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稿:北狄

中国中心主义四夷

北狄,又称北翟翟戎,是古代华夏人对居住于其北方的各异族的泛称,与东夷西戎南蛮,合称四夷[1][2][3][4][5]。在先秦时期貉族与白狄、赤狄与长狄等部族被周朝诸侯国归为北狄,经常与西戎并称为戎狄。汉代之后的“北狄”一词则涵盖东胡匈奴高车鲜卑突厥等多个族群。

历史文献记录

传说北狄是源自黄帝的孙子始均[6]。还有记载认为其起源于山戎[7],与晋国为邻居[8]。春秋时,北狄分为白狄赤狄长狄等不同分支。

在春秋文献中,狄,又称翟。周襄王时,因郑伯不听王命,曾经要求狄人攻打郑国[9]。在狄人击败郑国后,周襄王娶隗姓狄人为妻,又将隗后退回。此举引发狄人不满,王子带联合狄人,攻打周王[10]

农业

从现有的考古知识来看,新石器时代的北方长城地带已经产生早期农业居民,但受气候或其他因素的影响,各地的农业在生业中占的比重不一,有的地区农业的发展很不稳定,甚至有间歇的现象[11]

周王朝曾经对“鬼方”采取过军事行动,著名的小盂鼎铬文记载了周初一次攻打“鬼方”的战果:“获聝四千八百□十二聝,俘人万三千八十一人,俘马□□匹,俘车卅两,俘牛三百五十五牛,羊卅十八羊。 ”可以看出“鬼方”的马、牛、羊并不比华夏各国多,而且羊特别少,显然不是专化的游牧部族[11]

林沄认为,蒙古高原上的北亚蒙古人种的游牧人,在战国时代才全面进入北方长城地带,中原各国也向北方长城地带扩张势力,使该地带原有居民或融入中原各国,或融入“胡人”方面。[11]

现代考证

“北狄”一词在不同时代所指代的具体族群不同,学术界就这些族群之间存在着何种关系有着多种观点。

学者胡秋原认为,狄即是丁零之音转,主张北狄源出于丁零,即后世所谓的突厥[12]。学者苏日巴达拉哈主张蒙古族源自古代高车,中国历史所称的北狄,为蒙古族先祖[13]。学者黄文弼认为,春秋时所称的狄,如林胡、楼烦与义渠,皆为迁居至中原的匈奴人[14]。学者马长寿认为,匈奴与丁零,与春秋时所说的北狄,均为阿尔泰语系的蒙古种族草原部落[15],此说获得林剑鸣等学者支持。翦伯赞在《中国史纲要》中也认为,北狄中的赤狄为蒙古族的先祖之一。

另一方面,学者林沄认为先秦时代的狄人,与华夏是从同一族群分化出来,与战国时期出现带有北亚蒙古人种特征的匈奴为不同种族[16]。现代北亚蒙古人种(俄国人类学界习称为蒙古人种的“西伯利亚类型”),是以低颅、短颅、高面、阔面相结合为典型特征的人群,现代蒙古族即其代表。但公元1世纪生活在外贝加尔和蒙古的匈奴人,虽在低颅这一特征上是和现代北亚蒙古人种一致,但却是中长颅和低颅的结合。可见现代北亚蒙古人种的形成是晚于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的[11]。从新石器时代到春战之际生活在北方长城地带[17]的均属高颅的居民,和均以低颅为特征的汉代匈奴和鲜卑属于不同的种系。北亚蒙古人种特征较为明显的遗骸在战国时期才出现于北方长城地带,和文献中“胡”的出现年代大体一致[11]赵越云樊志民也根据晚商以前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类型认为,先秦时的北狄族群和华夏族群是从同一族群中分化出来的[18]

