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邦德的灵感来源
本草稿尚未完成,内容未必可信。 本草稿未来可能会被移动成为正式内容。 来源搜索:“"007"”——Google:网页、新闻、学术、图书、图片;百度:网页、新闻、学术、图片;知网工具书;JSTOR;维基百科图书馆 本用户页由水饺喵(贡献·日志)于21个月前最后编辑。 |
詹姆斯·邦德(英语:James Bond)是由英国作家、记者和海军情报官伊恩·弗莱明(英语:Ian Fleming)于1953年创作的虚拟人物,其灵感有许多都来源于现实生活中;邦德出现在弗莱明的14部小说和9部短篇小说中,以及多部续集小说和27部电影中,至今有六位演员扮演过这个角色。
尽管这个故事和这个人物都是虚构的,但在许多要素都有真实的背景与灵感,取自作者弗莱明认识的人或知道的事件。例如角色的名字詹姆斯·邦德就取自美国鸟类学家詹姆斯·邦德;代码007指的是打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德国外交密码。邦德的性格和品味的某些方面与弗莱明本人非常相似。
显然,詹姆斯·邦德系列小说的灵感亦可能来自威廉·勒·奎的著作[1];詹姆斯·邦德电影系列的灵感可能来自德国导演弗里茨·朗的早期无声电影,包括电影马布斯博士[2]以及1928年电影间谍[3]。
名字来源
1952年2月17日上午,伊恩·弗莱明正在他的农庄开始写他的第一本书,《皇家赌场》。他大概写了2000字,情节灵感大多数来自他的真实经历与想象,[4]并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完成了手稿的工作,[5]于1952年3月18日完成。[6]弗莱明笔下的角色詹姆斯·邦德的名字取自美国鸟类学家詹姆斯·邦德,他是加勒比地区的鸟类专家,也是权威图鉴《西印度群岛鸟类图鉴》的作者。弗莱明本人也是一名观鸟者,对观鸟有着极大的兴趣。他有一本邦德的指南,后来他向鸟类学家的妻子解释说:“这名字令我印象深刻,简短、不浪漫、盎格鲁撒克逊但非常具有男子气的名字正是我所需要的,因此第二个詹姆斯邦德就此诞生了。”[7]
“ | 当我在1953年写我的第一部“007”作品时,我希望邦德成为一个极其沉闷、无趣、只会发生一些无趣的事情的人。我希望他成为一个钝器......当我为我的主人公寻找一个名字时,我认为“詹姆斯·邦德”是我听过的最无聊的名字。 | ” |
——1962年4月21日,伊恩·弗莱明接受《纽约客》的采访[8] |
弗莱明在卫报说道:“我想要一个我能找到的最简单、最枯燥、听起来最朴素的名字,‘詹姆斯·邦德’比‘博雷克林·克鲁瑟斯’等更有趣的名字要好得多。奇异的事情会发生在他身上和他周围,但他是一个中立的人物——一个政府部门使用的匿名的、生硬的工具。”[9]当弗莱明会见那位鸟类学家和他的妻子后,将他们描述为“一对被这一整个笑话逗乐的迷人夫妇”。[10]这位鸟类学家在电影《择日而亡》也被提及,皮尔斯·布鲁斯南饰演的的詹姆斯·邦德拿起一本《西印度群岛的鸟类》并冒充了那位鸟类学家。[11]
国家记忆研究院于2020年透露,出生于德文郡拜德福德的英国外交官詹姆斯·阿尔伯特·邦德(英语:James Albert Bond)曾于1964年2月18日抵达华沙后在英国驻华沙大使馆工作,并离开了波兰领土。波兰人民共和国于1965年1月21日。公布的文件证实他进行了间谍活动。目前尚不清楚弗莱明是否知道一个名叫詹姆斯·阿尔伯特·邦德这个真正的特工的存在。[12][13]1955年,詹姆斯·阿尔伯特·邦德和他的妻子珍妮特·塔奇(英语:Janette Tacchi)生了一个儿子,名字也叫詹姆斯。[14]
人设灵感
根据律师和历史学家丹尼尔·沃尔克的说法,波尔菲里奥·鲁维罗萨是对这个角色的主要影响。波尔菲里奥·鲁维罗萨是多米尼加的花花公子、外交官、士兵、马球运动员和赛车手。他很有女人缘,在他的五个配偶中,其中两个是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女性。沃尔克写道,弗莱明避免公开宣传鲁维罗萨,是因为担心种族主义会影响这本书的销售,鲁比罗萨来自混合种族背景,弗莱明认为1950年代和60年代初的读者可能不接受这样的启示。沃尔克还写道,在所有来自角色的传闻灵感中,只有鲁维罗萨勾选了所有方框,声称标准和不可思议之间的相似之处,他比较了弗莱明和鲁比罗萨在30岁期间的生活、兴趣、恋人、崇拜者和社交圈等等。其中大部分几乎是完全一致的。[15]
在另一次采访中,沃尔克表示:“通过国际知名名人埃罗尔·弗林和诺埃尔·考沃德可以找到两个主要焦点。他们与弗莱明和鲁维罗萨都是朋友,这两个人住在加勒比海,一起旅行和聚会。他们俩甚至与包括丽塔·海华丝和伊娃·裴隆在内的多位知名女性分享了“爱的联系”。这可以引出另一个证据,证明角色的灵感来自于有争议的人。[16]
