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士成

中国清朝末期将领

聂士成(1836年—1900年),功亭忠节安徽合肥北乡(今岗集乡聂祠堂)人,淮军名将。

聂士成
《庚子辛亥忠烈像赞》之聂士成像
庚子辛亥忠烈像赞》之聂士成像
 大清直隶提督
字号字功亭
谥号忠节
出生1836年
 大清安徽省合肥北乡岗集三十铺村
逝世1900年
 大清直隶省天津府
经历

生平

生于合肥北乡岗集三十铺村聂祠堂郢一农家。武童出身,其母有烈女之风,七十岁时仍能练武。后随淮军袁甲三攻打捻军。改隶淮军,任把总,平定太平军、捻军有功,授予“力勇巴图鲁”勇名,与王孝祺章高元并称“淮军后起三名将”。

光绪十年(1884年)爆发中法战争,聂士成奉命率军赴台,授山西太原镇总兵。1894年甲午战争,聂士成随提督叶志超武毅军援朝,驻军牙山。于辽东大高岭一带取得清军为数不多的几场胜利,以功授直隶提督

战后武毅军剩余部队驻扎芦台。聂士成按德国军法操练,并提拔当时的张作霖

1898年,清政府将北洋部队改为武卫军,聂士成所部武毅军马步三十营改制为武卫前军

1900年,义和团运动在山东等地迅速发展,聂士成力主镇压。4月,义和团破坏保定铁路,5月30日,聂奉命保护芦保京津铁路。义和团烧毁黄村铁路,聂军小队前往阻止,被义和团迎击,伤数十人。之后义和团三千人毁廊坊铁轨,聂士成率军前往,遭义和团袭击,聂军还击杀死义和团五百人。[1]当时掌政之端王载漪、大学士刚毅等人下旨严责士成。直隶总督裕禄命聂士成回芦台,聂士成率军回天津。当时天津有义和团二万多人,常击杀武卫军士兵,聂士成不敢反抗,但聂军与义和团的仇隙更深。军机大臣荣禄害怕聂军哗变,写信安慰聂士成,称武卫军军服西化,容易被误会。聂士成回信称:“拳匪害民,必贻祸国家。某为直隶提督,境内有匪,不能剿,如职任何?若以剿匪受大戮,必不敢辞。”[2]

6月,聂士成率所部守卫天津杨村一带,与义和团一起阻击欲入京拯救使馆区的八国联军先遣队,清军与联军互有死伤,而义和团则被聂士成派上前线,遭联军机枪扫射,撤回时又遭聂军机枪扫射,死伤惨重。由于京津铁路已被义和团破坏、八国联军先遣队不擅陆战、聂军装备精良(配有德制重机枪),联军无法前进只能后撤,清廷称此役为廊坊大捷。但裕禄将之归功并大赏于义和团,而聂军则分文无赏。[3]

1900年7月9日,义和团为报复聂士成,派人绑架聂士成家眷,聂士成闻讯后大怒分兵营救,两军正式开战。同时日军义和团纪庄子战场包抄天津,在纪庄子击败义和团后抄袭聂士成后路,聂士成由于身穿黄马褂目标过大被日军炮火击中身亡[4]。义和团意欲抢夺并侮辱聂士成尸体,因德军进逼而未果,德军后将聂士成遗体归还清军。

纪念

 
天津聂士成殉难纪念碑

1905年清政府于天津八里台以南(今天津市南开区紫金山路与卫津南路交叉口)立碑纪念,碑高2.4米,花岗石砌筑基座。碑正面刻“聂忠节公殉难处”,两侧立柱上刻“勇烈贯长虹,想当年马革裹尸,一片丹心忍作怒涛飞海上;精诚留碧血,看今日虫沙历劫,三军白骨悲歌乐府战城南”,横额为“生气凛然”。

纪念碑在文革中被列入四大旧彻底砸烂;1984年复立时,碑文仅留“聂忠节公殉难处”七字。

2000年是其为国捐躯100周年,天津市政府在原聂公碑所在地树立了一座高4.18米的聂忠节公横刀跃马铜像以示缅怀,底座镌刻赞诗一首:将军驱骑刀光寒,一跃桥头此生瞻。聂公当年激扬处,多少青松配雨寒。

相关条目

延伸阅读

[]

 清史稿·卷467》,出自赵尔巽清史稿
 清史稿·卷467
 维基共享资源阅览影像

参考文献

  1. ^ 西巡回銮始末·卷2·拳匪毁京津铁路记
  2. ^ 清.罗惇曧:拳变余闻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 ^ 西巡回銮始末·卷2·直隶提督聂军门死事记
  4. ^ 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一版《天津义和团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