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行健

法国华人剧作家和小说家

高行健(1940年1月4日),江西赣州出生,法籍华裔剧作家小说家画家、戏剧和电影导演、摄影家,1980年代末前往欧洲,现为法国公民。因“为中文小说和艺术戏剧开辟了新的道路”而荣获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他亦是翻译家,尤著于翻译塞缪尔·贝克特欧仁·尤内斯库的作品。而当中的意识流作品及当中的流亡意识对其他作家有很大的启发[2]

高行健
高行健,2012年摄于卢森堡市
出生 (1940-01-04) 1940年1月4日84岁)
 中华民国江西省赣县(今赣州市
职业剧作家
国籍 中华民国(1940年-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997年)
 法国(1997年-)[1]
母校北京外国语大学
金陵中学
创作时期1982年-1999年
奖项

生平

童年

江西赣州出生,第二次国共内战结束后,全家搬到南京。父亲是一名银行职员,母亲为基督教青年会成员,做过抗日剧团的演员。在母亲的影响下,高行健对戏剧、写作产生了兴趣,从小就有绘画的爱好。

少年

  • 1950年,高行健全家搬到南京
  • 1952年,高行健就读于江苏省南京市第十中学(今南京市金陵中学),以前这所中学是一个教会学校(金陵大学附属中学),能够接触到许多的西方翻译来的著作。另外高行健师从画家郓宗嬴先生学画素描水彩油画以及泥塑。对这段时光,高行健回忆到:“我的底子是在那打下的。我的中学生活完全像是生活在梦里”。

成年

  • 1957年,高行健高中毕业,听从母亲的建议,没有报考中央美术学院,而考入了北京外国语大学
  • 1962年,高行健从法语系毕业后,在中国国际书店从事翻译工作。
  • 1967年,10月与南京十中的校友王学昀在北京结婚,之前有十年的恋爱。
  • 1970年,被下放到农村劳动,期间曾到安徽宁国县港口中学任教,同期加入中国共产党
  • 1975年,经岳父的学生推荐调入北京中国旅社,又经岳母亲的亲戚推荐,任《中国建设》杂志社法文组组长。
  • 1977年,在中国作协对外联络委员会工作。1979年5月,作为全程翻译,陪同巴金等中国作家访问巴黎,回国后高行健发表了《巴金在巴黎》。
  • 1980年,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编剧。开始提出与王学昀离婚。
  • 1982年,与刘会远共同创作的剧作《绝对信号》,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
  • 1983年,《车站》,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很快被禁演。[3]
  • 1984年,经法院判决,正式与第一任妻子离婚。
  • 1985年,在北京与雕塑家尹光中举办泥塑绘画展,开始受到海内外媒体的关注,这也是到目前为止,高行健在大陆举办的唯一一次画展。同年与第二位妻子郭长慧结婚后,应邀赴欧洲五国(德国法国英国奥地利丹麦)访问八个月,在柏林文化之家举办了个人画展,获得了超乎意料的成功,卖画获“巨款”四万马克,从此高行健开始了以画养文生涯,获得了更多写作上的自由。
  • 1986年《彼岸》被禁演。
  • 1987年,高行健应邀赴德国从事绘画创作。
  • 1988年, 定居巴黎后又创作了《逃亡》、《生死界》、《对话与反洁》、《夜游神》、和《山海经传》等,使其戏剧作品增至十八部,也开始成为法国“具像批评派沙龙”成员,以后连续三年参加该沙龙在巴黎大皇宫美术馆的年展。
  • 1989年爆发六四事件后,高行健公开宣布退出中国共产党,此事触怒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高行健被开除公职、党籍,在北京的住房被查封。高行健则宣布,永不再回没有自由的中国大陆,自此正式流亡法国。与第二位妻子离婚。
  • 1992年,荣获法国政府颁发的“法兰西艺术与文学勋章”。
  • 1997年,高行健加入法国国籍。
  • 1999年,高行健的画作在巴黎参加罗浮宫第十九届国际古董与艺术双年展。
  • 2000年,因小说《灵山》、《一个人的圣经》等著作,高行健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文作家。瑞典科学院对高行健作如下评价:“具普遍价值、刻骨铭心的洞察力和语言的丰富机智,为中文小说艺术和戏剧开辟了新的道路”。
  • 2001年,获国立中山大学名誉文学博士。
  • 2002年2月25日,时任法国总统希拉克亲自为高行健颁发“法国荣誉军团勋章[4]
  • 2017年5月22日,获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名誉文学博士。

