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清刷黄

蓄清刷黄是明清两代在黄河夺淮期间,为了解决黄河泥沙在淮安清口进入大运河河道,影响漕运畅通的问题而采取的水利政策,办法是以河治河,即人为加高淮河东南岸的高家堰(今洪泽湖大堤),抬高其水位,以淮河的清水来冲刷黄河河道中淤塞的泥沙(束水攻沙)。此政策自万历六年(1578年),由潘季驯开始实行,至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北徙止。

蓄清刷黄在一段时期内取得了效果。随着时间的推移,以淮河的水量仍然不敌黄河的泥沙,黄河河床仍逐年淤高,而淮河由于下泄不畅,也开始出现水患。康熙年间曾因怠政导致泗洲城灭顶。整个蓄清刷黄并不是单纯治水或水利工程,而以漕运为主,而漕运四百万时以济元大都、明清北京城之用,蓄清刷黄若为错误的政策,则主因在于元定都大都和明成祖迁都即铸成。

蓄清刷黄的一个结果,是原有的破釜塘等小湖连接成洪泽湖。随着高家堰不断加高,导致洪泽湖面积也不断扩大。

参考资料

  • 刘时藩:“蓄清刷黄”未遂愿,积水成湖淹泗州——洪泽湖形成及与黄河、大运河的三角关系,《化石》2002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