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讽(?—1041年),补之,齐州(今山东省济南市)人,历北宋宋真宗赵恒及宋仁宗赵祯二朝,赵祯年间任龙图阁直学士。其父范正辞宋太宗赵炅年间任侍御史知杂事,有兄弟范识进士,其子范宽之官至尚书省刑部郎中濠州知州[1]

生平

范讽是范正辞的次子,以父荫为官,作将作监主簿,因献《东封赋》,迁为太常寺奉礼郎。另再献文,被皇帝赵恒召往面试代选官,出任平阴县知县[2]

咸平三年(1000年)郓州王陵埽河决,到水退后因土肥而失去原先划定田界,因而引起很多土地纠纷不能裁决,范讽自行分别边界及编著契据,民众手执此契据离去平息纷争。[3]

之后成为进士,升迁为大理评事淄州通判。恰巧遇上该年有旱蝗之灾,所有农作物均种不成,唯有因蝗虫不食菽,所以农民都希望改种菽,但又苦于没有种子。及后范讽巡视至邹平县,并将官粮发放给民众,唯县令力争不可,但范讽对县令保证如有任何责任范讽一力承担,县令立即将官粮三万斛发放给民众。到秋天,民众皆在约定日期之前将官粮归还。[4]

调职梁山军知府,但由于要照顾年老母亲而辞任,于是转往郓州作通判。到乾兴元年(即公元1022年)二月,当时郓州知州李迪被贬往衡州作副使,宰相丁谓更准备了使者持诏书催促李迪启程,但范讽私自收留李迪数日,为其准备行装饯行。[5]

在任郓州之时,有诏令征募民众割草堵塞河堤决口,而征募城邑人与农户均等,范讽认为此举必令农民疲乏,应为官吏之误,立即更改朝廷传达之命令,使富人需要负担三之二人力,而朝廷亦听从其言,其他诸州均纷纷仿效郓州之做法。[6]

之后又调任广济军知府,民众皆避开河堤而居,另外凡给朝廷徭役者,范讽都恩待其家人,奏请免除其租税。[7]

累迁太常博士,以疾监舒州灵仙观尚御药张怀德行经至观斋祠,范讽很想与张怀德结交,张怀德亦将范讽推荐给章献太后,遂召还。回京之后章献太后问范讽有何欲言,范讽则对章献太后说现今权臣恃功骄纵,将不可控制,其实暗指曹利用,曹利用亦因而被贬,拜右司谏三司度支判官[8]

当时范讽出守之广济军州县广大,当地居民徭役者众,范讽因此言广济军地方大但人口少,徭役者与其他州郡均等,希望降格复为县,但转运司认为不可,因此举会令徭役者减少。范讽数次下令,督促州县长吏与转运使除去多余徭役人,用以扩大民力。又令州县记录人口与田产。[9]

赵祯曾打算更改进状由皇帝直接审阅之制度,改为由近臣晏殊等人先审阅分类编次,认为可行再交赵祯本人审阅,但范讽力谏阻止:“非上亲览决可否,则谁肯为陛下极言者。”[10]

天圣年间,时为殿中丞湖南安抚使之范讽,行经鼎州以北百里之甘泉寺,留诗:“平仲酌泉回北望,谓之礼佛向南行。烟岚翠锁门前路,转使高僧厌宠幸。”[11]

天圣七年(1029年)玉清昭应宫失火,至六月章献太后谴责守卫者失职,下令彻查失火原因,惩治失职人等,及将之下御史狱,更打算将守卫处决。御史中丞王曙监察御史张锡及范讽皆认为此乃上天之警戒,如果将守卫送往监狱彻底查办有违天意,赵祯及章献太后皆感悟,收押守卫才得释放。此后有人上议复修玉清昭应宫,但范讽上书力谏不可。至七月赵祯下诏不复修玉清昭应宫,改为将焚烧剩下的长生、崇寿两座小殿作万寿观。[12]

天圣七年十月(有作天圣八年初),设置天章阁待制职位,位龙图阁待制之下,同时任命鞠咏及范讽为之。另外范讽同时任命为审刑院知院事[13]

