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拉斯耸耸肩
《阿特拉斯耸耸肩》(英语:Atlas Shrugged),又译为《阿特拉斯摆脱重负》,是一本由美国哲学家和小说家艾茵·兰德撰写的小说,最先在1957年出版。此书为兰德出版的第四本也是最后一本的小说,而且又是她最长的一本,被认为是兰德的代表作[1]。《阿特拉斯耸耸肩》包含了科幻[2]、哲学、政治、神秘、爱情[3][4]等成分,同时也是阐述了兰德的客观主义哲学的最主要作品。
阿特拉斯耸耸肩 Atlas Shrugged | |
---|---|
作者 | 艾茵·兰德 |
类型 | 科幻小说 哲学小说 神秘小说 政治小说 爱情小说 |
语言 | 英文 |
发行信息 | |
出版机构 | 蓝灯书屋 |
出版时间 | 1957年10月10日 |
出版地点 | 美国 |
媒介 | 印刷书(精装和平装) |
页数 | 1168页(初版) |
所获奖项 | 普罗米修斯奖[*] |
规范控制 | |
ISBN | ISBN 978-0-525-94892-6 跨世纪精装版 ISBN 978-0-452-28636-8 跨世纪平装版 |
OCLC | 412355486 |
小说描述在一个反乌托邦的美国下,因为日渐沉重的税赋和政府管制,社会上最有生产力的人开始逐渐失踪,因而使产业停止运作。在小说里,消失的生产家们是由约翰·高尔特所领导的,借由抽走这群带动社会成长和生产的创新人士,高尔特的目的是要停止“转动世界的力量”,使集体主义的社会体会到当个体无法自由创造和获利时的严重后果。在这场企业家主导的“罢工”中,有生产力的个体拒绝再成为社会或政府的奴隶,而利润动机的消失则导致了社会的崩溃。小说从女主角达格妮·塔格特的角度出发,检视一个社会如何在政府扩张对产业管制的情况下逐渐崩溃。
小说的名称是比喻若希腊神话里的泰坦阿特拉斯拒绝再替世界“肩扛重负”时的情况。在小说中,两位主要的角色弗兰西斯科·德安孔尼亚和汉克·里尔登有过这样一段对话,德安孔尼亚问里尔登说他若是看到阿特拉斯“越辛苦背扛世界,在他肩膀上的负担就变得越沉重”的情况时会有什么建议,里尔登无法回复,德安孔尼亚于是回答:“耸肩摆脱重负”。
兰德说这本小说的主题是在说明“一个人的心灵如何造就他的存在”,兰德在这本书里提出的许多思想都成为客观主义哲学的主轴[5],这本书解释了兰德对人类个体存在和成就的认知,并进而阐述兰德哲学的许多成分例如她对理性、个人主义、资本主义的支持,以及对于集体主义和政府暴力的反对。
阿特拉斯一书于1957年初版时立刻成为美国全国的畅销书,却受到大量文学新闻界等主流知识分子的负面评价,尽管在接下来几十年里此书的销售和受欢迎度从未减退[6]。
写作背景
兰德称阿特拉斯一书为“悬疑小说”,因为此书“是描写对一个人精神上而不是肉体上的谋杀,以及他的精神如何接着复生。”[7] 兰德称她写作这本小说的目的是为了“显现出人们多倚赖和需要那些改变世界的创造者,但却如此恶毒对待他们”并且描绘出“当世界没有了这群创造者时会怎么样”[7]。兰德也将此书称为是一本爱情小说[3][4][8]。
兰德说她最初的灵感来自于一通1943年与朋友的电话交谈,那位朋友坚持兰德应该写一本小说来向读者们解释她的哲学,兰德回复道:“若是我罢工了呢?若是全世界的创造者都罢工了会怎样?”[6]兰德从中得到灵感,要写一本探讨人类心灵和理性私利对他们生命的重要影响的小说[9],描绘若是世界上“有思想”的人都因为政府的管制和抢夺而罢工,决定不再发明新东西、创作艺术、做生意、进行研究的时候,会产生怎么样的后果。最初兰德把小说的标题取为“罢工”,但后来她认为这个标题会提前向读者暴露小说的情节[10],于是接受她的丈夫弗兰克·奥康诺的建议将书名改为阿特拉斯耸耸肩[11]。
为了撰写阿特拉斯一书,兰德对美国的产业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尤其是她用以作为小说主轴的铁路产业。兰德多年前曾写下一篇依据她对罗伯特·奥本海默就原子弹议题采访所改编的剧本,最后没有被采纳,她便以此剧本为题材,以奥本海默作为小说中的科学家罗伯特·斯塔德勒的雏型,以及他所研究的“X计划”。为了完善小说的背景,兰德还采访了许多产业设施,例如美国钢铁业钜子亨利·凯泽的炼钢厂,并乘坐纽约中央铁路的火车,甚至亲自驾驶其中一部火车头[6][12]。
兰德自称受到了维克多·雨果、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欧·亨利等人的影响[13]。另外,网络专栏作家Justin Raimondo指出美国记者加雷·加勒特(Garet Garrett)在1922年的小说The Driver与兰德的阿特拉斯一书有许多雷同的地方[14],比如两者都是有关铁路公司、都是反对社会主义,并质疑兰德抄袭了加勒特,然而这种说法则被斯蒂芬·金塞拉等许多人所反驳[15][16],金塞拉认为兰德根本从不知道加勒特的存在,Bruce Ramsey并且指出两书的剧情、角色、文调、主题都完全不同[17]。
出版此书的蓝灯书屋出版者Bennet Cerf最初为了说服兰德由他们出版这本小说,建议兰德进行一场“哲学测验”,将手稿送至各大出版社,依据得到的评价来决定出版社[18]。由于兰德之前在1943年出版的小说《源头》的销售成功,蓝灯书屋决定这次第一批就印出10万本书。这本小说彻底改变了兰德的写作生涯,使她不再只是个小说家,而是一个哲学运动的创始者[19]。
概要
布局
《阿特拉斯耸耸肩》将背景设在一个年代未知的反乌托邦的美国社会,在这个架空背景下,美国有的不是国会而是“国家立法会”,而总统则被“国家领导人”取代。Edward Younkins对此评论道:“这本小说的背景同时是永恒的也是时间错综的”。小说里美国的工业架构似乎类似19世纪末期的情况,但社会的普遍情绪则和1930年代相当类似,而社会文化和科技层次则属于1950年代[20]。许多20世纪初的技术都存在小说里,而钢铁业和铁路则特别重要,喷射机是属于刚刚出现的实验技术,而电视则远没有广播来的有影响力。尽管小说里提到众多国家,但却没有提到苏联的存在,也没有提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或是冷战。小说暗示当时世界各国的政府都在走向大政府国家主义的方向,而且很类似于马克思主义的道路,经常是以“人民共和国”为国名,小说里也提到美国和这些人民共和国是如何国有化私人企业。小说里支配主流的混合经济常勾起人们回忆19世纪美国曾经出现的“纯正”资本主义,被认为是失去了的黄金年代。
