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形容女子感动落泪的楚楚可怜模样。图为梨花。

长恨歌》,唐朝诗人白居易所作,是一首长篇的叙事诗,同时也是白居易最为人传颂的代表作。白居易把《长恨歌》归为“感伤类”的诗歌,一般认为是描写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是一个将历史典故融于感性艺术中,以富层次韵味的抒写笔法,所描绘出的凄美的爱情故事。由于白居易并未明确揭示全诗的主题,因此历代学者对《长恨歌》有许多不同的看法,直到现代仍被广泛研究探讨。《长恨歌》也对许多后代的文学作品产生深远的影响,包括《长恨歌传》、《唐明皇秋夜梧桐雨》、《长生殿》等,甚至影响了日本的文坛,如《源氏物语》、《枕草子》等,而有“飘洋过海到东瀛的爱情典范”的美誉。

全文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谩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为感君王展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排云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创作背景

长恨歌》是中国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白居易当时任盩厔(今陕西周至)县尉,与好友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当地民间流传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于是创作了这首《长恨歌》。

内容

《长恨歌》是白居易将许多历史典故融合编撰后,以歌行体表达的一个完整的故事。[1]白居易为增加诗歌本身的缠绵与传奇性,对事实曾做若干改变。[2]诗歌里包含了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以及汉武帝李夫人的故事,而又以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最为主要。[3]全诗可以分为四段[4][5]

第一段:贵妃受宠

这一段讲杨贵妃受到唐玄宗宠爱的故事,最后以“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作结尾,一气直下连结次段。[4]

相关的史实与典故

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即位,714年改元“开元”。开元年间,唐玄宗精励图治,开创了开元盛世;而他本人又多才多艺,引导了盛唐时期的文化走向。[6] 然而晚年的唐玄宗精励图治的精神渐渐改变,对内将政权委任于权相李林甫杨国忠,对外重用安禄山等人导致军权失衡,自己则纵情于声色。[7]

杨贵妃父亲早逝,成长于叔父家[8][9],后来成为寿王李瑁的妻子[9]唐玄宗早年宠爱武惠妃,开元25年武惠妃去世[10],玄宗非常哀伤,后宫没有其他女性再能符合玄宗的心意。有人杨贵妃的美貌告诉唐玄宗,玄宗召见杨贵妃后,便将她纳入宫中,用当初待武惠妃的礼遇对待杨贵妃。[8]天宝初年册封为贵妃。而后贵妃的姐姐三人分别受封为韩国夫人、虢国夫人、秦国夫人;堂兄弟杨铦为鸿胪卿[8];杨钊(后改名国忠)为侍御史[11],取太华公主。杨家权倾天下,他们的要求,各政府官员顺从照办如同面临皇帝旨意一般。[8]

天宝年六年(747年)十月,唐玄宗改“温泉宫”为“华清宫”。这是玄宗时常造访的地方,天宝十四年十月唐玄宗还有巡幸华清宫的纪录,[12]同年十一月,范阳节度使安禄山以诛杀杨国忠为理由,从河北起兵向西进攻。[8]

文学表现手法

白居易的《长恨歌》有许多悖离史实之处。黄永年认为这些与史实不符之处,是白居易明知故犯,而非不知典故。《长恨歌》开头记载:“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然而唐玄宗在纳杨贵妃之前已有武惠妃等宠妃,并非“多年求不得”;杨贵妃先成为寿王之妃,也并非“初长成”、“人未识”,故而这段与史实有违。对这个相违处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认为白居易这是传统的“春秋笔法,为尊者讳”,不能写出当代君王做的大坏事[13][14];另一种解释则是从文学创作着眼,认为白居易这样写的目的是出于文学的美化,让主题更为集中,防止旁生枝节。[15][2]

第二段:马嵬惊变

这一段讲杨贵妃在马嵬坡被赐死的事。其中“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暗示了下一段的内容,与下一段回京城后的徬徨念旧相呼应。[4]

相关的史实与典故

安禄山攻下潼关后,唐玄宗离开长安向西行,到了马嵬驿时,禁军大将陈玄礼太子合谋杀杨国忠。然而杨国忠死后,聚集的四军仍不散去,玄宗派高力士去询问状况,对方回应道“贼本尚在!”“贼”指的就是杨贵妃。唐玄宗不得已,只好下召,杨贵妃最后被缢死于佛室,享年38岁。[16][17]