天圣九年正月,钱惟演许州来朝,被改为河南府通判,但钱惟演托病久留京师,既除陈州之职,又不往河南府接任新职,更希望出任宰相。而因钱惟演和章献太后有姻亲关系,以示天下不私,已曾打消钱惟演之念头作枢密使。因此范讽上奏认为钱惟演不可出任宰相。最后钱惟演亦需出守河南。[14]

范讽曾出使契丹,过道幽州北,见原野平旷,感慨曰:“此为战地,不亦信哉。”辽人相目不敢对。[15]

明道二年(1033年)四月,入为右谏议大夫,权知御史中丞。又请增加漕运米粮百万,救济河阳县河阴县以东地方。[16][17]

范讽讽刺马季良侥幸得官,因而被降至屯卫将军及贬谪至滁州[18]

出任青州知州,再升迁户部郎中。当时山东饥荒,范讽将前宰相王曾家里积存的很多谷物之中取数千斛来赈济饥民。范讽在青州不超过一年就被召还。[19]

另外明道年间因京东路饥荒,盗贼兴起,范讽曾推荐张掞莱州掖县知县[20]

在章献太后驾崩,赵桢亲政之后,很多原为章献太后之用人均被罢黜,而原为参知政事主管永兴军陈尧佐亦不能幸免,明道二年七月被降为庐州知州。陈尧佐经过郑州时,被有故怨的郡人王文吉控告陈尧佐谋反。赵桢立即派遣中官审问,而此案属御史台负责,范讽夜半被派作追究查问,朝早得出诬状结论及状奏与赵桢。[21][22][23]

章献太后驾崩之后,钱惟演开始为自身安全谋对策。明道二年九月,钱惟演首先倡议将章献太后及章懿太后并配赵恒庙室,既将妹嫁给刘美作妻子,又为其子钱暧章穆皇后之妹,另欲与章献太后之族人为婚。范讽劾奏钱惟演擅议宗庙,及言钱惟演在太后在生时深得太后宠爱,而且钱惟演有姻亲关系,请求将钱惟演革除。但赵祯不听,更谓先后既然未葬,实不忍责备钱惟演,范讽将告身藏袖,并将辞职作为威胁。赵祯在不甘愿下贬钱惟演为崇信军节度使随州,作平章事,钱暧则被夺一官,落为集贤院校理,其余诸子皆补外作监当[24][25]

明道二年十月,宰相张士逊被罢为左仆射作河南府通判,而枢密使杨崇勋被罢为河南三城节度使、同平章事许州通判。原因蝗旱仍见,张士逊无明显对策,赵祯颇为怀念章献太后垂帘听政年代作宰相,但之后因章献太后驾崩而被肃清之吕夷简,另外百官在洪福院为章献太后上谥册之后奉慰(即逢帝、后忌辰,百官列班进名拜慰天子或皇太后),张士逊居然与杨崇勋在杨崇勋之花园饮酒到日中不至,而群臣则并立等待。最后被范讽弹劾。[26][27][28][29]

一直以来立郭皇后为后并非赵祯所愿,而郭皇后又倚仗章献太后势力骄横任性,其他后宫希有获得赵祯宠幸。但到章献太后驾崩,尚美人杨美人开始得到赵祯宠幸。而郭皇后亦因此有所嫉恨,屡次与之忿争。更有一次因与尚美人争执之下误伤赵祯。赵祯因大怒而萌生废后之意。吕夷简一直对被肃清一事怨恨郭皇后,因而煽动范讽进言当废九年无子之郭皇后。虽然得时为右司谏范仲淹反对,认为应尽快平息此议,更不应将此事泄露于外界。但到最后郭皇后亦在明道二年十二月被废。[30][31]

景祐元年(1034年)七月,以翰林院侍读学士给事中龙图阁直学士兖州知州。成为直学士之后,范讽常以势欺凌当时任直学士已久的狄棐。另又因得到时为宰相李迪之帮助,被特别诏令辅助赵祯。及后因之前在废后之事与吕夷简合谋,范讽希望吕夷简帮助自己引进至中书省枢密院,但吕夷简颇为忌讳范讽而一直不敢推荐。另外范讽曾建议朝廷当选择能臣,留以取代不称职之大臣,此事吕夷简得悉后非常不满。另外范讽在废后之事与赵祯旨意相符,以龙图阁直学士权知三司使,但在位半年又因为寻求转为内阁学士而以疾免去三司使,改回翰林院侍读学士管理祥源观,之后转会灵观,后终改为内阁学士。久之自觉不得意,愤而求出。将行之时向赵祯谓朝廷无忠臣,如纲纪大坏才召回忠臣有何益处。吕夷简因此对范讽极为不满,所以一直寻找机会将其贬黜。[32]