结构
小说被分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十个章节。Robert James Bidinotto写道:“每个章节的名称似乎都带有多种含意,比如小说的三个部分是以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法则命名-第一部分称为“无矛盾”、第二部分称为“非此即彼”、第三部分称为“A是A”,也就是对同一律的表达。”[21]
剧情概要
小说一开始描述塔格特泛陆运输公司的副总裁、女商业钜子达格妮·塔格特,她继承了她祖父承传下来的这间庞大的铁路公司,努力的四处奔波要在被集体主义和国家主义支配的经济环境下替公司谋取生路。而在她奋斗的同一时间,担任公司总裁、同时也是她哥哥的詹姆斯·塔格特意识到公司的处境艰难,但却优柔寡断,无法做出正确决定,而且还常犯下错误的决策,例如他向有政治影响力但却持续延误交货的无能公司购买钢铁,而不是选择价格低廉又高品质的汉克·里尔登钢铁。达格妮因而经常与他哥哥起冲突,并坚持采取她自己的路线。在同一时期,达格妮很失望的看着她的旧日情人尼弗兰西斯科·德安孔亚似乎堕落成为一个散尽家财的花花公子,毁了他早年继承他父亲而来的庞大铜业公司。
汉克·里尔登是一名白手起家的钢铁钜子,他刚刚发明出了一种新的铁合金,是世界上最强硬而又稳定的钢铁,将其称为“里尔登钢铁”。里尔登决定不公开此钢铁的制作方法,也因此引起了他的竞争者的忌妒和社会评论家的批评。对此政府资助的科学知识分子出面造谣,宣称里尔登钢铁是危险而不耐用的。达格妮却力排众议,坚持使用里尔登钢铁。在私人生活上汉克·里尔登的妻子却是一个善于操弄人而又不支持他事业的女人,而里尔登的弟弟则是依赖他金钱资助却丝毫不怀感恩之心的人。同时达格妮认识了一名叫做卫斯理·莫奇的华盛顿特区的政治游说客,此人原先是帮里尔登工作,但后来会接连背叛里尔登和达格妮。莫奇逐渐透过他在政治上的连结和影响力,推动政府控制所有商业行动和民间公司,借此摧毁自由市场以及所有人成功创业的机会。同时登场的还有石油大亨艾利斯·威特,他一手打造了成功的威特石油公司,并且成为里尔登和达格妮两人少数的盟友,三人一起企图创建一个突破政府控制的自由企业体系。
随着政府机构不断增加他们对于自由企业的管制,经济情况也不断的恶化。已经被政府宣传长期影响的大众无法抵抗,同时却对黯淡的未来前景感到担忧,逐渐的民间开始流传一句谚语:“谁是约翰·高尔特?”由于根本没人知道约翰·高尔特是谁,每当有人对社会时事等严肃议题提出疑问时,他身旁那些无法给出答案的人便会以“谁是约翰·高尔特?”来回答他,借此隐喻“不要问不重要的问题,因为我们根本没有答案”或者是更悲观的“知道了又能怎样?”
达格妮和里尔登决定一同合作,利用新发明的里尔登钢铁铺建一条跨越科罗拉多州的高速铁路,并计划以此路线载客和替艾利斯·威特运输石油。尽管知识分子和政府官僚的阻挠和批评,达格妮仍成功完成此路线,并特意将其命名为“约翰·高尔特线”。达格妮和里尔登一同进行了成功的首班试车,两人并且发展出恋情。对此兰德称达格妮和里尔登的恋爱是男女之间可以达到的最纯粹的爱情-他们具有生命中共同的目标、而他们在对方身上都看到了自身最美好的一面。尽管如此,里尔登却对这段婚外情私底下抱持着隐约的罪恶感。
在此同时,达格妮逐渐观察到全美国产业上最聪明、最有竞争力的创造者和企业家都开始一一消失,一个接一个的失去踪影,而各自留下他们原先成功的企业。当中最突出的是艾利斯·威特,在政府宣布将他的石油公司国有化的新闻出现后不久,他便从人间蒸发,而他的广大油田则被点火引燃,烧黑了半边天。由于这些企业家的消失,政客和政府官僚们开始越来越不知所措,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要如何经营被留下来的生意、和没有了这些企业家创新的经济体。
里尔登带着达格妮开车探查美国各地,在途中他们于一间被废弃的工厂中发现了一具可以将大气静电转化为动能的实验性马达,他们马上意识到这具马达的革命性,但由于马达是未完成品,达格妮决定找出发明此马达的人。在此同时达格妮也不断试着找出失踪的企业家的下落。达格妮接获情报指出有名科学家曾经成功对实验马达进行了逆向工程,然而当她追踪此名科学家到一座犹他州的机场时,却发现这名科学家已经和一名神秘的男子一同搭机离开。心急的达格妮独自驾驶直升机追踪离去的飞机,最后在一片神秘的无人地带迫降,发现当地就是约翰·高尔特所一手创立、隐藏在无人山谷之间的“高尔特峡谷”。约翰·高尔特向达格妮解释峡谷的由来,原来他将那些创造者和企业家都带来了这里,包括了尼弗兰西斯科·德安孔亚、艾利斯·威特等人,希望借此“罢工”让外界社会那些使用暴力和道德罪恶感来拘束个体生产力的人体会到后果。小说并且揭露高尔特就是发明了实验性马达的人,而且他还曾经在达格妮的铁路公司当过最基层的铺路工。
尽管达格妮对高尔特和他的计划抱持好感,她仍然无法放弃她的铁路公司,很快就离开了高尔特峡谷。在此时期全国的经济情况已经恶化到面临崩溃的地步,一场因为政府管制造成的塔格特铁路意外导致通往洛矶山脉以西的唯一铁路被摧毁。在最后的几个月间,政府不断宣布“国家领导人”将会进行一场“非常重要”的广播演讲,要全体国民准时聆听政府即将推出的经济复苏方案。而同一时间约翰·高尔特到了纽约,在国家领导人发表演说的当天,高尔特侵入了全国广播系统,向全国人进行了一场数小时的演讲(在小说里总共70页),演讲内容解释了兰德客观主义哲学的中心思想[22]。在高尔特演讲之后政府开始崩溃,留下的政客和官僚决定要绑架高尔特并且强迫他拯救国家的经济,他们借由跟踪达格妮抓到了高尔特,但高尔特坚持不愿意向他们妥协。接着高尔特的朋友们进行了一场武装的救援任务将他救出,包含达格妮在内的众人飞回高尔特峡谷,途中他们看到夜间纽约市的灯光开始熄灭,表示他们的任务已经成功达成。小说最后短暂的描述峡谷里的企业家如何准备重建经济,高尔特并向他们宣布已经到了重返世界的时机。
主题
哲学
