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典圣船

古代雅典人有一种是专门用在神圣仪式上的船舰,它被今日的学者称之为雅典圣船,这种船舰通常是采用三列桨座战船类型,它们本身就具有特殊宗教功能的用途,主要功能有三:

  • 一、在神圣的游行当中航驶;
  • 二、当雅典政府当局要派出使节团(theoria)到其他的城邦时才会航驶;
  • 三、最后则作为在宗教节庆期间的赛艇竞技。[1](这点颇类似中国人在端午节龙舟比赛)
一艘古希腊的三列桨座战船

这种宗教用途的圣船在古代雅典的时候有两艘是最为著名的,分别是巴拉洛斯号英语Paralus (ship)(Paralus)以及萨拉明尼亚号英语Salaminia(Salaminia),这两艘船同时也在公元前五世纪和公元前四世纪期间担任雅典政府的信使船功能。[2]其他著名的圣船可能还包括一艘被命名为提利亚号(Delias)的船舰,是一艘triakonter(配备三十桨的桨帆船)类型的圣船,它被人们普遍的认为是由英雄忒修斯航驶到克里特岛的船,并且曾经还有几个传统使节团坐上这艘船舰出使提洛岛的外交任务;该船为了保持适航性,所以会经常性的对船身上已经个别毁损及腐朽的木板进行更换、修补,以保持它能够一直担任一艘圣船的身份。[3](对于这艘船舰身份的哲学性问题,请详阅忒修斯之船。)从克里斯提尼(Cleisthenes)的改革之后,对于雅典十个新部族的每一位政治领袖而言,为了彰显他们的地位,他们也都创建了一艘以他们名字所命名的船;这些船也可能被认为是属于圣船的范畴。[4]

另一方面,巴拉洛斯号萨拉明尼亚号可能还要加上一些其他的圣船,它们也都曾服役于雅典的海军舰队中扮演着军舰的角色。然而比起其他战舰航速来看,就属巴拉洛斯号萨拉明尼亚号这两艘船的性能是特别的迅速快捷了,它们被军方用来作侦察和信使船,但也能在海上从事保卫国土的职责。[5]当时巴拉洛斯号萨拉明尼亚号这两艘船舰,还为雅典政府行使各种政治任务;其中巴拉洛斯号似乎执行了大部分的外交使命,[6]萨拉明尼亚号则担任著雅典官方声明的信息船;[7]最著名的事件是当阿尔西比亚德斯(Alcibiades)正在指挥军队进行西西里远征(Sicilian Expedition)的时候,萨拉明尼亚号被派去要逮捕著这名政客(阿尔西比亚德斯)。[8]这两艘三列桨座战船也有设置专任的司库,在原文的文献上称为tamiai[9]

注释

  1. ^ Jordan, Athenian Navy, 154-157.
  2. ^ Jordan, Athenian Navy, 153.
  3. ^ Jordan, Athenian Navy, 160-161.
  4. ^ Jordan, Athenian Navy, 179;然而参阅了Lewis, Athenian Navy, 71,在学术上对于扩展太多圣船数量的论点是相当审慎保守的。
  5. ^ Jordan, Athenian Navy, 158-159, 167.
  6. ^ Jordan, Athenian Navy, 173.
  7. ^ Jordan, Athenian Navy, 166.
  8. ^ Thucydides, The Peloponnesian War 6.53[永久失效链接].
  9. ^ 有关巴拉洛斯号和另外一艘称为安墨尼亚斯号(Ammonias)的圣船,它们的司库可以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雅典政制6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可找到文字纪录做证明;并且现代大多数的学者们都认为着安墨尼亚斯号已经取代了萨拉明尼亚号的地位,并且还在萨拉明尼亚号上指派一个司库(请参阅Lewis, Athenian Navy, 71),尽管Jordan(Athenian Navy, 167, 177)他不同意这观点,并且认为指派司库仅限于安墨尼亚斯号而已。

资料来源

  • Aristotle. Trans. Frederic George Kenyon英语Frederic George Kenyon.   Athenian Constitution. 维基文库. 
  • 修昔底德. Trans. Richard Crawley英语Richard Crawley.   History of the Peloponnesian War. 维基文库. 
  • Jordan, Borimir, The Athenian Navy in the Classical Period.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5). ISBN 0-520-09482-4.
  • Lewis, David M. "Book Review: The Athenian Navy in the Classical Period by Borimir Jordan". Classical Philology Vol. 73 No. 1 1978, pp. 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