作品

戏剧

  • 《绝对信号》(与刘会远合作),实验剧作
1982年,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
1992年,在台湾上演。
  • 《车站》,实验剧作
1983年,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
1984年,在南斯拉夫上演;
1986年,在香港第四线剧社演出;
1988年,在英国上演;
1992年,在奥地利上演;
1999年,在日本上演。
  • 《野人》,大型剧作
1985年,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
1988年,在德国汉堡上演;
1990年,在香港上演。
  • 高行健戏剧集》,戏剧集
1985年,由群众出版社出版,收录了《绝对信号》、《车站》、《独白》(独角戏)、《野人》,以及现代折子戏四篇:《模仿者》、《躲雨》、《行路难》、《喀巴拉山口》。
  • 《彼岸》,实验剧作
1986年,在文学刊物《十月》发表;
1990年,在台湾上演;
1994年,瑞典皇家剧院出版瑞典文版剧作选《彼岸》,译者马悦然
1995年,香港演艺学院,高行健执导。
  • 《躲雨》
1987年,在瑞典上演。
  • 《冥城》,舞剧
1988年,在香港上演。
  • 《声声慢变奏》,舞剧
1989年,在美国上演。
  • 《逃亡》,剧作
1990年,在《今天》第一期发表,同年在瑞典皇家剧院首演;
1992年,在德国波兰上演;
1994年,在法国上演。
1997年,在日本非洲贝宁科特迪瓦上演。
  • 《生死界》,剧作
1991年,在《今天》第二期发表;
1992年,由法国文化部赞助,在巴黎圆环剧院首演,后参加"阿维农戏剧节";
1994年,分别在澳大利亚悉尼意大利"当代世界戏剧节"上演,高行健执导;
1996年,在波兰上演;
1996年,在美国上演,高行健执导。
  • 《山海经传》
1992年,由香港天地图书公司出版。
2013年6月28日,在台北首演。
1992年,在《今天》第二期发表,法文版也同时发表;
1992年,在维也纳首演,高行健执导;
1995年,在巴黎莫里哀剧院上演,高行健执导;
1999年,在巴黎再度上演,高行健执导。
  • 高行健戏剧六种》,戏剧集
1995年,由台湾帝教出版社出版。收《彼岸》、《冥城》、《山海经传》、《逃亡》、《生死界》、《对话与反诘》六集。
  • 《周未四重奏》,剧作
1996年,由香港新世纪出版社出版。
2001年,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 《夜游神》
1999年,在法国阿维农戏剧节首演。
  • 《八月雪》,现代禅剧、京剧
2000年,由台湾联经出版社出版;
2002年12月19日,在台北首演。
  • 《叩问死亡》
2004年,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小说和诗

  • 《有只鸽子叫红唇儿》,中篇小说集,收录了《有只鸽子叫红唇儿》《寒夜的星辰》2部中篇小说。
1984年,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
2000年,由漓江出版社出版。
  • 《给我老爷买鱼竿》,短篇小说集,收录《朋友》《路上》《海上》《母亲》等17篇短篇小说。
1989年,由台湾联合文学出版社出版。
  • 灵山》,长篇小说,81章
1990年,由台湾联经出版社出版。
1992年,瑞典文版出版,译者为马悦然
1995年,法文版出版,译者为杜特莱
2000年,英文版出版,译者陈顺妍(Mabell Lee)。
2000年,由漓江出版社出版。
1999年,由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出版;
2000年,法文版出版,译者为杜特莱
2000年,由漓江出版社出版。
  • 《游神与玄思 高行健诗集》,收录《我说刺猬》《逍遥如鸟》《夜间行歌》《游神与玄思》《美的葬礼(电影诗)》《短诗辑录(12首)》《佳句偶拾》等。
2012年,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论著

  • 《现代小说技巧初探》,文艺论著,《小说的变迁》《小说的未来》等17篇关于小说的论文。
1981年,由花城出版社出版。
  • 《对一种现代戏剧的追求》,戏剧论文集。《现代戏剧手段初探》六篇、《我的戏剧观》《我与布莱希特》《要什么样的戏剧》《戏曲不要改革与要改革》等13篇论文,以及12篇戏剧导演论文,《京华夜谈》(与马寿鹏的两次谈话)。
1988年,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 《没有主义》,文艺论文集。第一辑 没有主义,第二辑 中国知识分子与中国当代文学,第三辑 文学戏剧创作谈,第四辑 戏剧作法与表演理论,第五辑 当代绘画散论,第六辑 文学的理由。
1996年,由香港天地图地公司出版。
  • 《论创作》,文艺论文集。第一辑 论创作,第二辑 另一种美学,第三辑 访谈与对谈,第四辑 附录。
2008年,台湾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 《论戏剧》,戏剧论文集。
2010年,高行健、方梓勋合著,台湾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文集