阿特拉斯耸耸肩的故事呈现了兰德客观主义哲学的整体框架,其中阐述了兰德所提倡的“道德利己论”和理性私利,这也是兰德至今最著名的思想。对兰德而言,所有的道德和罪恶都是取决于一个人是否成功以理智作为最基本的生存工具,理性、正直、诚实、正义、独立、生产创造、以及因为这些成就而来的骄傲感,这些都是兰德认为一个客观主义者不可或缺的道德价值[23]。兰德书中的各种角色呈现了以她的角度看待世界上众多依靠不同哲学思想作为生存依据的个体,Robert James Bidinotto写道:“兰德彻底抛弃了一般小说里企图以日常生活中的平凡角色和对话作为拟真出发点的方式,但她也拒绝将她笔下的角色视为纯粹的象征符号。”[21]兰德自己则说:“我的角色从来不是简单的象征,他们只不过是一些读者可以从放大镜角度下看的更清楚的人…比起一般人,我的角色呈现出更鲜明和一致的某些人类特质。”[21]
小说的主题不但提出了对于产业和社会的明显主张,同时也呈现了与马克思主义的剥削理论和劳动价值理论完全相反的对照面,这种对比也被兰德用来在剧情和角色自身的声明上阐述出她的哲学结论。阿特拉斯耸耸肩探讨的包括了法西斯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以及任何由国家干预自由社会的政府形式,认为这些制度在系统上和实践上都是错误的。除此之外兰德还探讨了众多的议题,例如性、政治、友情、童年、慈善等等。兰德说这本小说在本质上并不是政治书籍,而是要展现个人心灵和价值观在社会上扮演的地位[24]。
兰德主张个体独立和成就使得社会得以继续生存和繁荣,也因此是我们应该拥护的对象。但这种个体的概念需要一套理性的道德观,兰德主张,随着时间的发展,强迫个体自我牺牲的任何社会都会迈向毁灭。
同样的,兰德也拒绝信仰,她认为信仰只不过是一套假冒是迈向真理的捷径,事实上却是摧毁理性和知识的道路。她同时也反对所有形式的上帝和神灵,主张个体应该拒绝一切除了客观现实以外任何企图施加“权威”在其心灵上的东西。这本小说里的许多角色的对话中,都经常谈及对于宗教的否定。
受害者的认可
“受害者的认可”此一概念是由兰德的追随者列奥那多·培可夫所定义的,他将之称为是“好人愿意任由坏人加害、愿意因为创造价值而承担罪名”[25]。兰德认为邪恶是一种倚赖善良维生的寄生虫,而只有当好人任由坏人横行时,邪恶才会存在。阿特拉斯耸耸肩的故事就好比是当这种受害者的认可被抛弃时的情况,当阿特拉斯耸肩摆脱世界重负的那一刹那,他也就停止了他对加害者的认可。
阿特拉斯耸耸肩小说里的许多角色都自觉他们所处的世界是有问题的,但他们却无法指出问题的根源,也因此经常因为受害者的认可而挣扎不断。汉克·里尔登自认为他有义务扶养他的妻子和家庭,尽管他的亲人们对他毫无感谢之意,而且还公然表现对他的敌对。这种态度就有如小说里另一个受害者丹·康维所说的:“我想到头来总有人要被牺牲,如果结果是我的话,我也没有权利埋怨。”约翰·高尔特的罢工便是要带动创造价值的人停止他们对于加害者的认可,进而使得这些带动世界转动的力量停止运作,他说:“邪恶本身是无能而又没有力量的,除非我们任由它从我们身上敲诈而去”以及“我看到了邪恶的无能…也看到了它唯一用来取胜的武器便是利用那些愿意服侍它的好人。”
对兰德来说,我们必须停止接受受害者的身份,停止对于加害者的认同,如此才能实现道德。兰德认为理性的追求私利是一种美德,不过她也警告私利追求不代表一个人可以任由自身被“怪念头”掌握,进而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在兰德来看,理性私利追求的是明确定义的价值寻求,一套理性的私利追求道德观拒绝在过程中强迫任何人做出自我牺牲,不论是对个体本身或其他人都一样。
政府和产业
阿特拉斯耸耸肩支持一套纯粹自由放任的体制,认为这是一个社会唯一道德的架构方式。兰德心目中理想的政府由约翰·高尔特所阐述:“我们所要建设的政治体制是根基在一个单一的道德前提上:任何人都不可以透过暴力向他人夺取价值”,他并且说“所有权利的存在先决前提是一个人要可以自由地将他的权利转换为客观现实上-亦即思想、工作、获利的权利,简单的说,就是财产的权利。”高尔特认为只有活在一个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下才不会与他的哲学思想起冲突。
阿特拉斯耸耸肩的故事便是在说明一个社会若是边缘化甚至是惩罚那些富有生产力的创造家时,便会不可避免的迈向停滞和崩坏。当人们享受自由时,个体的独立和幸福才能存在,而只有在私人财产被尊重的条件下生产者才能因为他们的贡献而获利。对此兰德在一篇于1964年与花花公子杂志的访谈时这样说道:“我们今天所拥有的并不是一个资本主义的社会,而是一个混合经济,亦即混合了自由和管制的社会。从当今趋势来看,我们正在迈向独裁的那一边。阿特拉斯耸耸肩的故事便是发生在当一个社会到达独裁阶段的时候,当我们到达那个阶段时,就是我们挺身罢工的时候,但目前还不是时机。”[26]
兰德认为政府的行为就有如经济学上公共选择理论对其的描述,政客和官僚以利他主义的说辞来欺哄大众通过他们宣称可以造就公共利益的法案(例如在小说中隐喻现实世界的“机会平衡法案”和“反狗咬狗条例”),事实上这些法案都只是为利益集团和某些官僚服务,牺牲的却是社会大众和那些生产价值的人[27]。
私人产权和个人主义
兰德笔下的英雄必须不断对抗那些要抢夺他们价值的“寄生虫”、“强盗”、“小偷”,Edward Younkin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描述阿特拉斯耸耸肩一书架构出了“一个末世一般的人类发展最后阶段,亦即强盗和非强盗之间的冲突。强盗们要求高税赋、大政府、国有化、政府支出、政府计划、管制、财富重新分配。”[29]
“强盗”借由暴力(“在枪口之下”)来没收他人的收入,这里的强盗指的包括那些依赖国家机器的潜在暴力做后盾的政客、政府官僚。有些政府官僚只不过是执行其他人下达的政策,比如将一个地区生产的粮食没收给另一个地区的人食用,而其他人则是主动的滥用这些政策,例如一个管制铁路的官员盗卖铁路零件以求获利。两种情况下,他们都使用暴力来从生产者身上夺取价值。
“小偷”则是那些要求生产者将价值转移给无法生产财富的人,然而他们在过程中还不断的诅咒生产者,忌妒和痛恨他们所拥有的生产才能和天分。小偷最后就有如强盗一般具破坏性,他们借由向生产者施加罪恶来摧毁价值生产,同时又宣称价值的转移是一种“社会责任”,因而正当化了政府进行的强盗勾当。
