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子 (孟子弟子)
高子,一说名宋,一说名齐,又说为行,生卒年不详。战国时齐国人,孟子弟子,曾离开孟子改学他道[1]。相传《诗经》由孔子传授给子夏,再传授给高行子,王应麟认为高行子就是孟子弟子高子[2]。在《孟子》书中有另一位被孟子称为高叟的高子,无法确定两者是否为同一人[3]。
高子 | |
---|---|
本名 | 氏:高 名:宋,一说为齐,又说为行 |
国籍 | 齐 |
活跃时期 | 战国时期 |
知名于 | 孟子弟子 |
生平
孟子因与齐宣王理念不合而离开齐国时,曾被齐国人尹士批评,高子将尹士的批评转告孟子。孟子则表达了自己对施行王道的深切期许,尹士听了之后很惭愧[4]。
高子曾因向道未明,离开孟子改学其他学术。孟子告诫他说,山间小径常走就会变成大路,但如果几天不走就会长满茅草,今天高子的心就是被茅草阻塞了[5]。
高子曾认为禹时的乐声胜过周文王时的乐声,因为禹时的钟钮都像是快蛀断了一样。孟子则认为这点不足为据,就像是城门前的车轨较深,也不是一两匹马的力气所造就的[6]。
高子(此处孟子称其为高叟)曾说《诗经》中的〈小弁〉是小人之诗,公孙丑以此语问孟子。孟子认为高子的解读过于固执,〈小弁〉之所以显得怨恨,是因为作者想要亲近其尊亲,此正是“仁”的表现[7]。
称号
参考资料
- ^ 《孟子注疏·尽心章句下》
- ^ 《困学纪闻·卷三》:徐整云:“子夏授高行子。”即《诗序》及《孟子》所谓高子也。
- ^ 刘培桂. 孟子弟子新考. 孟子與孟子故里. 北京: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1.
- ^ 《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去齐,尹士语人曰:“不识王之不可以为汤、武,则是不明也;识其不可,然且至,则是干泽也。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昼,是何濡滞也!士则滋不悦。”高子以告。曰:“夫尹士恶知予哉!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之。王如改诸,则必反予。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予虽然,岂舍王哉?王由足用为善;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王庶几改之,予日望之。予岂若是小丈夫然哉?谏于其君而不受,则怒,悻悻然见于其面;去则穷日之力而后宿哉?”尹士闻之曰:“士诚小人也!”
- ^ 《孟子·尽心下》:孟子谓高子曰:“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 ^ 《孟子·尽心下》:高子曰:“禹之声,尚文王之声。”孟子曰:“何以言之?”曰:“以追蠡。”曰:“是奚足哉?城门之轨,两马之力与?”
- ^ 《孟子·告子下》:公孙丑问曰:“高子曰:‘小弁,小人之诗也。’”孟子曰:“何以言之?”曰:“怨。”曰:“固哉,高叟之为诗也!有人于此,越人关弓而射之,则己谈笑而道之;无他,疏之也。其兄关弓而射之,则己垂涕泣而道之;无他,戚之也。小弁之怨,亲亲也;亲亲,仁也,固已夫高叟之为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