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逐客书
《谏逐客书》[注 1],是李斯写给秦王嬴政的一篇文章,其文体在形式上为应用文,而内容上则为论说文。这篇文章被视为是后来的骈文之初祖。
谏逐客书 | |
---|---|
全名:《谏逐客书》 | |
其他名称 | 《上书谏逐客》 |
作者 | 李斯(前280年-前208年秦历七月) |
类型 | 历史学 |
语言 | 文言文 文字:中文 |
成书年代 | 战国秦国(前244年) |
主题 | 阐述说明为君“有容乃大”的重要性,使秦王嬴政取消逐客令,重用李斯。 |
发行信息 | |
出版地点 | 中国 |
秦王嬴政四年(前243年),揭发韩国实施“疲秦计划”,即韩国的水利工程师郑国(郑氏,名国)利用修关中水渠以耗费秦国人力、银钱,和吕不韦和嫪毐之党徒为乱(他们两人都不是秦人)。在宗室大臣鼓噪下,秦王政下逐客令,驱逐所有六国籍贯客卿[1],被驱逐者之一、楚国上蔡李斯因此写下《谏逐客书》予秦王政过目,内容阐述说明为君“有容乃大”的重要性,如此一来国家才能够富强[2]。秦王读了李斯的上书,就废除了“逐客令”,命人追回李斯,并恢复其官职。嬴政任命李斯为客卿,并制定了“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的策略。最终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君主统治国家。[3]
背景
李斯入秦十数年,由于郑国为秦修灌渠以疲秦之计被发觉,秦大臣提议驱逐所有外来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所以写了《谏逐客书》。李斯《谏逐客书》发生于秦王政十年,即公元前237年。
作者
李斯是秦代人(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08年),中国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文字学家和书法家,素有“千古一相”之称。出生于楚国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自幼聪明好学,志向远大。25岁时(前256年)在楚国任郡小吏之职,曾有“贤不肖在所自处”之叹。26岁那年,拜荀卿学帝王之术。学业成后,李斯和其师荀卿分析天下形势,认为经过战国以来长期的诸侯兼并战争,业已出现统一的趋势。而统一大业,“六国皆弱”,无力完成,只有强大的秦国才具备这一条件。于是他决定离楚“西说秦王”。于34岁那年(前247年),离楚入秦。吕不韦任李斯为兵部侍郎。李斯于入秦不久,就向秦王嬴政论述秦国统一天下的条件和良机,秦王政采用了李斯的观点,并封其为长史。由于李斯多次荐言献策,秦王拜李斯为客卿。[4]
兴建郑国渠
当时三晋之一的韩国听说秦国喜欢大兴土木,就想以建渠消耗秦国的国力,使秦国无法向东用兵,韩国便让“郑国”,找机会游说秦国,让秦国凿通泾水,从中山以西到瓠口修一条水渠,出北山向东流入洛水长三百余里,用来灌溉农田[5]。
郑国渠在前246年(秦王政元年)开始建造[6][注 2],位于今日中国陕西省泾阳县上然村泾出口一带。
计划暴露
虽然郑国渠的建设本身对秦国利大于弊,但其企图疲弊秦国的意图,却引起秦国本土大臣的警觉,认为山东六国出身的客卿根本不值得信任,韩王的计谋暴露,嬴政打算杀掉郑国。郑国指自己虽然是为韩国做细作而来,但建渠不会为韩国延续多少国祚[注 3],而渠建成以后的确会对秦国大为有利[7]。
郑国计划暴露后,秦宗室大臣企图乘机赶走全部从其它诸侯国前来事秦的人,便借早已过去的“郑国事件”,把外来人士都说成是间谍,“请一切逐客”。李斯是楚国人,也是逐客之一。被逐途中,李斯向秦王政上书〈谏逐客令〉,列举秦穆公以来任用外来宾客对秦国富强作出巨大贡献的大量事实,说明“一切逐客”的错误和危害;劝说秦王“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广泛任用愿意效忠秦国的人才,完成统一大业。
文章内容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嬴政颁布“逐客令”的时间为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正值吕不韦因嫪毐之乱被罢免的时间,因此“逐客令”很有可能针对的是“养士三千”的相邦吕不韦,以削弱吕不韦的势力。吕不韦的门客之一,出身自楚国上蔡的李斯也在被逐之列。为了避免被逐的命运,李斯主动向嬴政上书,这就是著名的“谏逐客书”,内容如下[8][9]:
原文