在二战期间,弗莱明是英国海军情报处主任约翰·戈弗雷上将的私人助理。[17]他获得了指挥官的军衔,也是他后来赋予他的虚构角色的军衔——并且是特种作战部队第30突击部队的计划者。[18]邦德的许多品味和特点都是来源于弗莱明自己的,包括相同的差点值、都喜欢炒鸡蛋以及使用同一品牌的化妆品。[19]邦德的品味也大多数是以弗莱明为原型的,行为也是如此,[20]邦德对高尔夫和赌博的热爱也反映了弗莱明。弗莱明在写作时以他的间谍生涯和生活的其他方面的经历作为灵感,包括在他的书中使用学校朋友、熟人、亲戚和爱人的名字。[21]
邦德的香烟也和弗莱明的一样,弗莱明从1930年代就开始购买他的定制香烟,在战争期间在香烟滤嘴上加了三个金边,以展示他的军衔。[22]一般来说,邦德每天要抽60支烟,但在《雷霆万钧》中,他参观了一个减肥中心后,他每天只抽25支左右。[23]而弗莱明本人每天吸多达八十支香烟。[24]除了用他自己的品味灌输邦德之外,弗莱明还将他的虚构创作建立在他在情报工作期间遇到的一些人的基础上,他承认邦德“是我在战争期间遇到的所有特工和突击队类型的复合体”。[21]
生年 | 名字 | 备注 |
---|---|---|
1894年6月17日 – 1969年2月13日 | 西德尼·科顿 | 科顿是为英国皇家海军航空服务服务的澳大利亚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是弗莱明的密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担任飞行员后,科顿在军情六处工作,用隐藏在飞机机身中的相机拍摄德国工厂、军事设施和机场。他还会公开拍摄以人为掩护的装置照片——包括希特勒的副手赫尔曼·戈林。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科顿还驾驶最后一架民用飞机离开柏林,并在他这样做时为德国海军拍照。[25] |
1913年6月1日 – 2003年10月14日 | 帕特里克·达尔泽尔-乔布 | 二战时期的海军情报官和突击队员,并且还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语言学家、作家、水手、航海家、跳伞者、潜水员和滑雪者,并通过30AU认识了弗莱明。[26]他和邦德一样,当他在原则问题上不同意命令时,他也有叛逆的倾向。他非常谦虚,当被问及与邦德的关系时,他回答说:“我从未读过与007相关的书或看过007的系列电影。我不喜欢这种风格……我只爱一个女人,我也不是爱喝酒的那种男人。”[27] |
1899年12月24日 – 1990年11月13日 | 威尔弗雷德·邓德代尔 | 邓德代尔是军情六处驻巴黎分部的负责人。邓德代尔经常在马克西姆餐厅用餐,开着一辆带装甲的劳斯莱斯,穿着手工制作的西装和卡地亚袖扣。[28] 邓德代尔是一个很懂得过日子的人,喜欢漂亮的女人和跑车,并在二战时期和弗莱明是战友。[29] |
1907年5月31日 – 1971年8月18日 | 皮特·弗莱明 | 伊恩·弗莱明的哥哥,以及军事情报和非常规战争的战时专家。战争期间,他曾在挪威和希腊的敌后待过一段时间。[30]他曾在德里度过了一段日子,组织欺骗计划以愚弄日本帝国陆军。[31] |
1912年4月18日 – 2004年3月6日 | 桑迪·格伦 | 格伦是一名前北极探险家,曾与弗莱明一起在海军情报部门工作。[32]和邦德一样,格伦也上过费蒂斯学院,并有苏格兰血统。[33]格伦后来疏远了这种联系,并说:“我一时不认为这是真的;我太温和,太守法了。”[32] |
1910年8月11日 – 1995年11月1日 | 杜安·哈德森 | 哈德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南斯拉夫的敌后度过,最初在英国秘密情报局工作,后来在特别行动执行处工作。 |
1911年3月11日 – 1996年6月15日 | 菲茨罗伊·麦克莱恩 |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麦克林是英国在南斯拉夫的特工,是铁托的朋友和传记作者,也是特种空勤团的成员。尽管在他去世时,一些媒体仍然认为他是邦德的典范,但他否认了这个谣言,弗莱明的传记作者安德鲁·利塞特也持有同样的观点。[32][36] |
— | 迈克尔·梅森 | 梅森在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富裕的家庭去了加拿大,并且在那里他成为了一名职业拳击手。二战爆发时,他在当时仍然是中立立场的布加勒斯特工作,在那里他杀死了两名试图暗杀他的德国特工。[32] |
1906年12月21日 – 1987年9月3日 | 梅林·明歇尔 | 明歇尔是英国皇家海军志愿者预备队的成员,弗莱明通过他在海军情报部门的工作认识了他。1940年,他加入了特别行动执行处,在法国和南斯拉夫发动游击战抵抗纳粹。[37][38] |
1893年11月19日 – 1986年10月23日 | 康拉德·奥布莱恩-弗伦奇 | 康拉德[39]1918 年,斯图尔特·孟席斯将康拉德招募到军情六处,康拉德随后在国外执行秘密任务。[40] |