强盗和小偷在阿特拉斯耸耸肩中不断出现,从达格妮·塔格特必需不断应付的政府强盗、到汉克·里尔登的不知感激的小偷家人,以及其他无数抢夺了各种有生产力公司和创造家的强盗,还有小偷们要求美国社会向挨饿中的欧洲国家运输外援等等。
兰德同时讨论到金钱的重要角色,并且大力抨击她认为是自古以来对金钱“妖魔化”的各种宗教和哲学传统。小说中的英雄之一尼弗兰西斯科·德安孔亚便曾对此说道:
原来你认为金钱是万恶之源?…你问过金钱的根源又是什么吗?金钱是交换的工具,如果没有了生产出来的商品和生产出商品的人,它就无法存在。人们如果希望彼此打交道,就必须用贸易的方式,用价值换取价值,金钱不过体现这个原则的物质形式罢了。金钱不是凭眼泪来向你索取产品的小偷的工具,也不是巧取豪夺的强盗的工具。只有那些生产者才使金钱的存在成为可能。这就是你所认为的罪恶?…无论是海一样多的眼泪还是全世界所有的枪炮都不会把你皮夹子里的那些纸变成明天你要赖以度日的面包…当人们都以自由贸易为原则把理智而不是暴力当成他们的最终裁判时,获胜的是最好的产品、最佳的表现、最有头脑和能力最强的人,一个人创造力的大小决定了他回报的大小。这就是以钱作为尺度和象征的生存法典。这就是你所认为的罪恶?[28]
关于性的理论
在否定传统的利他主义道德观的同时,兰德也否定了在她看来属于利他主义逻辑延伸的传统性道德观。兰德在阿特拉斯耸耸肩里提出了一套依据她的道德和心理理论形成的性理论,她不但抛弃了传统上将性欲视为一种原始动物本能的看法,反而是将性升华到人类价值观的最高层次,认为性是一种个体只有透过肉体反应才能呈现出来的抽象化的知性和精神价值观。
在阿特拉斯耸耸肩里,故事里的英雄角色是被那些呈现出与他们相同或类似价值观的异性所吸引,而那些生命没有特定目标的人则发觉性仿佛是失去了意义一般。小说里这一对比便反映在汉克·里尔登身上,从他原本无法分享相同价值的妻子莉莉安,到与拥有相同价值和目标的达格妮发展出性关系的过程。
小说里的三个主要角色接连发展出婚外的性关系,最初是汉克·里尔登与达格妮·塔格特在建筑约翰·高尔特线的过程中发展出的性关系,后来里尔登的妻子莉莉安发现了两人的婚外情后,她却不想与汉克离婚,反倒是想维持他身为里尔登夫人的形象。直到后来汉克·里尔登坚持离婚了之后,莉莉安为了报复而与达格妮的哥哥詹姆斯·塔格特发生性关系,詹姆斯的妻子发现之后于是自杀。然而,小说里都没有提到婚外情的道德问题,只是针对性关系的本质做探讨。依据兰德的说法,英雄们将性行为视为是他们表达对肉体成就和价值的庆祝,而没有生产力的反派人物则将性视为是利他的一种自我牺牲、或是用作表达报复和忌妒的工具[31]。
科幻成分
阿特拉斯耸耸肩里提到了众多的科技发展和科学突破,这使许多人将阿特拉斯归类为科幻小说。杰夫·雷根巴赫说:“阿特拉斯耸耸肩一书里包含三样带动其剧情的发明:高尔特马达、里尔登钢铁、以及政府研发的X计划武器。”[32]其他科技发明包括了高尔特峡谷用来掩饰其地理特征的折射镜(峡谷海市蜃楼)、一种用来刑求和凌虐的电击刑具(费雷斯说服器)、声控的门锁(峡谷发电厂)、掌纹辨识的门锁(高尔特的纽约实验室),另外高尔特的实验室还有特别机关,可以在被他人入侵时迅速自我摧毁整个实验室,同时高尔特还掌握了侵入国家广播系统的骇客技巧。雷根巴赫并说:“兰德带给我的讯息是:科学对人类的用处是要提供我们进行技术创新和增进生活品质的知识。然而只有在一个人类可以自由进行他们生意的社会下,科学才能发挥这样的正面角色。”[33]
评论
阿特拉斯耸耸肩刚出版三天便挤进纽约时报的全国畅销书第13名,并在1957年12月8日到达第3名,在那个位置保持了225周。[6]
在本书出版的那年,书评们大多给与此书负面的评价,尽管此书在市场上成为热门的畅销书。一些人批评此书“正当化贪婪”,但也有一些正面评论如戈尔·维达尔称此书为“接近永恒的完美”[7]。Helen Beal Woodward批评此书大谈道德但同时却“充满仇恨”[34],纽约时报书评者格兰维尔·希克斯也称此书是以“仇恨为主题”[35]。时代杂志的书评则写道:“这是一本小说吗?还是一场恶梦?这是尼采版本的超人吗?还是卡通版的超人?”[36]保守派的国家评论杂志的惠特克·钱伯斯则称阿特拉斯耸耸肩是“不成熟的”、“非常愚蠢的”并且说“如果这称得上是小说,那是对小说一词的贬格”[37]。钱伯斯并且大力批评此书对于无神论的支持,认为兰德眼中的理想超人就有如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超人一般,取代上帝成为了宇宙的中心[37],同时还将此书推广的哲学内容比喻为是“希特勒的国家社会主义和斯大林的共产主义”、“向毒气室前进!”[37]
许多兰德支持者对此书的负面书评做出了回应,包括了当时是兰德书迷之一的亚伦·葛林斯班写了一封信给纽约时报,指纽约时报所称的“充满仇恨”一说与事实相反,并且主张“阿特拉斯耸耸肩是对于生命和快乐的赞颂。正义在此书中得到伸扬,而有创造力的个体和坚挺不屈的人类目标和理智则带人迈向了愉悦和满足。那些持续不愿面对理性和人类目标的寄生虫则在书中被淘汰。”[38]葛林斯班在此书发表前三年便已经在兰德的书迷会中读过了一部分未出版的草稿[39]。兰德追随者列奥那多·培可夫则投稿了一篇未被出版的信回应国家评论的文章,他在文中称“惠特克·钱伯斯是一名前共产主义者,他沿袭共产主义者的一贯作风,借由谎言、污蔑、以及扭曲他人论点的方式来攻击兰德。钱伯斯先生可能改变了一些政治立场,但他从共产党那里学来的分析和评价方式仍然没有改变。”[40]
此书仍然受到了一些正面的书评,比如美国信使杂志(The American Mercury)的Richard McLaughlin将此书与《汤姆叔叔的小屋》相提并论[41],而知名的记者和书评家约翰·张伯伦则说阿特拉斯耸耸肩在许多层面上都脱颖而出,包括了科幻小说层面、“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侦探层面、以及最重要的身为政治隐喻小说的层面[42][43]。兰德的挚友、学生、以及后来一段时间成为她情人的纳达涅·勃兰登(Nathaniel Branden)则对此书有不同看法,尽管勃兰登年轻时是兰德的忠实跟班,曾经称此书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书”[44],而且此书初版时还将他作为献词对象,勃兰登在后来与兰德决裂后便不再支持此书[45]。在兰德死后两年的1984年,勃兰登称阿特拉斯耸耸肩会激起读者对于自身情感的压制和自我否定,并且说兰德笔下的角色“无法在单纯人一般的层面进行沟通,而会不断地展开哲学的说教”。他批评小说对于读者会造成的一些负面心理影响,例如约翰·高尔特所推广的以“鄙视和道德谴责”来抵制反面角色,勃兰登则认为依据心理学家说法这种态度只会使得坏人持续变坏[46]。尽管如此,兰德并没有宣称她的哲学体系可以包含所有世界上人与人之间的“一般交流”[47]。