贵妃死后,玄宗与太子分道而行,玄宗往扶风县而去。在扶风县,军队一度骚动。接着离开扶风继续前进,先到陈仓,再到散关。这时军队分为六军,由颍王李璬先行,由寿王李瑁等人分别统率六军,前后左右相次。接着经过益昌县、普安郡、巴西郡,最后到了蜀郡。[12]这时,太子已在灵武即位,并且尊称玄宗为太上皇[18]

文学表现手法

黄永年认为白居易用“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描述这段历史并不真实。黄永年认为在当时危急的情况之下,唐玄宗首先考量的会是自己的安危;而在陈玄礼高力士杨国忠杨贵妃的纷争之中,陈玄礼与高力士与玄宗的关系更深,是四十年前就一起和谋夺取政权的伙伴,加上又负有扈从的重任。所以当不能两全时,玄宗必定倾向陈、高一方。从事后事态的发展也可看出,玄宗前往成都、而后返回长安,甚至受到肃宗的监视时,玄宗都仰赖陈玄礼、高力士的扶持。[19]

第三段:明皇思念

这一段讲唐玄宗在南宫的思旧之情。其中用“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暗示下一段的道士在仙界寻访贵妃的内容。[4]

相关的史实与典故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唐军收复长安,肃宗于是派人迎接玄宗回京。[12]唐玄宗回长安的中途,曾想要为杨贵妃举行丧礼,然而遭到礼部侍郎李揆的劝阻。于是唐玄宗放弃了为贵妃举行丧礼的念头,然而仍秘密将贵妃改葬于别的地方。[8]回到长安后,玄宗在大内长安殿的临时太庙祭拜谢罪后,开始居住在兴庆宫。后来乾元三年,玄宗被移居西内,这是因为宦官李辅国离间玄宗、肃宗的关系。这时高力士陈玄礼等人也受到贬谪,令玄宗感到非常不愉快。[12]

文学表现手法

这一段白居易用从正面与侧面描写唐玄宗思念杨贵妃之情。[20]这一段以前,《长恨歌》主要着重于现实的描写;而从这一段开始,白居易开始运用幻想手法建构故事。[21]林文月认为白居易此处用笔细腻,其中情与景的烘托,很能堆砌唐玄宗对杨贵妃刻骨铭心的深情。[20]

第四段:仙界寻妃

最后一段讲道士招魂之事,一直到最后一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点出全诗的主题,戛然而止。[4]

相关的史实与典故

唐玄宗宝应元年(762年)在西内去世。[22]

这一段所用的历史材料,也包含了汉武帝与李夫人的故事。[3][23]为了参照起见,并叙述如下:

李夫人的哥哥李延年,通晓音乐,擅长歌舞,很受到汉武帝的喜爱。一次李延年在汉武帝前起舞,唱道:“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汉武帝叹道:“世界上真的有这样的人吗?”平阳公主告诉汉武帝:李延年有个妹妹。李延年的妹妹就是李夫人了。于是汉武帝召见李夫人,发现她实在美丽,并且擅长舞蹈。李夫人去世后,汉武帝思念不已,这时有一个齐国方士少翁说他能招致李夫人的魂魄。于是少翁在晚上,点起灯烛,设立帷帐,陈列酒肉,并让汉武帝坐在别的帷帐里。汉武帝在帷帐中看到引一个与李夫人很相像的美貌人影,却又不能靠近。在此之后,汉武帝就更加思念李夫人了,还作了一首诗:“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24]白居易作了一首《新乐府‧李夫人》。[25]

文学表现手法

黄永年认为唐玄宗回到长安后,无论居住于南内西内的期间内,都不可能有请方士杨贵妃魂魄的举动。因为历史上有许多大的案件都与交通左道、巫祝、方士之类发生牵连,甚至玄宗早年曾自行处理的许多案子也如此。因此回到长安之后,受到肃宗政权监视的情况下,玄宗不太可能会与方士接触而留下把柄。此外在南内兴庆宫居住时,玄宗的安危正有赖陈玄礼高力士的保护,而陈、高二人正是杀害贵妃事件中主要的人物;而移居西内后,玄宗几乎失去行动自由。因此都不可能有请方士招魂的举动。[26]