1912年7月10日 – 1981年8月10日 | 达斯克·波波夫 | 波波夫是一个塞尔维亚的三重间谍,服务于塞尔维亚军事情报局(代号“达斯克”)、军情六处(代号“三轮车”)、阿勃维尔(代号“伊万”)[41]弗莱明认识波波夫,并在葡萄牙里斯本跟随他作为军情六处指定的护送人员,目睹了波波夫在埃斯托里尔赌场为了让对手从百家乐牌桌上退出,下注了40000美元(约合2021年的70万美元[42])。弗莱明边将这一次他所见到的经历作为《皇家赌场》的基础。[43] |
1873年3月24日 – 1925年11月5日 | 西德尼·乔治·赖利 | 赖利是服务于苏格兰场特别科和英国特勤局的特工。1918年,赖利受雇于曼斯菲尔德·史密斯·卡明爵士,成为军情六处的特工。[44]赖利的朋友罗伯特·布鲁斯·洛克哈特爵士认识弗莱明很多年了,并告诉他赖利的间谍经历。弗莱明后来向《星期日泰晤士报》提到,在听说赖利的事情后,他就创造了邦德。[45] |
1913年12月9日 – 2006年6月8日 | 彼得·史密瑟斯 | 彼得•史密瑟斯爵士(Sir Peter Smithers)是弗莱明的熟人,当纳粹在法国推进时,史密瑟斯为滞留在英国的法国难民开通了通道。后来,作为一名海军武官,他在华盛顿从事传播有关纳粹的虚假信息的工作。[46]他在战争中的一部分时间在海军情报部门工作。弗莱明后来在金手指 中以他的名字命名了一个角色。[47] |
1897年1月23日 – 1989年1月31日 | 威廉·斯蒂芬森 | 威廉·斯蒂芬森是一位国际间谍大师,以他的代号“无畏”而闻名。他是一位加拿大在一战时期的士兵、王牌战斗机飞行员、企业家、发明家和国际百万富翁商人,下级勋位爵士,在1940年成为英国安全协调组织的负责人,该组织是位于纽约的军情六处组织,并担任丘吉尔和罗斯福的顾问。[48][48]
Regarding him, Fleming wrote in The Sunday Times of 21 October 1962, that Bond was: "a highly romanticized version of a true spy. The real thing, the man who became one of the great agents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is William Stephenson."[49] Elsewhere Fleming wrote of Stephenson that he "used to make the most powerful martinis in America and serve them in quart glasses."[50] |
1902年6月17日 – 26 February 1964 | Forest Yeo-Thomas | Wing Commander Forest Yeo-Thomas was a British field agent code named "White Rabbit" for the SOE. His missions for the SOE involved him parachuting multiple times in enemy occupied France. In his memoirs, Fleming wrote of his fascination with the missions Thomas conducted behind enemy lines, such as having dinner with Nazis, the use of disguises, being captured and interrogated by the Gestapo before escaping, shooting an enemy agent, as well as having relationships with different women. |
来自于他人作品中的灵感
詹姆斯·邦德的创作除了受到了真实人物的启发之外,还受到了丹尼斯·惠特利所创作的一个虚构角色:神密特工Gregory Sallust的启发,这个角色是丹尼斯基于他的一位已故的朋友 Gordon Eric Gordon-Tombe 所创作的。也有另外一种说法是,詹姆斯·邦德这个角色的创作灵感来自于威廉·萨默塞特·毛姆所创作的一系列关于绅士和间谍的短篇小说,这是以萨默塞特自己的间谍经历为基础创作的。而以詹姆斯·邦德系列小说的灵感也可能来源自威廉·勒克的著作,而詹姆斯·邦德系列电影的灵感可能来源于德国导演弗里茨·朗的早期创作的一些无声电影,比如马布斯博士与间谍。
参考资料
- ^ MARCO CALAVITA. A Nod to the Xenophobic, Lying Inventor of Spy Fiction. 2012-07-28 8:30AM [2022-05-03] (英语).
