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语文化

世界语文化是指世界语界的文化。虽然作为一门人工语言,但世界语自19世纪起就一直发展至今,已经在其社群中创立了世界语文化

世界语百年标志

世界语文学包括艺术、文学、音乐、各类世界语大会、庆祝活动,以及护照服务之类的文化交流。

世界语母语者

直至1996年,大概有350个世界语家庭。[1][2] 相关组织预估现时有1000个世界语家庭,2000多名儿童参与其中。[3]所有世界语母语者都是双语,甚至是多语者,以世界语、其生长地语言、或相亲的母语为其母语。不少世界语家庭中,主要是父亲与子女讲世界语。很多类似家庭中,相亲皆有共同的母语;但亦有不少家庭,相亲唯一的语言联系只有世界语。[2][4]

猫头鹰窝

猫头鹰窝原本是世界语者的一种临时咖啡厅(可以为租赁场所或者某人家中),用世界语钱币或者现金支付饮食。现场音乐会和诗歌文学阅读是比较常见的活动。该项传统自1995年兴起,成为世界语大会后,除了酒吧派对的另外一种活动。现时猫头鹰窝主要为世界语者在活动后提供一个无烟、无酒的安静环境。

宗教

世界语对一些宗教有一定影响,例如巴哈伊信仰大本教等。但一般世界语组织都不会要求、或者鼓励成员信仰类似宗教。

文学

一般被翻译为世界语的文学都不是世界著名文学,因为对于该类型文学,读者一般都可以从自己认识的其他语言获得该作品。例如,夏目漱石的《心》就没有世界语译本,但是部分日本犯罪小说以及冰岛小说等没有被翻译为英文(甚至其他所有语言)就被翻译世界语。这种现象,是因为译者通常会首先考虑自己最喜欢的,以不是世界最著名的作品;另外一个原因,则是因为翻译此类小众小说,可以更易获得译权。

哈利波特系列的第一本书可作为例子。当时有世界语译者已经翻译了该书,于是向J·K·罗琳申请购买译权出版,但却遭后者拒绝(虽然《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是世界上有最多语言译本的作品之一)。但是有兴趣者通常可以从网上获取免费的世界语译本。[5]

世界语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遭迫害(世界语在纳粹德国苏联境内被禁),直至如今,世界语通常都被传媒以及一般大众嘲笑,因此压迫与接受是世界语文学及会话的一个强势主题。

现时全球有多于 25,000 册世界语出版物,类型由原著或翻译书籍,到上百份定期发刊的世界语杂志。这已经是世界语一门只有100年历史的语言所达的成就。反观冰岛语作为冰岛的国语,32万冰岛人的母语,自10世纪语言开始形成至今,都只有5万册出版书籍。[6]

护照服务

很多世界语旅行者会通过护照服务,为自己寻求由其他本地世界语组织或个人提供的免费住宿。甚至有人指出,护照服务可以成为移民融入当地社会的利器,因为世界语者一般被认为比较友善,并且比起其他当地人更容易接受移民。

写作

世界语一开始只能从书本上学得,直到今天,对于部分居住在人烟少地方的世界语者而言,都只能通过互联网和其他人取得联系,因此写作及阅读是世界语文化的一大部分。很多世界语者会创作各种题材的书写作品,出版或直接上载网上供免费阅读。

笔友自世界语创立至今,一直都系相当流行的世界语者交友方式。早期甚至有人如此推广世界语:“用世界语,你可以随机向陌生人写信,随信附上简单语法规则以及字典。然后收信人获信之后就可以自行查阅然后予你回信”。当时很多人会通过这种方式扩大世界语社群。

在20世纪早期,当时尚未出现一门占绝对优势的世界通用语,因此对于一般人而言,很难获得外国的准确信息。世界语当时为不少人提供途径获取异国信息,甚至收集各国邮票。现代的世界语互联网短信,亦可被认为是现代版本的笔友通信。

Monato 是著名的世界语杂志。该杂志被认为是“世界语版本的时代杂志新闻周刊”。

世界语甚至还有专门的盲文杂志 Aŭroro,自1920年发行至今。世界语拥有全世界最多的盲文出版物。世界语对视障人士的影响,可以追溯至20世纪早期,很多盲人学校都有教授世界语。