  • 《高行健·2000年文库-当代中国文库精读》
1999年,由香港明报出版社出版。
  • 《高行健作品集》,全7册。包括小说《灵山》《一个人的圣经》《有只鸽子叫红唇儿》《路上》四册,论著《没有主义》,译著《秃头歌女》,剧本《绝对信号》各一册。
2000年,漓江出版社出版。

画展纪录

2019

“呼唤新的文艺复兴”,2019艺术季,卢瓦尔河畔朔蒙城堡领地艺术与自然中心,法国

2016

“墨光”,艺倡画廊,香港
“高行健个展”Galerie Simocini 画廊,卢森堡
“呼唤文艺复兴”,亚洲艺术中心,台北

2015

“高行健:个人回顾展个人画展”,伊克塞尔美术馆,布鲁塞尔
“高行健—意识的觉醒”,比利时皇家美术馆,布鲁塞尔
“L'intérêt d'un instant”,J.Bastien Art 画廊,布鲁塞尔
“墨光”Actis Gallery 画廊,伦敦
“呼唤文艺复兴”, 库伯库特萨基金会, 圣塞巴斯田,西班牙

2013

“梦境边缘”,亚洲艺术中心,台北
马里兰大学美术馆,华盛顿,美国
“超越语言—高行健摄影水墨展”,谁先觉画廊,新加坡

2011

Claude Bernard 画廊,巴黎
Senda 画廊,巴塞罗那
J.Bastien Art 画廊,布鲁塞尔

2010

“光与影”,亚洲艺术中心,台北
卡萨索勒利克艺术基金会,巴勒马,西班牙
Art 画廊,布鲁塞尔
“高行健,布上水墨及纸上新作展”,艺倡画廊,香港

2009

Würth Portugal 公司和桑特拉现代美术馆,葡萄牙
J.Bastien Art 画廊,布鲁塞尔
利耶日现代与当代艺术馆,利耶日,比利时
星特拉现代艺术馆,里斯本

2008

亚洲艺术中心,台北,台湾
ZK 博物馆,卡尔斯鲁尔,德国
读者圈基金会,巴塞罗那,西班牙
巴黎 Claude Bernard 画廊,法国
“高行健水墨新作 2007-2008”艺倡画廊,香港
Circulo de Lectores 基金会与 Sanda 画廊,巴塞罗那,西班牙

2007

“Philosophical ink on Paper Paintings”,谁先觉画廊,新加坡
路德维希博物馆,科布伦茨,德国
斯尼特博物馆,圣母大学,美国

2006

Claude Bernard 画廊,巴黎
法国学院,柏林
“高行健-水墨”艺倡画廊,香港
谁先觉画廊,新加坡

2005

Frank Pagès 画廊,巴顿-巴顿,德国
新加坡美术馆,新加坡

2004

当代艺术中心,巴塞罗那,西班牙
Claude Bernard 画廊,巴黎
艺倡画廊 / Artemis Fine Arts,纽约,美国

2003

蒙斯美术馆,比利时
壁毯博物馆,普罗旺斯地区艾克斯,法国
“2003 高行健年”,马赛,法国
马赛市老慈善院博物馆,马赛,法国
国际当代艺术博览会- 克罗德贝尔纳画廊,巴黎
Gallerie Torbandena 画廊和 Teatro Miela 剧院,第里雅斯特,意大利
Haggerty Museum of Art,密尔瓦基,美国

