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

中国建筑为世界建筑史中其一大分类。依地区来区分大致包含称为被东方系的中国、日、韩、中南半岛地区,西方系则以欧美称之。另有回教、苏联其他系统。

概论

中国建筑特征为木构建筑体系是世界上独特的,并且传播至日本韩国越南东亚文化区。

早期中国建筑以夯土为主要承重结构,辅以木构框架作补强。

唐代以后中国木构建筑步向成熟,全木构架普及,以榫卯结构连结构件。

中国木结构建筑地域特色浓厚,朝代更替带来的一代新风与民间地方手法互相影响,南北建筑特色分明。

民国后主流建筑被西式建筑取代。

时期分野

  • 创立时期:周至春秋战国13th BC~3th BC(同时期西方建筑分野:埃及、希腊)
  • 成熟时期:秦汉2th BC~4th BC(同时期西方建筑分野:希腊、罗马)
  • 溶汇时期:魏晋南北朝5th AC~7th AC(同时期西方建筑分野:早期基督教时期、拜占庭时期)
  • 全盛时期:隋唐时代7th AC~11th AC(同时期西方建筑分野:拜占庭时期、早期歌德时期)
  • 延续时期:宋辽金元11th AC~14th AC(同时期西方建筑分野:歌德时期)
  • 停滞时期:明清15th AC~19th AC(同时期西方建筑分野:文艺复兴之后)

史前时代

最早的构成因就地取材的而有“筑土构木、建房架屋”,早期大致上有以下三种形式

  • 干阑式—湿热地区,如云南、贵州等地,可防蚊虫、野兽,并防止房屋过于潮湿。人居楼上,楼下放木材、养牲口等。
  • 木骨泥墙式---黄河流域,伞架方式,圆形结构
  • 夯土墙---奴隶时代,与青铜器时代制度有关

商周

秦汉春秋战国

代表性建筑:长城、阿房宫、未央宫

建筑著作:考工记

魏晋南北朝

南朝

南朝建筑遗物无存,亦无如北朝建筑能从敦煌壁画及佛教石窟得知其形像,只能从少量墓葬壁画及经百济传于日本的飞鸟样间接推断其形像。一般认为,南朝建筑因为气候湿暖,夯土容易湿埳,因此比北方建筑更早摆脱土木混合结构承重,早期南朝技术上亦较为先进,成为北朝建筑模仿对象[1]。南朝建筑木构建多数外露,无夯土墙包裹,风格秀美劲挺。史载南朝建有大量佛塔,多为类似飞鸟样法隆寺五重塔,以塔心柱为中心,四面围有井干壁斗拱铺作层的楼阁式纯木结构塔。南朝建筑传统与北朝迥异,宫殿正殿好用双数开间,承汉魏之习。《通典》载宋建太庙正室十四间,东西储各一间合十六间,《通志》亦载有十二间明堂[2]。另外,日本法隆寺中门亦作四开间,可为旁证。南朝建筑多涂为赤白,木构建涂朱红,墙壁、拱眼等刷白灰。部份奢华佛寺如建康同泰寺以赤石脂泥遍刷红色。立柱多用梭柱,亦有八角柱等制。柱用料多为木材,亦有宫中载用黑石雕刻涂金或用铜柱等制。

隋唐五代

代表性建筑:如佛教寺院、佛塔、石窟、山西五台山北佛光寺大殿、莫高屈、云岗窟、赵州桥

建筑著作:唐《营缮令》唐《梓人传》

隋及初唐

 
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782年)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857年)

隋代统一全国,隋文帝杨坚立国之初休养生息,经济发展迅速。至隋炀帝大兴土木,建立大量如仁寿宫等离宫别苑[3],游幸江都更建立大量行宫,劳民伤财之馀同时推动建筑技术发展。唐太宗李世民曾批评隋代宫室营造太奢,烧毁部份建筑如洛阳则天门,可见隋代宫室十分华丽。隋代建筑除砖石塔外已无遗传,其形像可从墓葬壁画,敦煌壁画及出土明器可见一二。

初唐承隋风,贞观之治时国力大大提升,建筑文化南北交融,得到较大发展。初唐早期最大规模的营造活动首推建于龙朔二年的长安大明宫武周篡唐后,大兴营建,于东都洛阳明堂,方88米,复原高约86米,体量极大。遗址发掘后复原为全木构建筑,非早期夯土承重结构,可见当时木构建筑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唐代初年国际交流频繁,日本多次派出遣唐使传入中土文化,初唐建筑样式亦通过中日交流传播日本,日本建筑史学称为白凤样