陈寅恪认为《新乐府‧李夫人》可视为白居易为《长恨歌》写下的注脚。黄永年也赞同这个观点,且进一步认为《长恨歌》里寻觅杨贵妃的情节,是白居易以李夫人的故事为蓝本所编造,而非采集社会上已有的传说。因为在当时流传的玄宗与贵妃的传说中,虽有涉及方士,却没有请方士寻觅贵妃这一类的故事。[23]《评点音注十八家诗钞》认为这一个桥段,班固写来让人感到鬼气森森,然而白居易写来却宛然如仙。白居易描述的特别之处在于他不写两人的碰面,因为一旦碰面,就是鬼故事、或梦境的写法了。[27]

流传与影响

白居易在世时《长恨歌》的流传状况

《长恨歌》在白居易在世时,就已经广为流传于社会各阶层。白居易写给好友元稹的《与元九书》中,就曾记载《长恨歌》广为流传的状况。[28]白居易去世后,唐宣宗写的《吊白居易》诗也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的句子,可见《长恨歌》在当时的流传极为广泛。[29]

受《长恨歌》影响的作品

长恨歌传

《长恨歌》影响了许多后代的文学作品,包括陈鸿的《长恨歌传》,[20]唐人传奇的名篇。

戏曲作品

许多戏剧作品受到《长恨歌》的影响,如元朝王伯度《天宝遗事诸宫调》、元朝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杂剧、清朝洪昇长生殿[30]、现代剧作家曾永义的《杨妃梦》[31]等。

日本的作品

日本平安时代紫式部源氏物语》受到《长恨歌》很大的影响。特别是《源氏物语》首帖《桐壶》受到《长恨歌》的影响最为明显,其影响可分为直接摄取与间接容受两种方式。[32][33]此外清少纳言的《枕草子》也受到《长恨歌》的影响,例如:清少纳言认为“梨花”是色泽乏善可陈的花朵,然而因为读到《长恨歌》用“梨花一枝春带雨”形容杨贵妃,因而让清少纳言认为梨花“唐土却以为无上可人之物,竟以之入诗文”,因此认为梨花一定有其无可比拟的优点。[34]

评论与研究

白居易对《长恨歌》的评述

白居易将《长恨歌》分类为“感伤”类的诗歌。[35]在《白氏文集》里,白居易对《长恨歌》的评论有两处。在《与元九书》,白居易认为《长恨歌》虽然与“杂律诗”等作品受到许多人喜爱,但是并不是自己最重视的作品[28];然而白居易在编辑自己的文集后写的《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则说:“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36]

历代的评论

由于《长恨歌》的知名度高、话题敏感,且白居易并未明确揭示全诗主题,历代解读此诗也有许多评价与争论。例如张戒[37]周紫芝[38]、张祖廉[39]等,或从礼教出发,认为《长恨歌》描绘爱情的内容太俚俗、轻薄。沈括[40]范温[41]张戒[42]杨慎[43]赵翼[44]认为《长恨歌》记载唐玄宗杨贵妃的史实有错误。而薛雪与周紫芝意见不同[45]王楙不同意张戒的批评[46]。此外如赵翼[47]王国维[48]对全诗给予很高的评价。

近代的研究

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曾考证许多话题,如“杨贵妃入宫时是否是处女”。他认为“欲了解此诗,第一,须知当时文体之关系,第二,须知当时文人之关系。”、“……乐天之长恨歌,……实系自许以为压卷之杰构,而亦为当时之人所极欣赏且流播最广之作品。此无怪乎压千岁之久至于今日,仍熟诵于赤县神州及林海外,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元微之白底长庆集序中语)也”。

游国恩等人认为长恨歌有讽刺,也有同情,然而就客观来看,同情的效果远大于讽刺。[21]