斯乃上曰[注 6]:“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注 7]求士,西取由余[注 8]于戎,东得百里奚[注 9]于宛[注 10],迎蹇叔[注 11]于宋[注 12],求丕豹[注 13]、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注 14]。孝公[注 15]用商鞅[注 16]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彊。惠王[注 17]用张仪[注 18]之计,拔三川[注 19]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注 20],南取汉中 [注 21],包九夷,制鄢[注 22]郢,东据成皋[注 23]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注 24],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睢[注 25],废穰侯[注 26],逐华阳[注 27],彊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彊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注 28],有随和之宝[注 29],垂明月[注 30]之珠,服太阿[注 31]之剑,乘纤离[注 32]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注 33]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注 34]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魏[注 35]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𫘝𫘨,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注 36],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注 37]之簪,傅玑之珥[注 38],阿缟[注 39]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注 40]搏髀[注 41],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注 42]、桑间[注 43]、《昭虞》[注 44]、《武象》[注 45]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彊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注 46]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注 47]盗粮者也。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
译文
段落 | 译文 | 原文字数[注 48] |
---|---|---|
第一段 | 韩国有位水工以修筑渠道为名,来到秦国做间谍,不久被发觉。秦宗室和大臣们对此事颇为不满,都对秦王政说:“从各诸侯国来奉事秦王的人,大都是为他们的国君游说,以离间秦国而已,请求大王把客卿一概驱逐。”李斯推测自己也在驱逐的客卿之列。于是李斯就上书说: | 65 |
第二段 | 从前穆公延揽人才,西边从戎国争取由余,东边从宛国赎得百里奚,又派人到宋国迎接蹇叔,从晋国迎来丕豹和公孙支。这五位贤者,都不是秦国人,可是穆公任用他们,结果并吞二十多个国家,于是称霸西戎。孝公用商鞅的变法,转移风气,改变习俗,人民因此殷实兴盛,国家因此富足强大,老百姓乐于为国效力,诸侯也亲附臣服,先后掳获楚、魏两国的军队,占领千里的土地,一直到现在政治清明,国力强盛。惠王用张仪的计策,攻下三川地区,西边并吞巴郡和蜀郡,北边攻取上郡,南边攻取汉中,兼并许多蛮夷部落,控制鄢、郢一带,东边占据成皋险要的地区,割取肥沃的土地,于是瓦解六国的合纵,使诸侯争着向西侍奉秦国,此项功业一直延续到现在。昭王得到范雎为丞相,于是罢免穰侯,驱逐华阳君于关外,巩固王室的权力,杜绝私人的势力,而后逐渐吞并诸侯的土地,使秦国完成称帝的基业。以上这四位君主—穆公、孝公、惠王、昭王,都是凭借客卿的功劳。从这些历史事实看来,客卿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呢?假使这四位君主,拒绝客卿而不接纳,疏远贤才而不重用,那么国家就没有富足得利的事实,而秦国也就没有强盛壮大的威名了。 | 293 |