- ^ Hoberman, J. "An Evil Doctor Who Casts a Spell on Subjects and Viewers Alike - Don't think the silent 4½-hour "Dr. Mabuse the Gambler" is for you? It's shockingly contemporary, and can be binge-watched or seen in chapters. You have time. Give it a try". 2020-05-06 [2022-05-03] (美国英语).
- ^ Bank, Douglas. Spies (aka, Spione) (Fritz Lang, 1928). 2018-10-27 [2022-05-03] (英文).
- ^ Chancellor 2005,第4页.
- ^ "Ian Fleming". 伊恩·弗莱明出版社. [2022-05-03].
- ^ Black 2005,第4页.
- ^ Caplen 2010,第21页.
- ^ Hellman,Geoffrey T. James Bond Comes to New York . Talk of the Town. The New Yorker: 32. 21 April 1962 [9 September 2011].
- ^ Fleming, Ian. "The Exclusive Bond" Mr. Fleming on his hero. The Manchester Guardian. 5 April 1958: 4.
- ^ Chancellor 2005,第230页.
- ^ Steyn, Mark. Forever Bond. The Spectator (London). 30 November 2002, 131: 68.
- ^ 007's file found in the IPN's Archive
- ^ Britain sent the real James Bond to spy on Cold War Poland. The Sunday Times. 24 Sep 2020 [27 September 2020].
- ^ James Bond, a man interested in 'women' and 'infiltrating bases', really did spy for Britain in the 1960s. The Telegraph. 23 Sep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02).
- ^ James Bond Was Based On This Womanising, Martini-Swilling, Real Life Playboy. GQ Australia. [October 4, 2016].
- ^ James Bond Originally Inspired By A Dominican Diplomat?. Vibe. 7 October 2016 [October 7, 2016].
- ^ Lycett 1996,第103页.
- ^ Rankin 2011,第136页.
- ^ Macintyre 2008,第50页.
- ^ Cook, William. Novel man. New Statesman. 28 June 2004: 40.
- ^ 21.0 21.1 Macintyre, Ben. Bond – the real Bond. The Times. 5 April 2008: 36.
- ^ Chancellor 2005,第70页.
- ^ Benson 1988,第70页.
- ^ Burns, John F. Remembering Fleming, Ian Fleming. The New York Times. 19 May 2008 [22 November 2011].
- ^ Morris, David. The real Bond – Revealed: 007 was actually a Queenslander. The Sunday Mail. 15 July 2001: 18.
- ^ McGrory, Daniel; Evans, Michael; English, Shirley. War hero hailed as the real 007 dies. The Times (London). : 3.
- ^ Macintyre 2008,第70页.
- ^ 28.0 28.1 Macintyre 2008,第72页.
- ^ Gardham, Duncan. Fast cars, women ... was he the model for Bond?. The Daily Telegraph (London). 22 September 2010: 15.