隋及初唐建筑斗拱多在柱上立栌斗,上承一扶壁,柱间以双层不出头阑额连结成为纵架。出挑斗拱多为单材偷心造,最多可作双三出跳。最外跳承令拱不出头,梁尾不作出跳,垂直截平不作耍头状。补间铺作多为单补间曲脚人字拱鸵峰蜀柱[4]。立柱有用梭柱,圆柱,方柱及八角柱等例。隋及初唐早期木构建筑构架未能完全脱离土木混合结构,大明宫含元殿麟德殿等大体量建筑均使用厚承重墙。屋面檐口曲线柔和,起翘不明显。隋代部份歇山屋顶仍使用汉魏早期两段式做法,亦有连为一连续举折曲线例子,为并行做法。用瓦多为灰色陶瓦,宫署建筑多用渗碳磨光的青掍瓦,多用莲纹瓦当。宫殿建筑多用绿琉璃瓦作剪边,亦偶见黄琉璃瓦或三彩瓦。正脊两端施鸱尾,初唐鸱尾形状简洁,末端较向内弯。木构构件多遍刷赤白,部份建筑外部施有彩画

盛唐

开元之治后,唐代国力到达顶峰,建筑技术亦快速发展,这时期建筑技术的进步是空前的。斗拱结构趋向成熟,从敦煌壁画可见,转角三向出跳问题已经解决,出现逐跳计心七铺作重拱造,补间出跳等形式。出跳亦最多达双抄双昂四出跳。令拱开始交出耍头。扶壁仍用一拱一枋,如初唐之制。[5]

中晚唐、五代

宋、辽、金、元

宋代

代表性建筑:永乐宫、芦沟桥、长虹桥

建筑著作:宋《元祐营造法式》、营造方式由宋代将作监少监李诫奉命由元祐法式重编为营造法式

金代

金代建筑承继辽代北方建筑传统,但揉入纤巧的宋风,使金代建筑比辽代建筑更为秀丽,缺少辽代建筑的雄浑。金代建筑构架大量使用减柱造及移柱造,典型例子有五台山佛光寺文殊殿。另外,金代件筑亦有部份手法如斜拱营造法式未见,可视为一地方特点。

西夏

西夏建筑木构已无遗传,谨剩下小数砖石塔。其木构建筑可从敦煌壁画窥见其形像,从西夏晚期榆林第三窟可见,西夏佛寺好用重檐,还有龟头屋抱厦,组合十分复杂。屋顶举高十分陡峭,起翘明显,斗拱较小而且密集,使用普柏枋额阑断面大,彩画用色青绿,宋金影响明显。[6]

元代

元代建筑大木铺作层进一步简化,用材比两宋建筑进一步缩小,补间铺作已超过宋式两朵之限。元代北方建筑好用未经加工的原木构件,常见使用弯曲的大梁。元代南方建筑承南宋地方传统个别发展。江浙地区五山十刹等大形佛寺式样继续影响日本禅宗样建筑。

明清

明清时代对封建等级有更系统的规范,如:都城、宫殿…

代表性建筑:太和殿、紫禁城建筑群

建筑著作:明-鲁班营造正式、清式营造则例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工段营造录

是官式建筑走向程式化的时代。

官式建筑斗拱的用在明中叶大为缩小,攒当增加,一间往往使用多于五攒补间。

相应斗拱的结构出挑承重功能变得可有可无,沦为纯装饰产物。

屋面亦由宋式的先折后举改成先定举高再定每架高度,令屋面比前朝更加陡峭,补偿斗拱萎缩所缩减的高度。

另外大量使用推山延长正脊,令屋顶曲线与前代有所不同。

官式建筑多使用和玺彩画旋子彩画,以龙及几何图形作母题,亦更趋向程式化。

明中叶以后官式建筑趋向定型,大木结构发展缓慢。

现代

主条目:中国现代建筑

参考文献

  1. ^ 傅熹年,《中国古代建筑史. 第2卷, 两晋, 南北朝, 隋唐, 五代建筑》,279页
  2. ^ 张梁皋,《双开间建筑・东向座礼仪与符号化》
  3. ^ 傅熹年,《中国古代建筑史. 第2卷, 两晋, 南北朝, 隋唐, 五代建筑》,398页
  4. ^ 箫默,《敦煌建筑研究》,226-229页
  5. ^ 箫默,《敦煌建筑研究》,230-232页
  6. ^ 箫默,《敦煌建筑研究》,245页
  • 箫默,《敦煌建筑研究》
  • 傅熹年,《中国古代建筑史. 第2卷, 两晋, 南北朝, 隋唐, 五代建筑》
  • 傅熹年,《傅熹年建筑史论文集》
  • 张十庆,《中日古代建筑大木技术的源流与变迁》
  • 张十庆,《五山十刹图与南宋江南禅寺》
  • 张十庆,《中国江南禅宗寺院建筑》
  • 杨鸿勋,《建筑考古论文集》
  • 张梁皋,《双开间建筑・东向座礼仪与符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