第三段 | 现在陛下获得昆山所产的美玉,有随侯珠、和氏璧,挂着明月珠,佩著太阿剑,骑着纤离马,树立翠凤旗,摆着灵鼍鼓。这几种宝物,秦国一种也没出产,然而陛下喜欢它,是为什么呢?一定要秦国生产的才可以,那么夜里放光的宝玉,就不应该装饰在朝廷中;犀牛角、象牙所制成的器皿,就不应该拿来把玩欣赏;郑、卫等外国的美女,就不应该充列在后宫;而北狄所产的𫘝𫘨等名马,也不该养在马棚;同时江南出产的黄金、白锡不该拿来使用;西蜀出产的丹砂靛青也不能用来彩绘。用来装饰后宫,充作姬妾,赏心乐意的,取悦耳目的,一定要出产在秦国才可以,那么缀著宛珠的发簪,镶著珠玑的耳坠,东阿特制的白绢衣,织锦刺绣的装饰,就不会进献在君王的面前;而趋随时尚高雅别致,容貌娇艳体态美好的赵国女子,也不会侍立在君主的左右了。再说到敲水瓶、打瓦缶、弹竹筝、拍大腿,呜呜地歌唱,以使耳朵听得舒适的,才真是秦国的音乐。那些郑、卫、桑间的歌谣,舜的韶虞、周朝武象,是别国的音乐。现在大王您舍弃敲打水瓶瓦缶而接近郑、卫、桑间,放弃弹奏竹筝而采用韶虞、武象,这样做是为了什么呢?还不是为了眼前的快乐,适合观赏罢了!现在任用人才, 却不是这样,不问才能的优劣,不论品德的好坏,不是秦国人就罢黜,凡是客卿就驱逐。这样看来,那么大王所看重的是在美色、音乐、珍珠、宝玉,而所轻视的是人民了。这不是统一天下,掌控诸侯的好办法啊! | 366 |
第四段 | 我听说土地大的米粮多,国家大的人口众,军队强大的兵士勇。所以泰山不舍弃任何小土壤,才能成就它的高大;河海不舍弃任何小水流,才能成就它的深广;想要称王天下的人,不拒绝众民,才能显扬他的盛德。所以地域不分东西南北,人民不分本国外国,国家时时充实而美好,鬼神也降临福泽,这就是五帝三王何以无敌于天下的原因!现在您竟然抛弃人民来帮助敌国,辞退宾客让他们帮助其他诸侯建立功业,使天下的贤才,退避不敢向西侍奉秦国,停住脚步,从此不踏入秦国,这样就是所谓:借兵器给敌人,送粮食给盗贼啊!物品不是出产于秦国,但是值得珍贵的却很多; 人才不是出生于秦国,可是愿意效忠秦国的却不少。现在驱逐客卿去帮助敌国,减损人民去增加仇敌的力量,使自己内部空虚,而在外又跟诸侯结怨,如此希望国家没有危险,这是不可能的啊! | 207 |
内容大要
提出了经管天下人才、资源的总方针──有容乃大。以“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为中心,阐论逐客之害及用客之利,期秦王政能撤消逐客令。由“跨海内”、“制诸侯”(统一六国)的战略,析论“逐客”的错误和危害,“广纳贤才”才能成就帝业[10]。
段落大意:
- (一)自“会韩人郑国来闲秦”至“李斯议亦在逐中。”说明逐客为过。
- (二)自“昔穆公求士”至“而秦无强大之名也”(举缪公、孝公、惠王、昭王例)说明客有功于秦(暗示逐客为不智)。
- (三)自“今陛下致昆山之玉”至“致诸侯之术也”说明逐其民人而取其色乐珠玉,非王霸者之所为(以色乐珠玉之取衬客之去为不合理)。
- (四)自“臣闻地广者粟多”至“不可得也”说明却客而为他国所用,非秦之福(以逐客资敌业诸侯说明争取人才的重要性),以说明逐客则国危。
疑问
据《史记集解》引《新序》指,《谏逐客书》是在李斯在被逐途中所写[注 49],此处有不少疑问[11]:
- 李斯既知“逐客令”,为何不立即上书直谏,竟在被逐途中方才上书?
- 当时李斯只是吕不韦的门客,在秦国没有官职,何以其谏能直书秦王?李斯在被逐途中使何人上书秦王?
- 咸阳至郦邑不过数十里,乘骑车马不过半日程,步行也不过一日程。秦王何以能在一日之内,在郦邑追还李斯,“复李斯官”?
对于以上疑问的合理解释,有说法指李斯谏书一幕乃预先安排好的表演[11]。李斯被嬴政任用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他曾协助嬴政板倒吕不韦所致[11]。其后嬴政因成功达到削弱吕不韦势力的目的,决定取消逐客令,也正式重用李斯,任为掌司法的廷尉[12][13]:81-88。
反响与后续
秦王读了李斯的上书,就废除了“逐客令”[14],命人追回李斯,并恢复其官职。嬴政任命李斯为客卿[15],并制定了“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的策略。前221年(李斯60岁),秦统一六国。[16][17]。
实际上以秦国之强,也免不了受天灾威胁,秦王政四年(前243年)发生的特大蝗灾导致瘟疫流行,甚至逼使嬴政下诏鼓励老百姓纳粟受爵[18],在某程度上说明在关中地区建渠,以抵御天灾的必要,因此嬴政最终命令郑国继续把渠修成[19]。
自渠成后,淤积混浊的泾河水被引至灌溉两岸低洼的盐碱地,面积达四万多顷,亩产达到了六石四斗。从此关中成为沃野,再没有饥荒年份,为并吞六国打下坚实基础,该渠也因此被命名为“郑国渠”[20]。
注释
- ^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秦文》作《上书谏逐客》。
- ^ 东汉班固《汉书·沟洫志》记载:自郑国渠起,至元鼎六年,百三十六岁,与史记所记年份完全相符,因此郑国渠建造的年份应为秦王政元年。
- ^ 唐朝司马贞《史记索隐·卷二十九·河渠书第七》——郑国云:“臣为韩延数岁之命,为秦建万代之功”是也。
- ^ 游间︰游说、离间。
- ^ 李斯︰字通古,楚国上蔡人,入秦为相,废封建,定郡县,行禁书令,统一文字,后为赵高所害。
- ^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秦文》中删去第二段“斯乃上曰:”。
- ^ 穆公︰即秦穆公,名任好,春秋五霸之一。
- ^ 由余︰西戎人。
- ^ 百里奚︰虞人,虞亡入秦。
- ^ 宛︰地名,位于河南省南阳县。
- ^ 蹇叔︰歧州人,尝游宋。
