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加达宪章
《雅加达宪章》(印尼语:Piagam Jakarta),是印尼的独立准备调查会(BPUPK)成员于1945年6月22日草拟的文件,该文件随后成为《印度尼西亚宪法》序言的基础。内容包含伊斯兰教法的义务。
背景
日本占领荷属东印度期间,占领爪哇的第16军在1945年3月成立独立准备调查会,负责制定宪法,调查未来国家独立的有关议题。民族主义者希望印尼成为一个世俗国家,伊斯兰主义者则主张印尼应该建立在伊斯兰教法的基础上,两者之间有明显的分歧。1945年5月29日,独立准备调查会举行第一次会议,至6月1日闭幕。闭幕当天,民族主义者苏卡诺发表讲话,概述了建国五项原则。[1]
起草过程
独立准备调查会第一次会议闭幕后,委员们应苏卡诺的要求成立八人小组(Panitia Kecil),负责收集和讨论委员们的提案,由苏卡诺担任组长[2]。之后,苏卡诺在6月18日成立九人委员会,自任主席,以缓解民族主义者和伊斯兰主义者之间的矛盾。委员会的职责是根据建国五项原则为宪法撰写一份两派都能接受的序言[3]。委员会成员(及其所属派别)为:[4]
- 苏卡诺(穆斯林,世俗民族主义者)
- 穆罕默德·哈达(穆斯林,世俗民族主义者)
- 亚历山大·安德烈斯·马拉米斯(基督徒,世俗民族主义者)
- 阿比库斯诺·佐克罗苏约索(伊斯兰民族主义者,印尼伊斯兰联盟党(PSII)前领导人)
- 阿卜杜勒·卡哈尔·穆扎基尔(伊斯兰民族主义者,穆罕马迪亚的主要成员)
- 阿古斯·沙林(伊斯兰民族主义者,伊斯兰联盟的前领导人)
- 阿赫玛德·苏巴佐(穆斯林,世俗民族主义者)
- 瓦希德·哈希姆(伊斯兰民族主义者, 伊斯兰教士联合会的领导人)
- 穆罕默德·亚明(穆斯林,世俗民族主义者)
6月22日下午,9人为宪法撰写序言,但以印尼语加上7个字“dengan kewajiban menjalankan syariat Islam bagi pemeluknya”,规定穆斯林有义务遵从伊斯兰教法[3]。序言的主要起草人亚明将之命名为《雅加达宪章》[5]。
随后的发展
1945年8月17日,苏卡诺宣布印度尼西亚独立。翌日,独立准备委员会召开会议,但苏卡诺和哈达都担心,遵守伊斯兰教法的义务会疏远非穆斯林。开会之前,哈达会见了穆斯林领袖,设法说服他们同意删除“七字原则”,“以维护民族团结” [6]。随后,委员会首先选举苏卡诺和哈达为总统和副总统[7],然后讨论宪法草案(含序言)。哈达支持删除“七字原则”,巴厘岛代表伊·古斯蒂·克图特·普查则建议用印尼语的“神明”(Tuhan)词代替阿拉伯语的“阿拉”。这些提议获得通过,但是宪法正式发布时,并未进行更改。[8]经讨论后,宪法最终获得委员会通过。 [9]
1945年的宪法于1949年被《印度尼西亚联邦共和国宪法》取代,又随即被1950年临时宪法取代。尽管两者在内容上与《1945年宪法》相似,但都没有在序言中提及“七字原则”[10]。1955年,印度尼西亚制宪议会召开,以制订永久宪法,然而没有派别能掌握三分之二的绝对多数优势,以推动自己的提案。伊斯兰主义派系希望扩大伊斯兰教的作用,又支持政府恢复《1945年宪法》的提议,但条件是序言必须重新规定穆斯林的义务。这项条件被民族主义者否决,于是伊斯兰主义派别也否决了恢复1945年《宪法》的议案,以示还击。结果讨论陷入僵局,促使苏卡诺在1959年7月9日发布命令,解散制宪议会,恢复原宪法,但未恢复伊斯兰主义者争取的“七字原则”。为了安抚他们,苏卡诺说,他的命令以《雅加达宪章》为依归,它启发了《1945年宪法》。两者“密不可分”,但宪章本身没有法律效力。[11]
在此之后,伊斯兰主义者还进行了两次复兴《雅加达宪章》的尝试。1968年,临时人民协商会议(临时人协)举行特别会议,期间新成立的伊斯兰政党印度尼西亚穆斯林党(Parmusi)主张为《雅加达宪章》赋予法律效力,但议案遭否决。[12] 2002年,人协审议宪法修正案期间,一些小型伊斯兰政党在副总统哈姆扎·哈兹的支持下,又企图修改宪法第29条,强制穆斯林遵行伊斯兰教法,结果同样失败。[9][13]
参考
引用
- ^ Elson 2009,第112页.
- ^ Elson 2010,第26页.
- ^ 3.0 3.1 Nasution 1995,第460页.
- ^ Anshari 1976,第38页.
- ^ Elson 2009,第113页.
- ^ Elson 2009,第120页.
- ^ Kahin 1961,第127页.
- ^ Elson 2009,第121页.
- ^ 9.0 9.1 Butt & Lindsey 2012,第168页.
- ^ Elson 2009,第130页.
- ^ Indrayana 2008,第16-17页.
- ^ Ricklefs 2008,第461页.
- ^ Ricklefs 2008,第551页.
文献
- Butt, Simon; Lindsey, Tim. The Constitution of Indonesia: A Contextual Analysis. Oxford & Portland, Oregon: Hart Publishing. 2012. ISBN 978-1-84113-018-7.
- Elson, R. E. Another Look at the Jakarta Charter Controversy of 1945 (PDF). Indonesia. 2009, 88 (88): 105–130 [21 December 201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2-07-25).
- Indrayana, Denny. Indonesian Constitutional Reform, 1999-2002: An Evaluation of Constitution-making in Transition. Jakarta: Penerbit Buku Kompas. 2008. ISBN 978-979-709-394-5.
- Kahin, George McTurnan. Nationalism and Revolution in Indonesia. Ithaca,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61 [1952].
- Nasution, Adnan Buyung, Aspirasi Pemerintahan Konstitutional di Indonesia: Studi Sosio-Legal atas Konstituante 1956-1956 (The Aspiration for Constitutional Government in Indonesia: A Socio-Legal Study of the Indonesian Konstituante 1956-1959), Jakarta: Pustaka Utama Grafiti, 1995, ISBN 979-444-384-0 (印度尼西亚语)
- Anderson, Benedict. Some Aspects of Indonesian Politics Under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1944-1945. Equinox Publishing. 2009 [2022-07-29]. ISBN 978-602-8397-29-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4) (英语).
- Schindehütte, Matti. Zivilreligion als Verantwortung der Gesellschaft – Religion als politischer Faktor innerhalb der Entwicklung der Pancasila Indonesiens. Hamburg: Abera Verlag. 2006.
- Sukarno. The Birth of Pantjasila: An Outline of the Five Principles of the Indonesian State. Ministry of Information. 1958 [2021-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19)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