注释

  1. ^ 黄永年《长恨歌新解》:“《长恨歌》……系选择若干史实,加以彻底改造编撰,使之成为一完整故事,而用歌行这种体材写出来的文学作品。”收录于黄永年《唐代史事考释》,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出版,ISBN: 9570815027,259页。
  2. ^ 2.0 2.1 林文月《长恨歌对长恨歌传的影响》:“白居易写《长恨歌》,为增加诗歌本身的缠绵与传奇性,对事时曾做若干改变……“杨家有女初长成……”细读《长恨歌》全篇,由前段述玄宗贵妃之欢乐;而中段马嵬坡赐死之悲哀;更及于后段玄宗之刻骨思念,诗中自然流露着一段绵绵不尽之恨。作者所企图者,毋宁乃这一种缠绵悱恻之气氛情调的制造,而未必如陈鸿所谓‘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也。’故所谓‘养在深闺人未识,一朝选在君王侧’与其说是白居易‘为尊者讳’,不如说系出于文学之美化与夸张更为恰当。白居易分其诗集为讽谕、闲适、感伤、杂律等四类,《长恨歌》不入讽谕类,却入感伤类,同时在‘与元九书’中作者异常自谓:‘今仆之诗,人所爱者,悉不过杂律诗与长恨歌已下耳。’可知白居易当时写《长恨歌》,其感伤之成分必浓于讽谕之成分无疑。”载于林文月《山水与古典》,台北,纯文学出版社,1976年出版,248-9页。
  3. ^ 3.0 3.1 李建章《关于长恨歌的评价问题》:“我们认为,《长恨歌》的开头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不仅标出讽刺的对象和内容,而且暗示了后半篇虚构的情节是以汉武帝和李夫人的故事为蓝本渲染而成的。说它是‘笼罩全篇’,亦无不可。……但更值得我们注意的,却是白居易自己后来作的另一首诗……汉武帝,初丧李夫人……可以说,这就是诗人创作《长恨歌》在构思时的基本观点。……把这首诗和《长恨歌》后半篇比较,不仅大意相似,而且有些词句也大致相同。所不同的,前者是通过方士降魂这样一个在历史上早已被揭穿的骗局,描写汉武帝的昏迷好色和受惑之深……而《长恨歌》则是通过从求女选妃至方士访仙一段荒淫祸国作孽自受的故事的全面描述,讽刺唐明皇好色纵欲昏迷不悟,结果给国家带来巨大灾难,自己也身受其祸……前者是写汉武帝之惑,最后落脚到唐明皇;后者是写唐明皇之惑,却先以汉皇的名字开篇。从他们的关系来看,前者显然是因类而及,而后者则是主要的。”载于《武汉大学学报》1959年第10期。转引自王万岭《长恨歌考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ISBN: 9787305077999。208页。
  4. ^ 4.0 4.1 4.2 4.3 4.4 乾隆帝《御选唐宋诗醇‧卷二十二》。
  5. ^ 王万岭认为:“《御选唐宋诗醇》划分《长恨歌》段落的标准非常明确和合理,完全符合叙事诗的结构特点,一直为后人所接受和遵循。”王万岭在《长恨歌考论》中,也将《长恨歌》划分为四段以比较异文,然而起迄文句与《御选唐宋诗醇》略有差异。以下据《御选唐宋诗醇》的分段,而用王万岭下的标题。参见王万岭《长恨歌考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ISBN: 9787305077999,136、143、148、152、与278页。
  6. ^ 王万岭《长恨歌考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ISBN: 9787305077999。9至10页。
  7. ^ 王万岭《长恨歌考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ISBN: 9787305077999。11至19页。
  8. ^ 8.0 8.1 8.2 8.3 8.4 8.5 《旧唐书‧杨贵妃传》。
  9. ^ 9.0 9.1 《新唐书‧杨贵妃传》。
  10. ^ 《旧唐书‧武惠妃传》。
  11. ^ 《旧唐书‧杨国忠传》。
  12. ^ 12.0 12.1 12.2 12.3 《旧唐书‧玄宗本纪》。
  13. ^ 赵与峕《宾退录‧卷九》:“白乐天《长恨歌》书太真本末详矣,殊不为君讳。然太真本寿王妃。顾云:‘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何耶?盖宴昵之私犹可以书,而大恶不容不隐。《陈鸿传》则略言之矣。”