长久影响
随着时间发展,阿特拉斯耸耸肩替兰德吸引了大量的书迷和哲学支持者。每年艾茵·兰德协会都会捐助400,000本包括阿特拉斯在内的兰德著作给各地的高中学生阅读[7]。依据1991年美国国会图书馆对5,000名会员进行的调查,阿特拉斯耸耸肩被列为是仅次于圣经以外最具影响力的书[48]。Modern Library出版公司在1998年结合学者、作家和线上调查的名单则将阿特拉斯耸耸肩列为“20世纪最伟大的一百本书”的第一名[49]。
在1997年,自由意志主义的智库卡托研究所与客观主义中心一同进行了一场研讨会以庆祝阿特拉斯耸耸肩出版四十周年[50],会上读者文摘的评论家Howard Dickman称这本书“让数百万读者拥抱了自由的思想”并且称此书告诉了读者他们有“快乐的权利”[50]。
C-SPAN的“美国作家”电视系列将兰德列为美国文学的22个代表人物之一[51]。兰德对于美国自由意志主义的影响非常深远,比如自由意志主义的《理性》杂志便是以约翰·高尔特所说的“理性、自由心灵、自由市场”为杂志名称来源。
奥地利经济学派的经济学家路德维希·冯·米塞斯则称赞兰德在书中毫无隐瞒的菁英主义,他在一封给兰德的信中写道“阿特拉斯耸耸肩不只是一本小说,我认为它还代表了第一个对当今腐化我们社会的邪恶成分做出的透彻分析,这本书彻底否定了那些自称“知识分子”宣扬的意识形态,并且揭露了政府和政党所推行的政策背后的真相…这本书告诉了大众那些政客不敢告诉他们的真相-世界上存在着比你还优越的人,而他们的努力使得你的生活品质得以不断的改善,但你却把这一切当作理所当然的。”[52]另一方面,左派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曼则在部落格上称此书是如同魔戒一般只对“十四岁小孩有影响力”的童话[53]。
2000年代末的金融危机也吸引了许多媒体和保守派评论家对此书的兴趣,比如保守派的名嘴格林·贝克和拉什·林博[54]在他们各自的广播和电视节目上对此书赞誉有加,认为此书是对社会主义侵蚀自由社会的警告。而在2006年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克拉伦斯·托马斯则举出阿特拉斯耸耸肩为他最喜欢的小说之一[55]。美国国会的共和党众议员约翰·B·T·坎贝尔三世则说:“人们开始觉得他们好像活在这本小说里的情节一般,阿特拉斯耸耸肩就是我们现在的世界。”华尔街日报的一篇评论也写出类似的看法[56]。
依据经济学人和纽约时报的说法,阿特拉斯耸耸肩的销售量在2007年金融危机以来呈现大幅成长。经济学人指出尽管这本书已经出版了半个世纪,仍然在2009年1月占居Amazon.com的第33名畅销书,甚至比前一年还要畅销三倍。经济学人称每当严重衰退的经济数据被公布时,阿特拉斯耸耸肩的销售量就会大涨。到了2009年4月阿特拉斯耸耸肩已经攀升到小说类畅销第一名[57][58],2009年全年的销售则超过了50万本[59]。该书在2011年也创下445,000本的销售纪录[60]。
大众文化
以《阿特拉斯耸耸肩》为主题的电影已经在“开发地狱”停滞了将近40年[61]。电影制作人Albert S. Ruddy在1972年向兰德提议拍摄一部小说改编的电影,兰德当时决定允许他拍一部以爱情为主的电影改编,但坚持要在剧本完成后让她过目,最后两人谈不拢而罢休[3][4][8]。在1978年国家广播公司原本企图以《阿特拉斯耸耸肩》改编为一出八个小时的电视剧,但后来因为经营阶层换人而告吹[62]。
兰德早年曾经是好莱坞的剧作家,她在晚年曾经尝试写出自己的剧本,但在1982年去世时只完成了三分之一。兰德留下的包括了电影改编权利的遗产都交给了她的接班人列奥那多·培可夫。培可夫也曾多次试着将改编权卖出去,但最后仍然没有成功。直到1992年,对电影产业没有先前接触但身为兰德书迷的美国商人John Aglialoro向培可夫购买了改编电影的版权,总共付出了一百万美元的金额[62]。
在经过多次寻找合适制片人都失败后,John Aglialoro与Brian Patrick O'Toole一同写了一套剧本,并且将电影交由保罗·约翰逊担任导演[63],电影预计分为三部,第一部在在2010年7月20日完成拍摄[64],并且在2011年4月15日上映,由Taylor Schilling主演达格妮·塔格特,Grant Bowler主演汉克·里尔登[65]。
《阿特拉斯耸耸肩》遭受影评界的负面评论,在烂番茄只有11%的评分[66],而且只取得了5百万美元票房[67],对此John Aglialoro批评影评界人士因政治偏见而攻击此片[68] 。不过,许多人例如芝加哥太阳报的罗杰·艾伯特批评电影版本的《阿特拉斯耸耸肩》剧本和拍摄水准都相当业余,还说即使兰德的书迷都会觉得此片相当缺乏娱乐价值[69]。
John Aglialoro本来对第一部的票房和影评感到失望,称他想要放弃,但后来他仍然决定继续拍摄第二部[70]。《阿特拉斯耸耸肩2》在2012年10月12日上映[71],而且没有事先向任何影评家进行试映[72],结果第二部的票房比第一部还要糟糕[73],最后只获得了$330万美元。烂番茄的21则影评平均给了第二部5%的评分[74]。然而就如同第一部一般,不少保守派的影评例如福布斯的作家John Tamny仍给了此片正面的影评,还称本片是“精彩描绘了我们所活当下这个创造者被小偷所捆绑的世界。”[75]
尽管已经在本片三部曲前两部上损失了上千万美元,John Aglialoro仍坚持继续资助此系列拍摄。《阿特拉斯耸耸肩3》预计将在2014年7月4日美国国庆日上映[76],后延期至9月12日。
参见
参考文献
- ^ Rand, Ayn. Journals of Ayn Rand, edited by David Harriman. (1997) Dutton. ISBN 978-0-525-94370-9 p.704."
