^ 23.0 23.1 Bad Boys II: Miami Takedown (ps2: 2004): Reviews. Metacritic. [2016-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13).
- ^ 24.0 24.1 Bad Boys: Miami Takedown for Xbox Reviews. Metacritic. [2016-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02).
- ^ Raidertoad. [GT Countdown] Top 10 Best and Worst Games of All Time. YouTube. 2011-01-22 [2016-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21).
- ^ Dring, Christopher. Revealed: The most successful UK game developers. GamesIndustry.biz. 2019-04-12 [2023-0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25)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