原为御史庞籍数次弹劾范讽,但宰相李迪偏袒范讽而不惩办,反而左迁庞籍为广南东路转运使。庞籍被贬之后日益追劾范讽不罢休,而且谓范讽放纵不拘礼法,苟释不治,败乱风俗,在位三司使时不公正地为国库监库吴守则虚报政绩,而吴守则为尚美人弟媳之父,出任兖州知州之后,假以翰林之名随身携带白金器数千两,增产于齐州。范讽因而被诏往南京置狱,此案派遣淮南路转运使黄总河北路提点刑狱公事张嵩审理。查核之后发现庞籍所劾范讽有不尽如奏,理应免职,而范讽则当以赎刑论处。但范讽不等待定罪判刑,擅自驾乘驿马疾行返回兖州。复为宰相吕夷简因憎恨范讽,而且因为范讽倾向李迪,故特宽庞籍而重贬范讽。景祐二年二月,范讽被贬为武昌军节度行军司马,但庞籍只降为太常博士临江军知府。当时一般人皆认为庞籍不断弹劾范讽,实为吕夷简所指使。[33][34][35]

范讽被贬,党派之争牵连甚广。工部尚书、平章事李迪,被罢为刑部尚书亳州知州。[36]曾被范讽力引之光禄寺丞馆阁校勘石延年,落职海州通判。[37][38][39][40]滕宗谅被降为池州酒监[41]颜太初同样被排斥。[42]

之后范讽转往保信军,在舒州持母丧,又准许归回齐州,但范讽每日饮酒自纵。服除后改作将作少监淮阳军知府,后迁为光禄卿陕州知州,又改潞州知州。及后入见赵祯讨论元昊侵掠事宜。复为给事中之后过身。[43]

范讽在朝中得罪其他朝中大臣甚多,曾建议朝廷当选择能臣,留以取代不称职之大臣,已令大臣相当厌恶。又于赵祯前数短参知政事王随。更常与张士逊议事不合。[44]

范讽为人开朗豁达不顾小节,但又常利用分化及拉拢图谋升迁。与石延年及刘潜喜欢豪饮,不循礼法,颜太初更作《东州逸党诗》赐之,其诗云:“东州有逸党,尊大自相推。……六籍被诋诃,三皇造毁訾。……或为童牧饮,重髽以相嬉。或作概量歌,无非市井辞。或作薤露唱,发声令人悲。或称重气义,金帛不为赀。或曰外形骸,顶踵了无丝。……”,而姜潜又尝赠书予范讽。[45]庆历元年(1041年)去世。[46]