  14. ^ 史绳祖《学斋占毕‧卷一‧诗讳国恶》:“洪氏容斋随笔谓元稹连昌宫词有规讽,胜如白居易《长恨歌》,然余窃谓前贤歌咏前世之事,可以直言,而当代君臣则宜讳国恶。如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子曰:“知礼。”盖为国恶讳也。司败曾不知之,乃云:“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何其谬哉!唐明皇纳寿王妃杨氏,本陷新台之恶,而白乐天所赋《长恨歌》乃谓‘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则深没寿邸一段,盖得孔子答陈司败遗意矣。《春秋》为尊者讳,此歌深得之。”
  15. ^ 黄永年《长恨歌新解》收录于黄永年《唐代史事考释》,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出版,ISBN: 9570815027,255页。
  16. ^ 《旧唐书‧杨贵妃传》:“既而四军不散,玄宗遣力士宣问,对曰‘贼本尚在’,盖指贵妃也。力士复奏,帝不获已,与妃诏,遂缢死于佛室。时年三十八,瘗于驿西道侧。”
  17. ^ 《旧唐书‧玄宗本纪》:“及诛杨国忠、魏方进一族,兵犹未解。上令高力士诘之,回奏曰:‘诸将既诛国忠,以贵妃在宫,人情恐惧。’上即命力士赐贵妃自尽。”
  18. ^ 《旧唐书‧肃宗本纪》。
  19. ^ 黄永年《长恨歌新解》,收录于黄永年《唐代史事考释》,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出版,ISBN: 9570815027,243-4页。
  20. ^ 20.0 20.1 20.2 林文月《长恨歌对长恨歌传的影响》:“陈鸿于白居易《长恨歌》,除上述玄宗纳寿王妃有所修正及若干处秩序颠倒外,其余悉据《长恨歌》顺序而开展故事,只是在文笔方面较详尽而已,其中多处甚且有直袭原诗之痕迹……大体而言,诗歌凝炼含蓄,而传文则宛转详密,此乃诗与散文为用不同之处。不过,《长恨歌传》亦有较《长恨歌》疏简之处,例如:于玄宗思念贵妃之悲苦心情,《长恨歌》云……从正面与侧面的描写,情与景的烘托,白居易用笔细腻,颇能堆砌玄宗对亡妃刻骨铭心的深情;而《长恨歌传》仅云……虽文字大体仍一歌词,然而陈传则平铺直叙,仅作情节之交代而已,感人之力不逮前者甚矣!至如《长恨歌传》结尾云……散文体之传奇,本有首尾交代清楚之必要,然而这种理智的叙述,较诸《长恨歌》结语:‘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究竟韵味逊远矣!”载于林文月《山水与古典》,台北,纯文学出版社,1976年出版,251-254页。
  21. ^ 21.0 21.1 游国恩、王起、萧涤非、季镇淮、费振刚主编《中国文学史》:“《长恨歌》……的主题思想也具有双重性,既有讽刺,又有同情。诗的前半露骨地讽刺了唐明皇得荒淫误国……讽意是极明显的。从全诗来看,前半是长恨之因。诗的后半,作者用充满着同情的笔调写唐明皇的入骨相思,从而使诗的主题思想由批判转为对他们坚贞专一爱情的歌颂,是长恨歌的正文。但在歌颂和同情中仍暗含讽意,如诗的结尾两句,便暗示了正是明皇自己的重色轻国造成了这个无可挽回的终身恨事。但是我们也应该承认,诗的客观效果是同情远远地超过了讽刺,读者往往深爱其“风情”,而忘记了其“鉴戒”。这不仅因为作者对明皇的看法存在着矛盾,而且和作者在刻划明皇相思之情上着力更多也很有关系。长恨歌的艺术成就很高,前半现实,后半则运用了浪漫主义的幻想手法。没有丰富的想像和虚构,便不可能有“归来池苑皆依旧”一段传神写照,特别是海上仙山的奇境。但虚构中仍有现实主义的精确描绘,人物形象生动使人不觉得是虚构。语言和声调的优美,抒情写景和叙事的融合无间,也都是长恨歌的艺术特色。……”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0年初版,上册529-530页。
  22. ^ 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二》。
  23. ^ 23.0 23.1 黄永年《长恨歌新解》:“玄宗入居南内、西内后之不可能招致方士,则在本朝曾任秘书省校书郎的白居易不会不懂得。陈寅恪先生《元白诗笺证稿》第五章《新乐府‧李夫人》条曾指出《李夫人》此篇‘又不见泰陵一掬泪,马嵬坡下念杨妃,纵令妍姿艳质化为土,此恨长在无销期’等句与《长恨歌》的关系,以论证《长恨歌》‘后半节畅述人天生死形魂离合之关系’,实‘由汉武帝李夫人故事转化而来’。我亦有同样的看法。我并认为,这段方士寻觅贵妃的情节,并非白居易采即以在社会上流播的故事传说,而即系白居易以汉武帝李夫人为蓝本所编造,因为在唐人杂记小说中有关玄宗贵妃的逸闻至多,其中还有若干是牵涉到方士罗公远、叶法善之类的,但从未见到这样请方士寻觅贵妃的故事。”收录于黄永年《唐代史事考释》,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出版,ISBN: 9570815027,246至249页。
