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马克斯维尔·库切
约翰·马克斯维尔·库切(英语:John Maxwell Coetzee,简写为J. M. Coetzee,1940年2月9日—),又译柯慈,南非当代小说家,1987年耶路撒冷奖得主,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库切主要使用英语写作。
约翰·马克斯维尔·库切 John Maxwell Coetzee | |
---|---|
出生 | 约翰·马克斯维尔·库切 John Maxwell Coetzee 1940年2月9日 南非联邦开普省开普敦 |
职业 | 小说家、散文家、编剧、文学评论家、语言学家、翻译、教授 |
语言 | 英语 南非语 荷兰语 |
国籍 | 南非 澳大利亚(2006年-) |
母校 | 开普敦大学 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 |
奖项 |
生平
1940年,库切出生于南非开普敦,是荷兰裔移民的后代。成长于南非种族隔离政策逐渐成形并盛行的年代。他于1963年在南非开普敦大学开始写作,随后在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获得电脑分析博士学位,随后返回南非。1984年,库切成为南非开普敦大学英语文学教授。1974年库切发表了他的第一部小说《昏暗的国度》,此后一直写作,1977年发表《来自国家的心脏》,并于1980年发表了使其在国际文坛上一举成名的小说《等待野蛮人》。库切于2001年移居澳大利亚,任职于阿德莱德大学。目前库切在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柏拉图对话集”的《费德鲁斯篇》和美国诗人沃尔特·惠特曼诗歌的本科课程。库切是该大学“社会思想委员会”成员。该委员会主要培养学生获得文学、哲学、历史、神学、艺术或者政治学博士学位。库切已在该大学任教数年,最初是作为访问教授在校任教的。
库切是一位性情孤僻、不苟言笑的人,他是素食主义者,酷爱骑自行车,滴酒不沾,他向来都不接受记者采访。他1963年结婚,但1980年代他与妻子离婚。他有一儿一女。但他的儿子在23岁的时候不幸意外去世。
1997年库切出版了回忆录《少年时代:来自省城生活的情景》。该回忆录描写了作家本人走向成熟的艰难努力。在这本回忆录中,他提及了童年对语言的狂热。尽管生活在一个南非语的环境中,他却是在一个讲英语的家庭中长大。他认为自己是一个英国人,但却也能说流利的南非语。
2003年,库切获得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库切还是第一位两度获得英国文学最高奖——布克奖的作家,而且他是一名受人尊敬的批评家,一直享誉全球文坛,但在媒体面前他却一直表现得非常谨慎和低调,他在1999年因一部黑色讽刺作品《耻》(Disgrace)而再度获得布克奖后曾表示:“在我的一生中,我一直成功地做到了怎样避免成为一个名人。” 库切其它的荣誉还包括三度获得南非最重要的文学奖——中央通讯社文学奖以及法国费米娜外国小说奖、以色列耶路撒冷奖与《爱尔兰时报》国际小说奖等文学奖。他被评论界认为是当代南非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库切还发表过各种翻译作品,并曾经担任过《纽约书评》的文学评论家。
作品特色
库切的作品主要描写的是种族隔离下的人们的生活状态,结构精致,对话隽永,思辨深邃。库切被评论家认为是“一个有道德原则的怀疑论者”。“他对当下西方文明中浅薄的道德感和残酷的理性主义给予了毫不留情的批判”。
库切的书都是关于历史,是关于人在历史中的地位,更是关于人是否能逃离历史。在他的笔下,政治和历史的力量像阴风苦雨一样无孔不入,吹入个人的生活,这隐晦恶劣的气候能够摧毁人的一生。他笔下的南非,是一个没有时间,噩梦一般的地方。“在关键时刻,库切的人物都是站在他们自己背后,一动不动,仿佛是没有办法参与他们自己的行动。”瑞典学院这样写道,“但是这种消极状态又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性格造成,这也是一个人对压迫的最后反抗,在不参与的消极状态中进行抵抗。”
他的语言非常精炼,非常干净,如同他从来不多说一句话一样,他的书中也从来没有一个多余的字。
在他的小说里,描述了一个个局外人的青春,挣扎,阴郁,却又真实,充满炙热。
主要作品
- 1974年:《昏暗的国度》(英文书名 Dusk lands)
- 1976年:《来自国家的心脏》(英文书名 In the Heart of the Country)
- 1980年:《等待野蛮人》(英文书名 Waiting for the Barbarians)
- 1983年:《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英文书名 Life and Times of Michael K)
- 1986年:《敌人》(英文书名 Foe)
- 1990年:《铁的时代》(英文书名 Age of Iron)