分支

延伸阅读

旧唐书·卷199下》,出自刘昫旧唐书

参考文献

  1. ^ 蛮夷狄戎. 国语辞典 (中文). 古时对四方异族的总称。 
  2. ^ 礼记·王制. 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其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中国、夷、蛮、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备器。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 
  3. ^ 班固. 白虎通德论. 夷狄者,与中国绝域异俗 
  4. ^ 石介. 中国论. 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四夷外也,中国内也。 
  5. ^ . 教育百科. 中国古代之北方民族。因主要分布于北方,故通称为“北狄” 
  6. ^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北狄之国。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北狄。”
  7. ^ 应劭《风俗通》注佚文:“春秋传曰:‘狄本山戎之别种也,其后分居,号曰赤翟、白翟。’”
  8. ^ 《左传·昭公》:“晋居深山,戎狄之与邻。”
  9. ^ 《左传》〈僖公〉24年:“郑之入滑也,滑人听命,师还,又即卫,郑公子士,泄堵俞弥,帅师伐滑,王使伯服,游孙伯,如郑请滑。郑伯怨惠王之入,而不与厉公爵也,又怨襄王之与卫滑也,故不听王命,而执二子。王怒,将以狄伐郑,富辰谏曰……王弗听,使颓叔,桃子,出狄师。”
  10. ^ 《左传》〈僖公〉24年:“夏,狄伐郑,取栎,王德狄人,将以其女为后,富辰谏曰……王又弗听。初,甘昭公有宠于惠后,惠后将立之,未及而卒,昭公奔齐,王复之,又通于隗氏,王替隗氏。颓叔桃子曰:‘我实使狄,狄其怨我。’遂奉大叔,以狄师攻王……王遂出,及坎欿,国人纳之。秋,颓叔桃子奉大叔以狄师伐周,大败周师,获周公忌父,原伯,毛伯,富辰,王出适郑,处于氾,大叔以隗氏居于温。”
  11. ^ 11.0 11.1 11.2 11.3 11.4 林沄:《夏至战国中国北方长城地带游牧文化带的形成过程》认为“中国北方长城地带在新石器时代是由东亚蒙古人种的原居民所建立的农业文化带,到战国时代变为由北亚蒙古人种为主的人群所占据的游牧文化带,不只是简单的族群变迁,而是文化、生态环境、族群等变动的因素交互作用而形成的复杂过程。”、“司马迁的匈奴列传是综合了大量先秦时代有关北方长城地带的文献记载写成的,有整理和保存重要史料方面功不可没。但是,他和当时许多汉族的知识分子一样,认为先秦文献中活跃在北方长城地带的戎狄,与秦汉时的匈奴、东胡等游牧民族属于同一族群。从而造成了两个相互关连的历史误解:一、先秦的戎狄就是秦汉时的匈奴、东胡的前身,二、北方长城地带自古以来被游牧民族占居,后来才被中原农业居民向北方的拓展而逐步排挤到更北的地区。…… 结合环境学和体质人类学的研究,可以看出,先秦文献中的戎、狄,和战国才活跃在北方长城地带的东胡、匈奴并非同一族群。北方长城地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基本上是农业地带,它之变为游牧人往来驰骋的地带,是文化、生态环境、族群等变动的因素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一个复杂过程。”
  12. ^ 胡秋原《世界史上之新疆》,收入《新疆研究》丛书。
  13. ^ 苏日巴达拉哈著《蒙古族族源新考》,民族出版社,1986年。
  14. ^ 黄文弼〈论匈奴族之起源〉,收入《黄文弼历史考古论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出版。
  15. ^ 马长寿《北狄与匈奴》,北京三联书店,1962年出版。
  16. ^ 林沄《戎狄非胡论》
  17. ^ “中国北方长城地带”,这个地区东起西辽河流域,经燕山、阴山、贺兰山,到达湟水流域和河西走廊。大体上包括了今天的内蒙古东南部、河北北部、山西北部、陕西北部、内蒙古中南部、宁夏、甘肃和青海的东北部。
  18. ^ 赵越云、樊志民《农业类型的演变与戎狄族群的兴起》认为“农业类型的差异是古代中国区分华夏与戎狄、我族与他族的重要指标之一。”、“从农业类型的视角来看,在新石器时代早期至晚商以前,旱作农业类型在古代中国的北方地区逐渐形成并进一步发展与演进,在如此之长的时代里北方地区似乎只存在单一的文化面貌,因而在晚商以前或许并不存在所谓的戎狄族群。”、“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晚商以前这一时段内,北方地区内部存在着极为频繁的文化交流,因此严格的族群界限尚未形成。”“晚商以前北方地区皆为华夏族群的活动地域,所谓‘戎狄’族群应当是下一历史阶段里从华夏族群中分裂出去的一部分,因此,华夏与戎狄在血缘上本亦同源”

Category:春秋时期的国家 Category:中国上古部落与部族 Category:北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