- ^ Gladstein, Mimi. The New Ayn Rand Companion. Westport: Greenwood Press. 1999: 42. ISBN 0-313-30321-5.
- ^ 3.0 3.1 3.2 Dowd, Maureen. Atlas Without Angelina. New York Times. 2011-04-17 [2012-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6).
- ^ 4.0 4.1 4.2 McConnell, Scott. 100 Voices:An Oral History of Ayn Rand. United Kingdom: Penguin Books/NAL Trade. 2010: Al Ruddy section [2013-05-15]. ISBN 04512313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24).
- ^ Michael Shermer. The Mind of the Market. (2008). Times Books. ISBN 978-0-8050-7832-9, p. XX
- ^ 6.0 6.1 6.2 6.3 History of Atlas Shrugged. Ayn Rand Institute. [2012-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10).
- ^ 7.0 7.1 7.2 7.3 7.4 7.5 Ayn Rand's Literature of Capitalis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y Harriet Rubin, The New York Times, September 15, 2007
- ^ 8.0 8.1 Interview Transcript. The Making Of The Atlas Shrugged TV MiniSeries Albert Ruddy, Susan Black, Bill Collins. Prodos Institute Inc. 1999 [2012-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4).
- ^ Rand, Ayn. Capitalism: The Unknown Ideal. Signet. 1986: 150. ISBN 0-451-14795-2.
- ^ Branden, Barbara. The Passion of Ayn Rand. Garden City, New York: Doubleday & Company. 1986: 291. ISBN 0-385-19171-5. OCLC 12614728.
- ^ Burns, Jennifer. Goddess of the Market: Ayn Rand and the American Right.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149. ISBN 978-0-19-532487-7. OCLC 313665028.
- ^ David Harriman, edit., Journals of Ayn Rand, pp. 311-344, 566-578, 617; Michael Berliner, edit., Letters of Ayn Rand, pp. 311,378, 381-383, and 457-459, and "letter to Isabel Paterson", Feb. 7, 1948, pp.188-193.
- ^ Rand, Ayn, "Favorite Writers", reprinted in Schwartz, Peter, edit., The Ayn Rand Column, Second Renaissance Books, 1991, pp. 113-115.
- ^ Raimondo, Justin. Reclaiming the American Right: The Lost Legacy of the Conservative Movement. Center for Libertarian Studies. 1993. ISBN 1-883959-00-4.
- ^ Sciabarra, Chris Matthew. Books for Rand Studies. Full Context. March–April 1999, 11 (4): 9–11 [2013-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8-23).
- ^ Kinsella, Stephan. Ayn Rand and Garet Garrett. Mises Economics Blog. Ludwig von Mises Institute. 2007-10-02 [2009-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6-27).
- ^ Ramsey, Bruce. The Capitalist Fiction of Garet Garrett. Ludwig von Mises Institute. 2008-12-27 [2009-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4-16).
- ^ History of Atlas Shrugged — Development. Ayn Rand Institute. [2008-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4-08).
- ^ Younkins, Edward. Preface. Ayn Rand's Atlas Shrugged. Aldershot: Ashgate. 2007: 1. ISBN 0-7546-5549-0.
- ^ Younkins, Edward Wayne. Ayn Rand's Atlas Shrugged: A Philosophical and Literary Companion. Ashgate Publishing, Ltd., 2007 ISBN 978-0-7546-5549-7, ISBN 978-0-7546-5549-7. pp. 9-10.
- ^ 21.0 21.1 21.2 Robert James Bidinotto. Atlas Shrugged as Literature. The Atlas Society. [2009-04-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3-15).
- ^ Atlas Shrugged, Centennial Edition, Signet, 1992. Peach Wilkins
- ^ On Rand's normative ethics see also Smith, Tara, The Virtuous Egoist: Ayn Rands Normative Eth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ISBN 978-0-521-86050-5 .
- ^ Peikoff, Leonard. "Introduction to the 35th Anniversary Edition", in Ayn Rand, Atlas Shrugged (1996/1957) Signet. ISBN 978-0-451-19114-4 p. 6-8.
- ^ Leonard Peikoff, "The Philosophy of Objectivism" lecture series (1976), Lecture 8. [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Ayn Rand interviewed by Alvin Toffler. Playboy Magazine. discoveraynrand.com. 1964 [2009-04-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3-12).
- ^ Caplan, Bryan. Atlas Shrugged and Public Choice: The Obvious Parallels. Younkins, Edward W. (编). Ayn Rand's Atlas Shrugged. Ashgate Publishing. 2007 [2009-04-11]. ISBN 978-0-7546-5549-7.
- ^ 28.0 28.1 Atlas Shrugged, p. 410-413
- ^ Younkins, Edward W. (编). Ayn Rand's Atlas Shrugged: A Philosophical and Literary Companion. Ashgate. 2007: 10 [2009-04-13]. ISBN 978-0-7546-5549-7.
- ^ Gladstein, Mimi Reisel. "Ayn Rand and Feminism: An Unlikely Alliance" In: Feminist interpretations of Ayn Rand by Mimi Reisel Gladstein, Chris Matthew Sciabarra. Penn State Press, 1999. ISBN 978-0-271-01831-7, ISBN 978-0-271-01831-7. p. 52.