参考文献

  1. ^ 《宋史‧卷三百零四‧列传第六十三‧范正辞传》载:“子识、讽,并进士及第。”《宋史‧卷三百零四‧列传第六十三‧范正辞传》载:“子宽之,终尚书刑部郎中、知濠州。”
  2. ^ 《宋史‧卷三百零四‧列传第六十三‧范正辞传》载:“讽字补之,以荫补将作监主簿,献《东封赋》,迁太常寺奉礼郎。又献所为文,召试入等,出知平阴县。”
  3. ^ 《宋史‧卷三百零四‧列传第六十三‧范正辞传》:“会河决王陵埽,水去而土肥,失阡陌,田讼不能决,讽分别疆畔,著为券,民持去不复争。讽辨数激昂,喜为名声,然亦操持在己,吏不敢欺。为县存视贫弱,至豪猾大家,峻法治之。”《续资治通鉴‧第三十五卷》:“讽,正辞子也,先知平阴县,会河决王陵埽,水去而土肥,失阡陌,民数争不能决。讽为手书分别疆理,民皆持去,以为定券,无复争者。”
  4. ^ 《宋史‧卷三百零四‧列传第六十三‧范正辞传》载:“举进士第,迁大理评事、通判淄州。岁旱蝗,他谷皆不立,民以蝗不食菽,犹可艺,而患无种,讽行县至邹平,发官廪货民。县令争不可,讽曰:‘有责,令无预也。’即出贷三万斛;比秋,民皆先期而输。”《续资治通鉴‧第三十五卷》载:“及通判淄州,岁旱蝗,它谷皆不粒,民以蝗不食菽,犹可艺,而患无种,讽行县至邹平,发官廪贷民,即出三万斛。比秋,民皆先期而输。”
  5. ^ 《宋史‧卷三百零四‧列传第六十三‧范正辞传》载:“徙知梁山军,以母老不行,得通判郓州。时知州李迪贬衡州副使,宰相丁谓戒使者持诏书促上道,讽辄留迪数日,为治装祖行。”《续资治通鉴‧第三十五卷》载:“乾兴元年二月,初,迪贬衡州,丁谓戒使者,持诏促迪上道。通判郓州范讽辄留数日,为治装祖行。”
  6. ^ 《宋史‧卷三百零四‧列传第六十三‧范正辞传》载:“诏塞决河,州募民入刍揵,而城邑与农户等,讽曰:‘贫富不同而轻重相若,农民必大困。且诏书使度民力,今则均取之,此有司误也。也。’即改符,使富人输三之二,因请下诸州以郓为率,朝廷从其言。”《续资治通鉴‧第三十五卷》载:“在郓州日,诏塞决河,州募民入刍楗,而城邑与农户等,讽曰:‘贫富不同而轻重相若,非诏书使度民力之意,有司误也。’即改符,使富人输三之二。因请下诸州,以郓为率,朝廷从其言。”
  7. ^ 《宋史‧卷三百零四‧列传第六十三‧范正辞传》载:“徙知广济军,民避水堤居,凡给徭于官者,讽悉纵使护其家,奏除其租赋。”
  8. ^ 《宋史‧卷三百零四‧列传第六十三‧范正辞传》载:“累迁太常博士,以疾监舒州灵仙观。尚御药张怀德至观斋祠,讽颇要结之,怀德荐于章献太后,遂召还。问所欲言,对曰:‘今权臣骄悍,将不可制。’盖指曹利用也。利用贬,拜右司谏、三司度支判官。”
  9. ^ 《宋史‧卷一百七十七‧志第一百三十‧食货上五》载:“时州县既广,徭役益众,太常博士范讽知广济军,因言:‘军地方四十里,户口不及一县,而徭差与诸郡等,愿复为县。’转运司执不可,因诏裁损役人。自是数下诏书,督州县长吏与转运使议蠲冗役,以宽民力。又令州县录丁产及所产役使,前期揭示,不实者民得自言。”
  10. ^ 《宋史‧卷三百零四‧列传第六十三‧范正辞传》载:“百官转对,敕近臣阅视其可行者,类次以闻。讽奏曰:‘非上亲览决可否,则谁肯为陛下极言者。’”