  24. ^ 汉书外戚传第六十七》。
  25. ^ 《李夫人‧鉴嬖惑也》:“汉武帝,初丧李夫人。夫人病时不肯别,死后留得生前恩。君恩不尽念未已,甘泉殿里令写真。丹青画出竟何益,不言不笑愁杀人。又令方士合灵药,玉釜煎炼金炉焚。九华帐深夜悄悄,反魂香降夫人魂。夫人之魂在何许,香烟引到焚香处。既来何苦不须臾,缥缈悠扬还灭去。去何速兮来何迟,是耶非耶两不知。翠蛾仿佛平生貌,不似昭阳寝疾时。魂之不来君心苦,魂之来兮君亦悲。背灯隔帐不得语,安用暂来还见违。伤心不独汉武帝,自古及今皆若斯。君不见穆王三日哭,重璧台前伤盛姬。又不见泰陵一掬泪,马嵬坡下念杨妃。纵令妍姿艳质化为土,此恨长在无销期。生亦惑,死亦惑,尤物惑人忘不得。人非木石皆有情,不如不遇倾城色。”
  26. ^ 黄永年《长恨歌新解》,收录于黄永年《唐代史事考释》,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出版,ISBN: 9570815027,246至249页。
  27. ^ 《评点音注十八家诗钞‧卷十三‧白香山七古下》评语:“此篇从汉武帝重见李夫人化出。孟坚写来,森森有鬼气,香山写来,宛然如仙。妙处在不使明皇与贵妃照面。若一照面,便成鬼物,否则亦成梦境。想其下笔时大有斟酌也。”曾国藩纂,李鸿章审订,王有宗评注,黄有容校定,上海广益书局印行。台湾华文书局印行(影印)。1027页。
  28. ^ 28.0 28.1 白居易《与元九书》:“及再来长安,又闻有军使高霞寓者欲聘娼妓,妓大夸曰:‘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岂同他妓哉!’由是增价。又足下书云:到通州日,见江馆柱间有题仆诗者,复何人哉。又昨过汉南日,适遇主人集众乐娱他宾,诸妓见仆来,指而相顾曰:‘此是《秦中吟》《长恨歌》主耳。’……今仆之诗,人所爱者,悉不过杂律诗与《长恨歌》已下耳,时之所重,仆之所轻。至于讽谕者,意激而言质;闲适者,思澹而词迂。以质合迂,宜人之不爱也。”
  29. ^ 唐宣宗《吊白居易》:“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30. ^ 林文月,《长恨歌对长恨歌传的影响》。收录于林文月《山水与古典》,纯文学出版社,台北,1976年初版。
  31. ^ 曾永义《杨贵妃悟梦蓬莱》,《联合报》,2011年09月18日,台北。
  32. ^ 林文月,《源氏物语桐壶与长恨歌》。收录于林文月《山水与古典》,纯文学出版社,台北,1976年初版。
  33. ^ 例如紫式部《源氏物语‧桐壶》:絵に描ける杨贵妃の容貌は、いみじき絵师といへども、笔限りありければいとにほひ少なし。 “太液芙蓉未央柳”も、げに通ひたりし容貌を、唐めいたる装ひはうるはしうこそ ありけめ、なつかしうらうたげなりしを思し出づるに、花鸟の色にも音にもよそふべき方ぞなき。朝夕の言种に、“翼をならべ、枝をかさはむ”と契らせたまひしに、かなはざりける命のほどぞ、尽きせずうらめしき。
  34. ^ 清少纳言枕草子》《木の花は》:梨の花、よにすさまじきものにして、近うもてなさず、はかなき文つけなどだにせず。爱敬おくれたる人の颜などを见ては、たとひに言ふも、げに、叶の色よりはじめて、あいなく见ゆるを、唐土には限りなきものにて、文にも作る、なほさりともやうあらむと、せめて见れば、花びらの端に、をかしきにほひこそ、心もとなうつきためれ。 杨贵妃の、帝の御使ひに会ひて泣きける颜に似せて、“梨花一枝、春、雨を帯びたり。”など言ひたるは、おぼろけならじと思ふに、なほいみじうめでたきことは、たぐひあらじとおぼえたり。参阅林文月译,《枕草子》,洪范书店,台北,2000年初版,2006年三印,ISBN:9576742080,52-53页。
  35. ^ 朱金城笺注,《白居易集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1988年初版,2008年三刷。ISBN:9787532502806。