- ^ Binswanger, Harry. The Ayn Rand lexicon : objectivism from A to Z 1. Meridian print. New York, N.Y.: Meridian. 1986: 458. ISBN 0452010519.
- ^ Riggenbach, Jeff. Atlas Shrugged as a Science Fiction Novel. Younkins, Edward W (编). Ayn Rand's Atlas Shrugged: A Philosophical and Literary Companion. Burlington, Vermont: Ashgate Publishing. 2007: 124. ISBN 0-7546-5549-0.
- ^ Riggenbach, Jeff. Atlas Shrugged as a Science Fiction Novel. Younkins, Edward W (编). Ayn Rand's Atlas Shrugged: A Philosophical and Literary Companion. Burlington, Vermont: Ashgate Publishing. 2007: 126. ISBN 0-7546-5549-0.
- ^ Woodward, Helen Beal, "Non-Stop Daydream", Saturday Review 12 Oct. 1957, p. 25.
- ^ Hicks, Granville, "A Parable of Buried Talents", 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13 Oct. 1957, pp. 4-5.
- ^ Time, "Solid Gold Dollar Sign", 14 Oct. 1957, p.128.
- ^ 37.0 37.1 37.2 Chambers, Whittaker. Big Sister is Watching You. National Review. 1957-12-08: 594–596 [2013-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7-04).
- ^ Martin, Justin. Greenspan: The Man behind Money.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Perseus. 2000: 47. ISBN 0-7382-0275-4.
- ^ Martin, Justin. Greenspan: The Man behind Money.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Perseus. 2000: 42. ISBN 0-7382-0275-4.
- ^ Mayhew, Robert (编). Essays on Ayn Rand's Atlas Shrugged. Lanham, Maryland: Lexington Books. 2009: 145–146. ISBN 978-0-7391-2780-3. OCLC 315237945.
- ^ McLaughlin, Richard, "The Lady Has a Message ...", The American Mercury, Jan. 1958, pp.144-146.
- ^ Chamberlain, John, "Ayn Rand's Political Parable and Thundering Melodrama", The New York Herald Tribune, 6 Oct. 1957, sec. 6, p.1.
- ^ Book Info Atlas Shrugged by Ayn Rand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etrieved 2013-5-16.
- ^ Reason: An Interview with Nathaniel Branden October 1971 p. 16 (PDF). [2013-05-1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4-08).
- ^ Reason: An Interview with Nathaniel Branden October 1971 p. 12 (PDF). [2013-05-1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4-08).
- ^ Branden, Nathaniel. "存档副本. [2007-06-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5-28).". 1984.
- ^ Rand, Ayn, Romantic Manifesto, Revised Edition, p. 26
- ^ Books That Made A Difference in People's Lives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3-05-27.
- ^ "100 Best Novels « Modern Librar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andomHouse.com. Retrieved 2013-5-16.
- ^ 50.0 50.1 Hundreds Gather to Celebrate Atlas Shrugged. Cato Policy Report. November–December 1997 [2009-04-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4-20).
- ^ C-SPAN American Writers: Ayn Rand. Americanwriters.org. [2009-09-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2-02).
- ^ von Mises, Ludwig. Letter dated January 23, 2958. Quoted in Hülsmann, Jörg Guido. Mises: The Last Knight of Liberalism. Auburn, Alabama: The Ludwig von Mises Institute. 2007: 996. ISBN 978-1-933550-18-3.
- ^ Krugman, Paul. I'm Ellsworth Toohey!. The New York Times. 2010-09-23 [2013-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9).
- ^ Brook, Yaron. Is Rand Relevant?. Wall Street Journal. 2009-03-15 [2013-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13).
- ^ Thomas, Clarence. My Grandfather's Son. Harper Collins. 2007: 62, 187.; 60 Minutes, "Interview with Clarence Thomas", 30 Sept. 2007; Bidinotto, Robert James. Celebrity 'Rand Fans' — Clarence Thomas. [2006-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4-02-18).
- ^ Moore, Stephen. Atlas Shrugged': From Fiction to Fact in 52 Years.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2009-01-09 [March 9,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12).
- ^ Ayn Rand Atlas felt a sense of déjà vu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Economist, 2/26/09. Retrieved 2013-5-16.
- ^ Congressman We’re Living in ‘Atlas Shrugged’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3-05-28. The Washington Independent.com 3/4/09. 2013-5-16.
- ^ Atlas Shrugged Sets a New Record!. Ayn Rand Institute. 2010-01-21 [2009-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26).
- ^ Atlas Shrugged Still Flying Off Shelves. Ayn Rand Institute. [2012-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01).
- ^ Britting, Jeff. Bringing Atlas Shrugged to Film. Mayhew, Robert (编). Essays on Ayn Rand's Atlas Shrugged. Lanham, Maryland: Lexington Books. 2009: 195. ISBN 978-0-7391-2780-3.
- ^ 62.0 62.1 Brown, Kimberly. Ayn Rand No Longer Has Script Approval. New York Times. 2007-01-14 [2009-06-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7).
- ^ Murty, Govindini (July 21, 2010). 存档副本. [2010-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8-01). "EXCLUSIVE: LFM Visits the Set of Atlas Shrugged + Director Paul Johansson's First Interview About the Film". Libertas Film Magazine. Retrieved 2010-08-26.
- ^ Kay, Jeremy. Production Wraps on Atlas Shrugged Part One. Screen Daily. 2010-07-26 [2010-07-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7-30).
- ^ McNary, Dave. Cameras role on 'Atlas'. Variety. 2010-06-14 [2010-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6-19).
- ^ Atlas Shrugged Part I. Rotten Tomatoes. San Francisco, CA, USA: Flixster, Inc. [2011-1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8).
- ^ Atlas Shrugged: Part I (2011) - Daily Box Office Result. Box Office Mojo. Seattle, WA: IMDb (Amazon.com, Inc). [2011-1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15).
- ^ Keegan, Rebecca. 'Atlas Shrugged' producer: 'Critics, you won.' He's going 'on strik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LA Times.
- ^ Ebert, Roger. Atlas Shrugged. Chicago Sun-Times. 2011-04-14 [2011-04-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4-16).
- ^ Paul Bond. 'Atlas Shrugged Part 2' Starting Production in April.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2-02-02 [2012-0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5).
- ^ Atlas Shrugged Movie (Official Website). 2012-10-12 [2012-1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8).
- ^ 'Atlas Shrugged' Producer Won't Screen Sequel for 'Prostitute' Critics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3-05-13.
- ^ Zac Gille. One of Worst Opening Weekends Ever at Domestic Box Office: Atlas Shrugged Part 2. Alt Film Guide. 2012-10-17 [2013-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02).
- ^ Staff. Atlas Shrugged: Part II (2012). Rotten Tomatoes. 2013-01-04 [2013-0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1).