  11. ^ 《东轩笔录‧卷之二》载:“鼎州北百里有甘泉寺,在道左,其泉清美,最宜瀹茗,林麓回抱,境亦幽胜。寇莱公谪守雷州,经此酌泉,志壁而去。未几丁晋公窜朱崖,复经此礼佛,留题而行。天圣中,范讽以殿中丞安抚湖外,至此寺,睹二相留题,徘徊慨叹,作诗以志其傍曰:‘平仲酌泉方顿辔,谓之礼佛继南行。层峦下瞰岚烟路,转使高僧薄宠荣。’”《临汉隐居诗话》载:“鼎、澧道中有甘泉寺,过客多酌泉瀹茗。天禧末,寇莱公准南迁,题名寺壁。天圣初,丁晋公复南迁,又题名而行。其后范讽为湖南安抚,感二相连斥,遂作诗曰:‘平仲酌泉方顿辔,谓之礼佛向南行。层峦下瞰炎荒路,转使高僧薄宠荣。’”《湘山野录‧卷上》载:“鼎州甘泉寺介官道之侧,嘉泉也,便于漱酌,行客未有不舍车而留者。始,寇莱公南迁日,题于东槛,曰:‘平仲酌泉经此,回望北阙,黯然而行。’未几,丁晋公又过之,题于西槛,曰:‘谓之酌泉礼佛而去。’后范补之讽安抚湖南,留诗于寺曰:‘平仲酌泉回北望,谓之礼佛向南行。烟岚翠锁门前路,转使高僧厌宠幸。’诗牌犹存。”
  12. ^ 《宋史‧卷三百零四‧列传第六十三‧范正辞传》载:“玉清昭应宫灾,下有司治火所起,讽曰:“此天之戒告,乃复置狱以穷治之,非所以应天也。”狱由是得解。议者疑复修,讽上书谏:‘山木已尽,人力已竭,宫必不成。臣知朝廷亦不为此,其如疑天下何。宜诏示四方,使明知之。’于是下诏罢修。改尚书礼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续资治通鉴‧第三十七卷》载:“天圣七年六月初,太后怒守卫者不谨,悉下御史狱。欲诛之。中丞王曙上言:‘昔鲁桓、僖宫灾,孔子以为桓、僖亲尽当毁者也。辽东高庙及高园便殿灾,董仲舒以为高庙不当居陵旁,故灾。魏崇华殿灾,高堂隆以台榭宫室为戒,宜罢之勿治,帝不听,明年复灾。今所建宫,非应经义,灾变之来,若有警者。愿除其地,罢诸祷祠,以应天变。”而右司谏范讽亦言:“此实天灾,不当置狱穷治。”监察御史张锡言:“若反以罪人,恐重贻天怒。”言者既众,帝及太后皆感悟,遂薄守卫者罪。议者尚疑将复修宫,讽又言:‘山木已尽,人力已竭,虽复修,必不成。臣知朝廷亦不为此,其如疑天下何!愿明告四方,使户知之。’秋,七月,己巳,下诏以不复修宫之意谕天下。改长生崇寿殿为万寿观。”
  13. ^ 《宋史‧卷三百零四‧列传第六十三‧范正辞传》载:“擢天章阁待制、知审刑院。”《续资治通鉴‧第三十八卷》载:“天圣七年十月,壬寅,置天章阁待制,位龙图阁待制之下,命鞠咏、范讽为之。”《宋史‧卷一百六十二‧志第一百一十五‧职官二》载:“待制,天圣八年初置。寓直于秘阁,与龙图递宿,寻命范讽鞠咏充职。”《宋史‧卷二百九十七‧列传第五十六‧鞠咏传》载:“八年,特置天章阁待制,以咏及范讽为之。”
  14. ^ 《宋史‧卷三百零四‧列传第六十三‧范正辞传》载:“钱惟演自许州来朝,图相位,讽奏:‘惟演尝为枢密使,以皇太后姻属罢之,示天下以不私,固不可复用。’遂以惟演守河南。”《续资治通鉴‧第三十八卷》载:“天圣九年正月,辛未,钱惟演改判河南府。惟演托病久留京师,既除陈州,迁延不赴,且图相位。天章阁待制范讽奏曰:‘惟演尝为枢密使,以皇太后姻属罢之,示天下不私,今不可复用。’”
  15. ^ 《宋史‧卷三百零四‧列传第六十三‧范正辞传》:“使契丹,道过幽州北,见原野平旷,慨然曰:‘此为战地,不亦信哉。’辽人相目不敢对。”
  16. ^ 《宋史‧卷三百零四‧列传第六十三‧范正辞传》载:“入为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又请益漕江、淮米百万,自河阳、河阴东下以赈贷之。”