- ^ Obituary: Colonel Peter Fleming, Author and explorer. The Times (London). 20 August 1971: 14.
- ^ Macintyre 2008,第67-68页.
- ^ 32.0 32.1 32.2 32.3 Cathcart, Brian. The name's Dunderdale, Biffy Dunderdale. The Independent (London). 23 June 1996: 10.
- ^ Lycett 1996,第112页.
- ^ Foot, Michael. Obituary: Colonel D. T. Hudson. The Independent (London). 14 November 1995: 18.
- ^ Agent who met Tito. Herald Sun (Melbourne). 24 November 1995.
- ^ West 2010,第134页.
- ^ Wartime Agent Believed To Have Been Model For James Bond Dies. Associated Press. 23 September 1987.
- ^ Obituary of Mr Merlin Minshall. The Times (London). 23 September 1987.
- ^ Jackson & Scott 2004,第125页.
- ^ McKay 1993,第115页.
- ^ The name's Tricycle, Agent Tricycle. BBC News. 9 May 2002 [17 January 2012].
- ^ 1634–1699: McCusker, J. J. How Much Is That in Real Money? A Historical Price Index for Use as a Deflator of Money Values in the Economy of the United States: Addenda et Corrigenda (PDF). American Antiquarian Society. 1997. 1700–1799: McCusker, J. J. How Much Is That in Real Money? A Historical Price Index for Use as a Deflator of Money Values in the Economy of the United States (PDF). American Antiquarian Society. 1992. 1800–present: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Minneapolis. Consumer Price Index (estimate) 1800–. [2024-02-29].
- ^ West 2010,第xxii–xxiii页.
- ^ Spence 2002,第93页.
- ^ Cook 2004,第10页.
- ^ Cameron, Sue. Model for 007 was more greenfinger than Goldfinger Obituary: Sir Peter Smithers. 金融时报 (伦敦). 15 June 2006: 4.
- ^ Obituary: Sir Peter Smithers. The Times (London). 15 June 2006: 62.
- ^ 48.0 48.1 West 2010,第15-16页.
- ^ Hamilton 2011,第147页.
- ^ Room 3603 (PDF). : xi.
参考来源
- Benson, Raymond. The James Bond Bedside Companion. London: Boxtree Ltd. 1988. ISBN 978-1-85283-233-9.
- Black, Jeremy. The Politics of James Bond: from Fleming's Novel to the Big Screen.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2005. ISBN 978-0-8032-6240-9.
- Caplen, Robert. Shaken & Stirred: The Feminism of James Bond. Bloomington, Indiana: Xlibris. 2010. ISBN 978-1-4535-1282-1.[自述来源]
- Chancellor, Henry. James Bond: The Man and His World. London: John Murray. 2005. ISBN 978-0-7195-6815-2.
- Cook, Andrew. Ace of spies: the true story of Sidney Reilly. Stroud: Tempus Publishing. 2004. ISBN 978-0-7524-2959-5.
- Hamilton, Dwight. Inside Canadian Intelligence: Exposing the New Realities of Espionage and International Terrorism . Ontario: Dundurn Press. 2011. ISBN 978-1-55488-892-4.
- Jackson, Peter; Scott, L. V. Understanding intelligence in the 21st century: Journeys in shadows. London: Routledge. 2004. ISBN 978-0-7146-5533-8.
- Lycett, Andrew. Ian Fleming. London: Phoenix. 1996. ISBN 978-1-85799-783-5.
- Macintyre, Ben. For Your Eyes Only: Ian Fleming and James Bond. London: Bloomsbury Publishing. 2008. ISBN 978-0-7475-9527-4.
- McKay, C.G. From Information to Intrigue: Studies in Secret Service based on the Swedish Experience, 1939–1945. London: Frank Cass & Co. Ltd. 1993. ISBN 978-0-7146-3470-8.
- Rankin, Nicholas. Ian Fleming's Commandos: The Story of 30 Assault Unit in WWII . London: Faber and Faber. 2011. ISBN 978-0-571-25062-2.
- Spence, Richard. Trust no one: the secret world of Sidney Reilly. Washington: Feral House. 2002. ISBN 978-0-922915-79-8.
- West, Nigel.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Ian Fleming's world of intelligence: fact and fiction. Lanham, Maryland: Scarecrow Press. 2010. ISBN 978-0-7524-28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