Esperanto 是一款由国际世界语协会向其会员定期发放的杂志,主要提供世界语社群的咨询。

大会

国际世界语大会每年都会在不同国家举行(一般为欧洲国家)。每届大会平均吸引了 1500 – 3000 名与会者。通常在中欧东欧举行的世界语大会有最多与会者,因为世界语的创造者柴门霍夫来自波兰,同时匈牙利亦允许学生以世界语修读外语课程。[7]

不少大会参会者还会穿上自己的民族服饰。世界语者中亦流行参与世界语活动时,穿上自己民族服饰的文化习俗。

流行文化

世界语音乐通常以作曲人的国家传统方式作成,不过亦有很多其他现代类型,例如说唱乐、流行音乐等。很多世界名曲都被翻译为世界语,例如La vie en ros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以及 En el frente de Gandesa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很多电台都有提供世界语广播,例如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墨尔本种族社区电台、古巴哈瓦那广播电台意大利广播电视公司波兰公共电台梵蒂冈新闻网、德国Radio F.R.E.I. 等。还有很多其他私人播客或者音乐播客。

1964年,第一部世界语长片电影Angoroj面世(由Jacques-Louis Mahe导演)。随后1965年,美国世界语电影《梦魇》上映。但是该电影被认为比较粗制滥造,主要因为编剧水平有限,以及没有一个演员本身会讲世界语,因此口音奇特。

Internacia Televido是一个网络世界语电视台,自2005年11月起上线。

直至2003年6月,世界语维基百科列出了14部世界语电影以及3部世界语短电影。

 
2008年鹿特丹,塞尔维亚演员 Sasha Pilipovic 在世界语大会上

2011年,奥斯卡金像奖提名得主 Sam Green (因《地下气象台》获名)制造了一段30分钟的记录短片介绍世界语历史。[8] 纪录片广受好评, 但是有被批评道影片长度过短。

Youtube上还有很多加入了世界语字幕的电影、卡通以及纪录片。还有一些世界语配音粉丝组。

餐饮

由于世界语者来此世界各地,很多世界语母语者在多元餐饮环境中长大。

世界语目前有两本烹饪书:Internacie kuiri(ISBN 90-71205-34-7)以及 Manĝoj el sanigaj plantoj(ISBN 953-97664-5-1.)

一些世界语期刊亦偶尔刊登食谱。

柴门霍夫日

 
法国 Castle of Grésilion 是法国的世界语文化中心

每年12月15日,世界各地世界语者会一同庆祝柴门霍夫日。一般世界语作者都希望书籍可以在当日出版,因为柴门霍夫曾经提及,为了传播世界语,各地的世界语者需要着手丰富世界语文学。

希望》是世界语的代表歌曲,很多世界语者对其相当熟悉。不少时候会被作为一些世界语大会的会曲。[9]

参考资料

  1. ^ Corsetti, Renato (1996). A mother tongue spoken mainly by father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Language Problems and Language Planning 20: 3, 263-73
  2. ^ 2.0 2.1 Benjamin Bergen (2001), "Nativization processes in L1 Esperanto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Journal of Child Language 28:575–595 doi:10.1017/S0305000901004779
  3. ^ Corsetti, Pinto, & Tolomeo (2004) "Regularizing the regular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phenomenon of overregularization in Esperanto-speaking children", Language Problems and Language Planning, 28:261–282
  4. ^ Jouko Lindstedt. Native Esperanto as a Test Case for Natural Language (PDF). University of Helsinki – Department of Slavonic and Baltic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 January 200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1-07-16). 
  5. ^ r/languagelearning - Harry Potter Book One in Esperanto. reddit. [2020-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30) (美国英语). 
  6. ^ http://blog.archive.org/2011/01/29/all-icelandic-literature-to-go-online/
  7. ^ Johnson: Simple, logical and doomed. 16 September 2013 [16 December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08). 
  8. ^ Federico Fellini. A different language is a different vision of life.. [16 December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2). 
  9. ^ Ronald J. Glossop. THE CULTURE OF ESPERANTO. 4 August 2005 [16 December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