  17. ^ 《续资治通鉴‧第三十九卷》载:“明道二年四月,天章阁待制范讽为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
  18. ^ 《宋史‧卷四百六十三‧列传第二百二十二‧外戚上‧马季良传》载:“御史中丞范讽言季良徼幸得官,降屯卫将军、滁州安置。”
  19. ^ 《宋史‧卷三百零四‧列传第六十三‧范正辞传》载:“出知青州,再迁户部郎中。时山东饥,宰相王曾,青人,家积粟多,讽发取数千斛济饥民,因请遣使安抚京东。”《续资治通鉴‧第三十九卷》载:“先是讽出知青州,时山东旱蝗,前宰相王曾,家多积粟,讽发取数千斛济饥民,因请遣使安抚。于是以御史中丞召,其在青州不逾岁也。”
  20. ^ 《宋史‧卷三百三十三‧列传第九十二‧张掞传》载:“明道中,京东饥,盗起,以御史中丞范讽荐,知莱州掖县。”
  21. ^ 《宋史‧卷三百零四‧列传第六十三‧范正辞传》:“陈尧佐罢参知政事,有王文吉者,告尧佐谋反,仁宗遣中官讯问,复以属讽。夜中被旨究诘,旦得其诬状奏之。”
  22. ^ 《续资治通鉴‧第三十九卷》:“七月,癸未,降知永兴军陈尧佐知庐州,为狂人王文吉所诬也。尧佐罢政,过郑,文吉挟故怨,告尧佐谋反。帝遣中官讯问,复以属御史台。中丞范讽,夜半被旨,诘旦得其诬状,上之,尧佐犹坐是左降。”
  23. ^ 《宋史‧卷二百八十四‧列传第四十三‧陈尧佐传》载:“太后崩,执政多罢,以户部侍郎知永兴军。过郑,为郡人王文吉以变事告,下御史中丞范讽劾治,而事乃辨。”
  24. ^ 《宋史‧卷三百零四‧列传第六十三‧范正辞传》载:“钱惟演倡议献、懿二太后宜祔真宗庙室,讽弹奏之;及言其在太后时权宠甚盛,且与后族连姻,请绌去。仁宗不听,讽袖告身以对曰:‘陛下不听臣言,臣今奉使山陵,而惟演守河南,臣早暮忧刺客。愿纳此,不敢复为御史中丞矣。’帝不得已可之,讽乃趋出,遂贬惟演随州。”
  25. ^ 《续资治通鉴‧第三十九卷》载:“九月,初,惟演欲为自安计,首建二后并配议。既与刘美为亲,又为其子暧娶郭皇后妹,至是又欲与庄懿太后族为婚。御史中丞范讽,劾惟演擅议宗庙;前在庄献时权宠太盛,且与后族连姻,请行降黜。帝谕辅臣曰:‘先后未葬,朕不忍遽责惟演。’讽袖告身对曰:‘臣今奉使山陵,而惟演守河南,臣朝暮忧刺客,愿纳此,不敢复为御史中丞矣。’帝不得已可之,讽乃趋出。丁卯,复夺暧一官,落集贤校理,听随惟演行,诸子皆补外州监当。”《宋史‧卷三百十七‧列传第七十六‧钱惟演传》载:“太后崩,诏还河南。惟演不自安,请以庄献明肃太后、庄懿太后并配真宗庙室,以希帝意。惟演既与刘美亲,又为其子暧娶郭后妹,至是,又欲与庄懿太后族为婚。御史中丞范讽劾惟演擅议宗庙,且与后家通婚姻。落平章事,为崇信军节度使,归本镇。”《东坡志林‧卷二‧记盛度诰词》载:“惟演建言二后并配,御史中丞范讽发其奸,落平章事,以节度使知随州。”
  26. ^ 《宋史‧卷三百零四‧列传第六十三‧范正辞传》载:“时上章懿皇后谥,宰相张士逊、枢密使杨崇勋日中不赴慰班,讽弹士逊与崇勋,俱罢。”
  27. ^ 《续资治通鉴‧第三十九卷》载:“十月,戊午,张士逊罢为左仆射,判河南府,枢密使杨崇勋罢为河南三城节度使、同平章事,判许州。先是蝗旱仍见,士逊居首相,无所建明,帝颇复思吕夷简。及百官诣洪福院上庄献太后谥册,退而奉慰,士逊乃过崇勋园饮酒,日中不至,群臣离立以俟。御史中丞范讽劾奏之,遂与崇勋俱罢;然制辞犹以均劳佚为言。”
