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花

虫草属的一种真菌

蝉花学名Cordyceps sobolifera),又名胡蝉蝉菌蝉蛹草金蝉花蚕茸,是麦角菌科虫草属真菌,会寄生在蛹或者是幼虫身上,待将虫体内营养吸收尽后使其死亡,然后将其尸体变成菌核,并在尸体前段长出子座。蝉花主要出现在中国的四川江苏浙江福建,而在台湾也有出现其踪迹,晒干后可入药。

蝉花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真菌界 Fungi
门: 子囊菌门 Ascomycota
纲: 粪壳菌纲 Sordariomycetes
目: 肉座菌目 Hypocreales
科: 虫草菌科 Cordycipitaceae
属: 虫草属 Cordyceps
种:
蝉花 C. sobolifera
二名法
Cordyceps sobolifera
(Hill.) Berk. et Broome

概述

蝉花为名贵传统中药材,有散风热、镇惊、明目之功效。主治小儿天吊、惊痫、心悸、夜啼(见本草纲目)。蝉花别名虫花,是某些蝉若虫受蝉拟青霉菌(Paecilomyces cicadae)寄生后的产物,是一种菌虫复合体。此菌于1838年由Miquel定名为蝉棒束孢霉(Isaria cicadae)。此后出现多种同物异名。如蝉草(Cordyceps cicadae)、基生棒束孢(Isaria basili)、辛克莱球壳孢(Sphaeria sinclairii)等。蝉拟青霉的有性阶段,被认为是大蝉草(Cordyceps cicadae),大蝉草俗名独角龙,子座棒状或角状,从寄主头部发出,单生或丛生,褐色。在自然界广为分布的是蝉拟青霉(蝉花),大蝉草稀少。

Rant于1925年提到,蝉棒束孢霉(Isaria cicadae)在中国叫“Sandwhe”,是治疗小儿用的药物。

蝉拟青霉的寄主有7种,即竹蝉(Platylomia pieli)、山蝉(Cicada flammata)、蟪蛄(Platyleura kaempferi)、云南黑蝉(Cicadatra shaluensis)、草蝉(Mogannia conica)、小鸣蝉(Oncotympana ella)和透翅蝉(Hyalessa ronsnana),多分布在中国南方诸省。竹蝉常见于毛竹产区,是蝉拟青霉的重要寄主。此虫6年1代,每代5龄,常年生活在土壤中,以老龄若虫最易感病。当气温18-24℃,相对湿度>80%的温暖湿润季节,在浅土层活动的老龄若虫,接触带菌的土壤发生感染。到翌年6、7月份,温湿度合适,发病死亡虫体前端长出浅黄色或蛋黄色孢梗束,突破表土,伸向地面,形成我们常见的蝉花。

南方的浙、闽、皖、滇、蜀诸省均有分布。在浙江,生长着竹林的丘陵地带,海拔80-500 m,地势平缓,郁闭度较高,土质疏松,湿度较大,地面覆盖有枯枝落叶层,且常有竹蝉活动的某些林地,一般均能采到蝉花标本。反之,坡度较陡,芒萁骨、茅草丛生,土壤板结,就很少有蝉花的发生。对云南省三江源头的考察结果,海拔超过2500 m,蝉花绝迹。海拔低于2500 m的阔叶林或以青冈栎、锥栗为主,云南松、冷杉等针、阔叶树混交林,郁闭度大,土质松,枯枝落叶层厚的某些林地能采集到蝉花标本。寄主多为小鸣蝉和蟪蛄。纯针叶林未发现有蝉花。

蝉花可以人工培养,人工培养物的主要生物活性成分、药理学作用均和天然蝉花相似或超出天然蝉花。天然蝉花的产生总是依赖于寄主,而寄主又受自然环境的制约,特别是受气候因子或人为因素的影响。随着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对蝉花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因此推出人工培养品来替代日益枯竭的自然资源,是一条最为理想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