- ^ Tamny, John. Why Atlas Shrugged, Part II Is a Must See Film. Forbes. 2012-10-07 [2012-1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1).
- ^ Rand Fans Rejoice: 'Shrugged' Sequel on Blu-ray in Spring, 'Part III' July 4, 2014. Breitbart. 2012-10-22 [2013-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11).
深入阅读
出版品
- Rand, Ayn. Atlas Shrugged 35th anniversary. New York: Dutton. 1992 [1957]. ISBN 0-525-94892-9.
- Branden, Nathaniel. The Moral Revolution in Atlas Shrugged. Who is Ayn Rand?. Book co-authored with Barbara Branden.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62: 3–65. OCLC 313377536. ISBN 978-1-57724-033-4.
- Gladstein, Mimi Reisel. Atlas Shrugged: Manifesto of the Mind. Twayne's Masterwork Studies. New York: Twayne Publishers. 2000. ISBN 0-8057-1638-6.
- Hunt, Robert. Science Fiction for the Age of Inflation: Reading Atlas Shrugged in the 1980s. Slusser, George E.; Rabkin, Eric S. & Scholes, Robert (编). Coordinates: Placing Science Fiction and Fantasy. Carbondale, Illinois: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1983: 80–98. ISBN 0-8093-1105-4.
- Mayhew, Robert (编). Essays on Ayn Rand's Atlas Shrugged. Lanham, Maryland: Lexington Books. 2009. ISBN 978-0-7391-2780-3.
- Michalson, Karen. Who Is Dagny Taggart? The Epic Hero/ine in Disguise. Gladstein, Mimi Reisel & Sciabarra, Chris Matthew (编). Feminist Interpretations of Ayn Rand. Re-reading the Canon. University Park, Pennsylvania: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99. ISBN 0-534-57625-7.
- Wilt, Judith. On Atlas Shrugged. Gladstein, Mimi Reisel & Sciabarra, Chris Matthew (编). Feminist Interpretations of Ayn Rand. Re-reading the Canon. University Park, Pennsylvania: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99. ISBN 0-534-57625-7.
- Younkins, Edward W. (编). Ayn Rand's Atlas Shrugged: A Philosophical and Literary Companion paperback. Burlington, Vermont: Ashgate Publishing. 2007. ISBN 0-7546-5549-0.
外语译本
- 中文: 《阿特拉斯耸耸肩》,共三册,由杨格翻译,重庆出版社出版,2007年10月,ISBN 978-7-5366-8639-7。此译本是直到2013年5月为止中文世界唯一的译本,同时也是“阿特拉斯耸耸肩”中文译名的起始者。
- 荷兰文: Atlas in Staking, "De Boekenmaker"出版, www.boekenmaker.nl (Krommenie, 2006).
- 法文:
- La révolte d'Atlas, 2 vol. (Paris 1958 et 1959, Editions Jeheber). 包含许多翻译错误,而且这个版本并没有经过兰德授权权,出版社出到第二册时倒闭因而中止。
- Monique di Pieirro也翻译了一个未经授权的版本,在2009年出现在网络上。
- La Grève (Paris, France: Les Belles Lettres, September 22, 2011), ISBN 978-2-251-44417-8 (paperback). 唯一经过艾茵·兰德协会授权的法文版本。译者: Sophie Bastide-Foltz.
- 德文: Wer ist John Galt? (Hamburg, Germany: GEWIS Verlag), ISBN 978-3-932564-03-1.
- 希伯来文: מרד הנפילים, (Tel Aviv, Israel: S. Fridman, 1999), 2 vol., Danacode 113-138 (hardcover). 译者: Itzhak Avrahami.
- 匈牙利文: Veszett világ (Budapest, Hungary: Alexandra Kiadó), ISBN 978-963-297-112-4.
- 意大利文: La rivolta di Atlante, 3 vol. (Milano, Corbaccio, 2007), ISBN 978-88-7972-863-8, ISBN 978-88-7972-878-2, ISBN 978-88-7972-881-2. 译者: Laura Grimaldi
- 日文: 肩をすくめるアトラス (ビジネス社), ISBN 978-4-8284-1149-1. 译者: 胁坂あゆみ.
- 马拉提文: 第一个出版的版本包含许多错误,新出的版本则被认为是忠于兰德的著作。
- ऍटलस श्रग्ग्ड (Atlas Shrugged; Diamond Publications, India; 2011) 译者: Mugdha Karnik; ISBN 978-81-8483-350-8 (Paperback).
- युगांत (Yuganta), published by Shivam Prakashan; October 2004, 译者: श्री. सु. वि. पारखी (S. V. Parkhi)
- 蒙古文: Атлантын нуруу тэнийв (Mongolian Libertarian Fund, Ulaanbaatar, 2010), ISBN 978-9996258-06-0. 译者: J.Nergui.
- 挪威文: De som beveger verden. (Kagge Forlag, 2000), ISBN 978-82-489-0083-2 (hardcover), ISBN 978-82-489-0169-3 (paperback). 译者: John Erik Bøe Lindgren.
- 波兰文: Atlas zbuntowany (Zysk i S-ka, 2004), ISBN 978-83-7150-969-8 (hardcover). 译者: Iwona Michałowska.
- 葡萄牙文:
- Quem é John Galt? (Editora Expressão e Cultura, 1987), ISBN 978-85-208-0248-9 (paperback). 译者: Paulo Henriques Britto.
- A Revolta de Atlas (Editora Sextante, 2010) ISBN 978-85-99296-83-7 (paperback, box). 译者: Paulo Henriques Britto.
- 俄文: Атлант расправил плечи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Альпина Бизнес Букс, 2007 г.), ISBN 978-5-9614-0603-0. 译者: Ю.Соколов, В.Вебер, Д.Вознякевич.
- 西班牙文: La rebelión de Atlas. (Editorial Grito Sagrado), ISBN 978-987-20951-0-9 (hardcover), ISBN 978-987-20951-1-6 (paperback).
- 瑞典文: Och världen skälvde. (Timbro Förlag, 1986), ISBN 978-0-394-41576-5. 译者: Maud Freccero.
- 土耳其文: Atlas Silkindi. (Plato Yayınları, 2003), ISBN 978-975-96772-6-8. 译者: Belkıs Çorapçı.
外部链接
- 《阿特拉斯耸耸肩》 在Google图书的中文译本资讯(无预览)
- 阿特拉斯耸耸肩-安·兰德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正体中译本
- Atlas Shrugged: (Centennial Editio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英文版本的Google图书页面
- Atlas Shrugged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以阿特拉斯耸耸肩一书为主题的网站
- 小说里情节的时间表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阿特拉斯学会的专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