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友谊
网络友谊(英语:Internet friendship)是指人与人透过互联网上发展出来的友情,在许多情况下、只是透过互联网互相了解,与笔友有相似之处,但不仅是透过文字,也可以透过声音、影像或虚拟角色。
争议
最常见的争议是,与一个无法面对面的人是否能建立友谊,友谊的定义是否被曲解。在网络世界中没有了影像、声音的判断,很难量测一个人的情感和感觉,而且也很难避免其高度的欺骗可能,人们很容易依自己想法去塑造不同身份与个性。
支持网络友谊的这方则认为,争论是否有看到对方的影像对于友谊建立是无关紧要的,没有见到对方,反而对友谊有所增益,彼此不用在乎是否有更多期望,也更容易解开日常生活中的社交伪装。在网络上,人们会透过你的言谈、账号称谓,去判断你的个性。就如同笔友,由于网络上的言谈自由,因此有许多人比平时更勇于发言,甚至是以具条理或逻辑性的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意见。
此外,针对那些“友谊应建立在面对面的基础上”论点,也有“视对方脸色更改友谊”的疑虑,那是否就是真实的友谊呢?这一点也很容易有所争议,不见得就能拿来评论网络友谊的真实性。
然而Facebook、Whatsapp、微信和LINE这些社交网站和即时通信软件兴起后,从网络友谊发展成真实朋友,甚至结为情侣、组织家庭等情况已屡见不鲜,虽然上一辈人们认为网络交友存在危险,但是成功从网络交友发展成知己、情侣甚至结婚的个案在现今社会已多不胜数。[来源请求]
网友见面
网络结识的朋友,有的人不选择见面只保持在网络上联系,而有的人会选择线下见面,发展成生活中的朋友,甚至是恋人。
在中国大陆的网络用语中,男同志与男同志网友在网络上认识后,线下第一次见面,可以称之为“面基”[1][需要较佳来源][原创研究?]。后来其他网民借鉴了这个词,不限男女不限人数的网友在网络上认识后,线下见面或聚会,也可以称为“面基”[2][需要较佳来源]。
探讨
网络友谊在今日已被许多社会学家探讨,可参看《虚拟化身:网络世代的身份认同》(Life on the Screen: Identity in the Age of the Internet)1995年出版,由雪莉·特克(Sherry Turkle)撰写;ISBN 9573236486。
参见
参考资料
- ^ 网络文章示例:不同年代的GAY如何面基?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网易新闻
- ^ 网络文章示例:网上聊得骚又嗨,见面就结巴你需要《面基指南》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搜狗字媒体
- ^ 新闻报道示例:男子和女友甜蜜网恋八个月 结果在派出所实现第一次奔现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