  28. ^ 《宋史‧卷三百十一‧列传第七十‧张士逊传》载:“群臣上章懿谥册,退而入慰,士逊与同列过杨崇勋园饮,日中不至。御史中丞范讽劾士逊,以尚书左仆射判河南府,崇勋亦以使相判许州。”
  29. ^ 《宋史‧卷二百九十‧列传第四十九‧杨崇勋传》载:“御史中丞范讽劾奏,与士逊俱罢,以同平章事、河阳三城节度使判许州。”
  30. ^ 《宋史‧卷三百零四‧列传第六十三‧范正辞传》载:“讽尝侍对,帝语及郭后亡子。讽言亡子大义当废。”
  31. ^ 《续资治通鉴‧第三十九卷》载:“十二月,初,郭皇后之立,非帝意,浸见疏;而后挟庄献势颇骄,后宫希得进。及庄献崩,帝稍自纵,宫人尚氏、杨氏骤有宠;后性妒,屡与忿争。尚氏尝于帝前语侵后,后不胜忿,起批其颊。帝自起救之,后误批帝颈。帝大怒,有废后意。内侍副都知阎文应,白帝出爪痕示执政近臣。吕夷简以前罢相故怨后,而范讽方与夷简相接,讽乘间言:‘后立九年无子。义当废。’夷简赞其言。帝意未决,外人藉藉颇有闻者。右司谏范仲淹因对,极陈其不可,且曰:‘宜早息此议,不可闻于外也。’”
  32. ^ 《宋史‧卷三百零四‧列传第六十三‧范正辞传》载:“阴合帝旨,以龙图阁直学士权三司使。时狄棐为直学士已久,讽盛气凌棐,宰相李迪右之,遂特诏班棐上,论者非之。寻转阁学士,又疾免三司使,改翰林侍读学士、管勾祥源观。徙会灵观,复改阁学士、给事中、知兖州。”《续资治通鉴‧第三十九卷》载:“景祐元年七月,以翰林侍读学士范讽为给事中、龙图阁学士,知兖州。授吕夷简入相,又合谋废郭后,欲夷简引己置二府,然夷简惮讽,终不敢荐也。讽建议,朝廷当差择能臣,留以代大臣之不称职者,夷简闻而恶之。权三司使公半岁,以疾免;既久不得意,愤激求出。将行,复谓帝曰:‘陛下朝无忠臣,一旦纪纲大坏,然后召臣,何益!’夷简愈恶之,故寻被谴黜。”
  33. ^ 《宋史‧卷三百零四‧列传第六十三‧范正辞传》载:“既至郡,而庞籍为广南东路转运使,未行,上言:‘向为侍御史,尝奏弹讽以三司使曲为左藏监库吴守则奏课迁官。尚美人同父弟娶守则女,讽以银鞍勒遗守则相结纳。既出兖州,乃绐言贫,假翰林白金器数千两自随,而增产于齐州,市官田亏平估。’置狱于南京劾之,讽坐方听旨擅驰驿还兖州,当赎。籍所奏有不实,当免官。宰相吕夷简嫉讽诡激,特贬讽武昌军节度行军司马;贷籍,止降官知临江军。由是宰相李迪等坐亲善讽皆斥。”
  34. ^ 《续资治通鉴‧第四十卷》:“景祐二年二月,丁卯,知兖州范讽,责授武昌行军司马,广东转运使庞籍,降授太常博士、知临江军。先是籍为御史,数劾讽,宰相李迪右讽弗治,反左迁籍。籍既罢,益追劾讽不置,且言讽放纵不拘礼法,苟释不治,则败乱风俗。会讽亦请辨,乃诏即南京置狱,遣淮南转运使黄总、提点河北刑狱张嵩讯之。籍坐所劾讽有不如奏,法当免;讽当以赎论。讽不待论报,擅还兖州。吕夷简疾讽诡激,且欲因讽以倾迪,故特宽籍而重贬讽,凡与讽善者皆黜削。人谓籍劾讽不置,实夷简阴教之。”
  35. ^ 《宋史‧卷三百十一‧列传第七十‧庞籍传》载:“数劾范讽罪,讽善李迪,皆寝不报,反坐言宫禁事不得实,以祠部员外郎罢为广南东路转运使。又言范讽事有不尽如奏,讽坐贬,籍亦降太常博士、知临江军。”《石林燕语辨‧百三十七辨范讽、石曼卿皆喜旷达》载:“讽得罪在景祐三年,庞初为殿中侍御史,论讽放旷及其他奸利事,不报,后除广东转运使。将之官,复奏言之,遂诏置狱。此云庞为开封府判官,奏讽,非也。”
  36. ^ 《续资治通鉴‧第四十卷》载:“戊辰,工部尚书、平章事李迪,罢为刑部尚书、知亳州。”《宋史‧卷三百一十‧列传第六十九‧李迪传》:“景祐中,范讽得罪,迪坐姻党,罢为刑部尚书,知亳州。”