- ^ 宋︰周封地名,由河南省归德以东,至江苏省徐州境。
- ^ 丕豹︰丕郑之子,其父被杀后奔秦。
- ^ 西戎︰古地名,位于甘肃省庆阳县境。
- ^ 孝公︰名渠。
- ^ 商鞅︰卫国人,相秦孝公,制定变法令,废井田,开阡陌,修改赋税法。
- ^ 惠王︰秦孝公之子。
- ^ 张仪︰魏国人。
- ^ 三川︰即伊川、洛川、河川。
- ^ 上郡︰即魏地十五县,为秦国收置为郡。
- ^ 汉中︰楚地,为秦国收置为郡,位于今陕西省西南及湖北省西北之境。
- ^ 鄢︰地名,位于湖北省宜城县。
- ^ 成皋︰地名,位于河南省汜水县。
- ^ 六国之从︰六国合纵之盟。
- ^ 范雎︰魏国人。
- ^ 穰侯︰即魏冉,秦相。
- ^ 华阳︰宣太后之异母弟芈戎。芈,音“米”。
- ^ 昆山之玉︰昆仑山的美玉。
- ^ 随和之宝︰即随侯之珠及和氏之璧。
- ^ 明月︰夜光珠。
- ^ 太阿︰楚剑。
- ^ 纤离︰良马。
- ^ 鼍︰形似鳄鱼,皮可制鼓,音“驼”。
- ^ 说:通“悦”。
- ^ 郑魏︰其国风皆淫,故称女之美者。
- ^ 下陈︰侍妾也。
- ^ 宛珠︰宛县出产的珠。
- ^ 傅玑之珥︰饰玑珠的耳环。
- ^ 阿缟︰齐东阿县之绢帛。
- ^ 筝︰瑟类,有十三弦。
- ^ 髀︰骰骨。
- ^ 郑卫︰郑音好滥淫志,卫音促速烦志。
- ^ 桑间︰地名,位于濮水之上,仆阳之南。商纣的乐师延作靡靡之乐,以致亡国,后投濮水而死。
- ^ 《昭虞》︰虞舜之乐。
- ^ 《武象》︰周武王的乐师大武作乐,乐必兼舞,故云《武象》。
- ^ 黔首︰指秦国的民众,以其首黑也。
- ^ 赍︰赠送,音“基”。
- ^ 包括标点符号。
- ^ 裴驷《史记集解》引《新序》曰:“斯在逐中,道上上谏书,达始皇,使人逐,至郦邑得还。”
参考
- ^ 南天书局出版 史地类 剑桥中国史·秦汉篇 第一章
- ^ 諫逐客書 李斯. [2013-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30).
- ^ 《谏逐客书》的说理艺术;鲁晓文;湖南省艺术学校;湖南长沙410000
- ^ 《史记·李斯列传》: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辞于荀卿曰:“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此禽鹿视肉,人面而能闲行者耳。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故斯将西说秦王矣。”
- ^ 司马迁《史记·河渠书》: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毋令东伐,乃使水工郑国间说秦,令凿泾水自中山西邸瓠口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欲以溉田。
- ^ 司马迁《史记·六国年表》:始皇帝元年,击取晋阳,作郑国渠。
- ^ 司马迁《史记·河渠书》:中作而觉,秦欲杀郑国。郑国曰:“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
- ^ 谏逐客书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 ^ 谏逐客书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 ^ 古文观止---谏逐客书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香港电台网站“中华文化”
- ^ 11.0 11.1 11.2 《史记疑案》.李全华著.湖南大学出版社.第1版 (2010年7月1日).ISBN 9787811138405.第1.10章 李斯浮沉谜案
- ^ 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官至廷尉
- ^ (日语)吉川忠夫 ‘秦の始皇帝’ 讲谈社学术文库、2002年、第1版。ISBN 4-06-159532-6、第三章:统一之道—并吞六国
- ^ 《史记》 卷六 秦始皇本纪 第六:大索,逐客,李斯上书说,乃止逐客令。
- ^ 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秦王拜斯为客卿。
- ^ 《史记·李斯列传》
- ^ 谏逐客书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中文百科在线
- ^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政四年)十月庚寅,蝗虫从东方来,蔽天。天下疫。百姓内粟千石,拜爵一级。”
- ^ 司马迁《史记·河渠书》:秦以为然,卒使就渠。
- ^ 司马迁《史记·河渠书》:渠就,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彊,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