- 1994年:《圣彼得堡的大师》(英文书名 The Master of Petersburg)
- 1997年:《少年时代:来自省城生活的情景》(回忆录)
(英文书名 Boyhood: Scenes from Provincial Life)
- 1999年:《耻》(英文书名 Disgrace)(台湾书名 屈辱)
- 2002年:《青春》(英文书名 Youth)
- 2003年:《伊丽莎白·科斯特洛:八堂课》(英文书名 Elizabeth Costello: Eight Lessons)
- 2005年:《慢性男人》(英文书名 Slow Man)
- 2007年:《荒年日记》(英文书名 Diary of a Bad Year)
- 2009年:《夏日》(英文书名Summertime)
- 2013年:《耶稣的童年》(英文书名The Childhood of Jesus)
论文集
- 1996年:《冒犯》(英文书名 Giving Offense : Essays on Censorship)
库切作品在台湾的出版
在台湾,John Michael Coetzee 被翻译为“约翰‧麦可‧柯慈”。
- 孟祥森/译,《屈辱》,台北:天下远见,2000年。
- 程振家/译,《麦可K 的生命与时代》,台北:天下远见,2000年。
- 小知堂编译组/译,《双面少年》,台北:小知堂,2000年。
- 汪芸/译,《铁器时代》,台北:天下远见,2001年。
- 程振家/译,《等待野蛮人》,台北:天下远见,2003年。
- 郑明萱/译,《少年时》,台北:时报文化,2004年。
- 卢相如/译,《在国家心中》,台北:小知堂,2004年。
- 卢相如/译,《仇敌》,台北市:小知堂,2004年。
- 胡娟𬀩/译,《昏暗之地》,台北:小知堂,2005年。
- 谢佩妏/译,《圣彼得堡的文豪》,台北市:小知堂,2005年。
- 林美珠/译,《伊丽莎白‧卡斯特洛》,台北市:小知堂,2005年。
- 梁永安/译,《缓慢的人》,台北市:天培文化,2009年。
库切及其作品在台湾的研究
不少。到2011/3/29为止,至少有21部硕博士论文。
- 赖惠云,〈爱其所不能爱:柯慈对于人我关系的伦理观〉(Loving the Unloveble:J.M.Coetzee’s Ethics of Self-Other Relationships) 成功大学外国语文学系博士论文。
- 钟品玉,〈柯慈的〈屈辱〉:羞耻与罪恶感在个别化过程中的展现〉(Manifestation of shame and guilt in the process of individuation in J.M.coetzee’s disgrace) 国立高雄师范大学英语研究所文学组硕士论文。
- 庄士弘,〈与德勒兹和瓜达西阅读柯慈小说《等待野蛮人》:战争机器、平滑空间、块茎〉(Reading Deleuze and Guattari with J.M.Coetzee’s Waiting for the Barbarians:War machine,smooth space,rhizome) 国立高雄师范大学英语学系硕士论文。
- 林家祺,〈静默文学:爱密莉‧荻堇荪诗集、柯慈《屈辱》及爱德华‧凯瑞《望楼馆》之研究〉,东华大学创作与英语文学研究所,2010年。(Literary Silence in Emily Dickenson's Poetry, J.M.Coetzee's Disgrace and Edward Carey's Observatory Mansions)
库切及其作品在台湾、香港的评介
- 2004年1月号的《印刻生活志》有作家的简介、作品转载,以及马悦然对柯慈的评论。
- 刘正庆〈南非:黑白问题的深层矛盾—柯慈获颁诺贝尔文学奖所反映的南非现实〉,发表在2003年11月的《新闻大舞台》。
- 吴亿伟〈书评--〈等待野蛮人〉〉,发表在2002年6月的《幼狮文艺》。此外,还有“万之”(作家)的〈大师水准再放异彩—评库切新作《劣年日记》〉,该文发表在2007年12月号的《明报月刊》。
- 至于作家本人的演说,《明报月刊》曾翻译、刊载。由傅正明翻译,名为“他和他的人—库切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说”,该文刊载在2004年1月号。
- 2003年11月号刊载万之、傅正明的〈诺奖得主库切[Coetzee,John Maxwell]约写〉。
其它
- 一件奇怪的事情是,库切在南非仅仅拥有一小部分读者群。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的大卫-埃特威尔表示:“我认为,南非大多数人都不知道他是谁。他在学术界获得了很高的威望,大家公认他是南非最好的小说家,但是他作品在南非的读者却很少,甚至在那些喜欢文学的人当中也很少有人知道他。”
-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评语:精准地刻画了众多假面具下的人性本质。
参考资料
- 宋国诚,《从边缘到中心:后殖民文学》,擎松出版。2004年12月初版一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