2002

索菲亚皇后国家美术馆,马德里,西班牙
艺倡画廊,香港

2001

亚维农市在大主教宫,法国
亚洲艺术中心,台北
艺倡画廊,香港
哈特艺术研究所,弗莱堡,德国

2000

巴热斯画廊,巴登-巴登,德国
亚洲艺术中心,台北,台湾
蓝圈当代艺术画廊,法国
瑞典学院图书馆,斯特哥尔摩,瑞典
莫拉特艺术研究所,佛莱堡,德国

1999

春天书展的开幕式,卡西斯,法国
红雀塔画廊,裹尔索戈,法国

1998

“高行健近作展”,艺倡画廊,香港
红雀塔画廊,裹尔索戈,法国

1996

正义宫画廊,卢森堡.
蓝圈当代艺术画廊,麦茨,法国
红雀塔画廊,裹尔索戈,法国
“高行健作品展”,艺倡画廊,香港

1995

台北市立美术馆,台北,台湾

1994

蓝圈当代艺术画廊,麦茨,法国
波兹南国家剧院,波兰

1993

布尔日文化中心,布尔日,法国
红雀塔画廊,裹尔索戈,法国
法国画廊,亚森,德国

1992

中国文化中心,马赛,法国
蓝圈当代艺术画廊,麦茨,法国

1991

朗布耶交汇画廊,法国

1990

“具像批评派沙龙”1990 年秋季展,大皇宫美术馆,巴黎
“具像批评派沙龙”1990 年莫斯科、圣彼德堡巡回展

1990

中国之光协会,马赛,法国

1989

“高行健、王春丽联展”,克拉普斯画廊,瑞典,

1988

东方博物馆,斯特哥尔摩,瑞典
瓦特卢市文化中心,法国

1986

北方省文化局,里尔,法国

1985

北京,北京人民艺术剧院
贝塔宁艺术之家白,柏林
史密德文化中心,维也纳

评价

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新闻公报中指出,高行健的长篇巨著《灵山》是一部“无以伦比的罕见文学杰作,也是一部朝圣小说”。刘再复说“它揭示了中国文化鲜为人知的一面”。

除了西方的赞誉,华人文坛对高行健亦有极高评价。著名作家董桥表示,高行健的作品极具创意,永远不会重复自己,视野广阔,气势不凡,成就是世界级。

曾经翻译过高行健数个英语剧本的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教授方梓勋,指高氏作品着重人性描述,带有个人主义色彩,有时亦会掺入佛学和禅的思想。戏剧方面,方教授认为故事性不强,但因为充满人性,容易令观众投入。他估计,这可能并非高行健的本意,但观众会有同感。

台湾的中国文艺协会理事长王吉隆则认为,高行健的作品很有民族性,他将西方现代文学技巧和东方精神融为一炉,并用自己独特的艺术方式诠释出来。

当高行健2000年获得诺贝尔奖时,遭到中国政府强烈抵制,是以其在大陆鲜为人知。[5]

家庭

  • 前妻王学筠,南京十中校友,1967年与高行健结婚,1980后离婚。从南京大学中文系以副教授退休。2013年9月1日香港《苹果日报》副刊登载了署名王学昀的文章,题为《和高行健结婚离婚》。
  • 前妻郭长慧,北外第13届校友,1985年结婚,后移居法国,1989年离婚。就职于法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文化与艺术节目的主持人。无子女。
  • 女友西零,旅法华裔作家。中文作品《总是巴黎》和《寻找露易丝》,法文作品《Eté strident》(刺耳的夏天)、《La troisième moitié》(下半场)。

参考文献

引用

  1. ^ [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BC中文网》.
  2. ^ 【千禧後作家】受高行健流亡意識啟蒙 物哀少年出書有種偶然的應該. [2018-08-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30). 
  3. ^ Banned Chinese drama by Nobel-winning author remounted on University of Calgary stage. Calgary. 2021-11-29 [2023-05-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17) (英语). 
  4. ^ 高行健获法颁荣誉勋章. 大纪元. 2002年2月27日 [2019年7月2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7月25日). 
  5. ^ 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违背了诺贝尔遗嘱. 人民网. 2000-10-19 [2019-0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14). 

来源

书籍
  • 《解读高行健》,2000年1月,明报出版社有限公司,ISBN 962-973-485-0
  • 刘再复,《论高行健状态》,明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ISBN 962-973-486-9
  • 高行健,《现代小说技巧初探》,花城出版社出版,1981年
  • 王蒙、高行健 等,《意识流小说》,时代文艺出版社,1988年,ISBN 7-5387-0111-7
  • 《亡命精英其人其事》,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年,ISBN 7-5006-0684-2
期刊文章
  • 朱大可,〈天鹅绒审判和诺贝尔主义的终结〉,香港中文大学《二十一世纪》月刊。
  • 北明,“与高行健一百六十分钟的长谈”,《明报月刊》,卷期35:12,2000年12月,页19-30.
论文
  • 罗菁,《高行健之戏剧──理论与实践》,2006年
  • 罗菁,《“神人的没落”──论高行健〈山海经传〉的矛盾与困局》
历史与记忆:中国现代文学国际研讨会 2007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07年1月4-6日──会上发表论文
  • 罗菁,《Politics in Rituals: Gao Xingjian's Escape》
“高行健:中国文化的交叉路”国际研讨会 2008年5月28-30日──会上发表论文
法国现代中国研究中心及香港中文大学邵逸夫堂“香港戏剧工程”合办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