  36. ^ 白居易《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37. ^ 张戒岁寒堂诗话》:“首云:‘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后云:“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又云:‘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此固无礼之甚。‘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此下云云,殆可掩耳也。‘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此等语,乃乐天自以为得意处,然而亦浅陋甚。”
  38. ^ 周紫芝竹坡诗话》:“白乐天《长恨歌》云:‘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人皆喜其工,而不知其气韵之近俗也。东坡作送人小词云:‘故将别语调佳人,要看梨花枝上雨。’虽用乐天语,而别有一种风味,非点铁成黄金手,不能为此也。”
  39. ^ 张祖廉《定盦先生年谱外纪》:“(龚自珍)先生谓:‘《长恨歌》“回头一笑百媚生”,乃形容勾栏妓女之词,岂贵妃风度耶?白居易直千古恶诗之祖!’”。引自陈友琴编《白居易资料汇编》,中华书局,2003年版。361页。
  40. ^ 沈括梦溪笔谈》:“白乐天《长恨歌》云:‘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峨嵋在嘉州,与幸蜀路全无交涉。”
  41. ^ 范温《潜溪诗眼》:“白乐天《长恨歌》,工矣,而用事犹误。‘峨眉山下少人行’,明皇幸蜀,不行峨眉山也。当改云剑门山。”引自陈友琴编《白居易资料汇编》,中华书局,2003年版。52页。
  42. ^ 张戒岁寒堂诗话》:“‘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此尤可笑;南内虽凄凉,何至挑孤灯耶?”
  43. ^ 杨慎《升庵诗话》:“‘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长生殿乃斋戒之所,非私语地也。华清宫自有飞霜殿,乃寝殿也。当改长生为飞霜,则尽矣。”引自陈友琴编《白居易资料汇编》,中华书局,2003年版。195页。
  44. ^ 赵翼《瓯北诗话》:“《长恨歌》自是千古绝作。其叙杨妃入宫,与陈鸿所传选自寿邸者不同,非惟惧文字之祸,亦讳恶之义,本当如是也。惟方士访至蓬莱,得妃密语归报上皇一节,此盖时俗讹传,本非实事。……特一时俚俗传闻,易于耸听,香山竟为诗以实之,遂成千古耳。”引自陈友琴编《白居易资料汇编》,中华书局,2003年版。314页。
  45. ^ 薛雪《一瓢诗话》:“白香山‘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有喜其工,有诋其俗。东坡小词:‘故将别语调佳人,要看梨花枝上雨。’人谓其用香山语,点铁成金。殊不然也。香山冠冕,东坡尖新,夫人婢子,各有态度。”引自陈友琴编《白居易资料汇编》,中华书局,2003年版。130页。
  46. ^ 王楙《野客丛书》:“诗人讽咏,自有主意,观者不可泥其区区之词。《闻见录》曰:乐天《长恨歌》‘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岂有兴庆宫中夜不点烛,明皇自挑灯之理?《步里客谈》曰:陈无己《古墨行》谓‘睿思殿里春将半,灯火阑残歌舞散。自书小字答边臣,万国风烟入长算。’‘灯火阑残歌舞散’,乃村镇夜深景致,睿思殿不应如是。二说甚相类。仆谓二词正所以状宫中向夜萧索之意,非以形容盛丽之为,固虽天上非人间比,使言高烧画烛,贵则贵矣,岂复有此恨等意邪?观者味其情旨斯可矣。”引自陈友琴编《白居易资料汇编》,中华书局,2003年版。156页
  47. ^ 赵翼《瓯北诗话》:“古来诗人,及身得名,未有如是之速且广者。盖其得名,在《长恨歌》一篇。其事本易传,以易传之事,为绝妙之词,有声有情,可歌可泣,文人学士既叹为不可及,妇人女子亦喜闻而乐诵之。是以不胫而走,传遍天下。又有《琵琶行》一首助之。此即全无集,而二诗已自不朽,况又有三千八百四十首之工且多哉!”。引自陈友琴编《白居易资料汇编》,中华书局,2003年版。308页。
  48. ^ 王国维人间词话》“以长恨歌之壮采,而所隶之事,只‘小玉双成’四字,才有余也。”引自陈友琴编《白居易资料汇编》,中华书局,2003年版。362页。

参见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