  37. ^ 《续资治通鉴‧第四十卷》载:“延年尝上书请庄献太后还政,讽任中丞,欲引延年为属,延年力辞之,竟坐免。”
  38. ^ 《宋史‧卷四百四十二‧列传第二百零一‧文苑四‧石延年传》载:“太后崩,范讽欲引延年,延年力止之。后讽败,延年坐与讽善,落职通判海州。”
  39. ^ 《续资治通鉴‧第四十卷》载:“光禄寺丞、馆阁校勘宋城石延年落职,通判海州,仍下诏以讽罪申饬中外。”
  40. ^ 《石林燕语‧卷七》载:“颖公言之不已,遂诏置狱劾之,讽坐贬鄂州行军司马。曼卿时为馆阁校勘,亦落职,通判海州。仍下诏戒励士大夫,于是其风遂革。”
  41. ^ 《宋史‧卷三百零三‧列传第六十二‧滕宗谅传》载:“与范讽雅相善,及讽贬,宗谅降监池州酒。”
  42. ^ 《宋史‧卷四百四十二‧列传第二百零一‧文苑四‧颜太初传》载:“时范讽以罪贬,同党皆坐斥。”
  43. ^ 《宋史‧卷三百零四‧列传第六十三‧范正辞传》:“岁中徙保信军,听居舒州持母丧,又许归齐州。日饮酒自纵,为时所讥。服除,改将作少监、知淮阳军,迁光禄卿、知陕州,道改潞州。入见帝言:‘元昊不可击,独以兵守要害,捍侵掠,久当自服。倘内修百度,躬节俭,如祖宗故事,则疆事不足忧。’复给事中,卒。”
  44. ^ 《宋史‧卷三百零四‧列传第六十三‧范正辞传》:“讽尝建议朝廷当差择能臣,留以代大臣之不称职者。大臣闻而恶之。又数短参知政事王随于帝前,因奏:“外人谓臣逐随将取其位,愿先出臣,为陛下引奸邪去,而朝廷清矣。”又尝与张士逊议事不合,讽曰:“世谓大事未易可议,小事不足为,所为终何事邪?”及为庞籍讼,人谓大臣阴讽籍焉。”
  45. ^ 《宋史‧卷三百零四‧列传第六十三‧范正辞传》:“讽类旷达,然捭阖图进,不守名检,所与游者辄慕其所为,时号‘东州逸党’。山东人颜太初作《逸党诗》刺之,而姜潜者又尝贻书以疏其过云。”《宋史‧卷四百四十二‧列传第二百零一‧文苑四‧颜太初传》:“山东人范讽、石延年、刘潜之徒喜豪放剧饮,不循礼法,后生多慕之,太初作《东州逸党诗》,孔道辅深器之。”《儒林公议》:“范讽,齐人,性疏诞,不顾小节。尝忤外计,乃弃官求监舒州灵仙观。庄献太后临朝,闻其俊迈,召拜谏官。好大言捭阖,时亦有补益,当涂者皆畏之。任三司使,阙略财计,议者以为任不适其器。好朋饮,高歌噭呼,或不冠帻,礼法之士深疾之。时人颜太初作《东州逸党诗》以讥,识者亦以讽非廊庙器。未几,被黜,遂卒。”《续资治通鉴‧第三十九卷》:“讽性倜傥,不拘细行。”《石林燕语‧卷七》:”天圣、宝元间,范讽与石曼卿皆喜旷达,酣饮自肆。不复守礼法,谓之‘山东逸党’,一时多慕效之。庞颖公为开封府判官,独奏讽,以为苟不惩治,则败乱风俗,将如西晋之季。时讽尝历御史中丞。为龙图阁学士。”
  46. ^ 据载范讽与石延年同年而卒。此说可见释文莹《湘山野录》卷上记:“石延年曼卿为秘阁校理,性磊落,豪于诗酒。明道元年,以疾卒。曼卿平生与友人张生尤善,死后数日,张生梦曼卿骑青驴引数苍头过生,谓生曰:‘我今已作鬼仙,召汝偕往。’生以母死,固辞久之,曼卿怒,登驴而去,顾生曰:‘汝太劣,吾招汝安得不从!今当命补之同行矣。’后数日,补之遂卒。补之乃范讽字。今仪真有碑石,序其事尤详。”查石延年于康定二年二月四日卒于京师。康定二年即庆历元年(1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