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heat illness)[1][2],直译名称热致疾病[3],是因在高温中曝露过久,导致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紊乱而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在广义定义上,中暑包含了中暑先兆、轻症中暑、重症中暑;重症中暑又可再细分为热射病(包括日射病)、热痉挛热衰竭三型,或出现混合型。

中暑
类型体温过热疾病
分类和外部资源
医学专科急诊医学
ICD-10T67.3- T67.5
ICD-9-CM992.3-992.5
DiseasesDB5690
MedlinePlus[1]
eMedicineemerg/236
MeSHD006359
[编辑此条目的维基数据]

致病机制

中暑是由急性热应激(heat stress)引起的体温调节机能障碍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且属于一种热相关疾病(heat-related illness),与发热性疾病(febrile disease)不同;前者是体温调节中枢失调控或调节障碍所引起的被动体温升高,后者则是在致热原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主动调节性体温升高。

情况

中暑通常是受室外空气的高温多湿或阳光过久直接照射人体等造成体温不正常上升所引起的症状或疾病。通常引致中暑的情况很多,可能是环境温度高而导致中暑,亦可能是病患自身体温过高,或是长期暴晒的情况。中暑也有可能因天气而致流汗多,并出现脱水而令身体无法反应所致。中暑通常都会发生于夏天

症状

   热失神 热疲劳 热痉挛 热射病
意识 消失 正常 正常 高度障碍
体温 正常 ~39℃ 正常 40℃以上
皮肤 正常 正常 高温
流汗 (+) (+) (+) (-)

热失神

原因
在直射日光下长时间照射的情况下睡醒。由于流汗引致的脱水和末端血管的扩张,全身的血液循环降低而导致。
症状
意识在突然之间消失。体温比平常的高,明显地流汗,脉搏呈现徐脉(缓慢的脉搏)。
治疗方法
进行输液及冷却疗法。

热疲劳

原因
水分盐分的补给赶不上大量的流汗,形成了脱水症状的时候发生。
症状
有各样的症状,例如:直肠温上升至39℃、皮肤寒冷、明显地流汗等。
治疗方法
进行输液及冷却疗法。

热痉挛

原因
大量流汗后只补充水分,但盐分和矿物质不足时发生。
症状
突然的有痛性痉挛硬直的产生。体温比平常高,明显地流汗。
治疗方法
经口注入食盐水

热痉挛通常发生于人类运动后,因为只补充水分但没有补充电解质的时候,而因低血钠导致发生部位抽筋,称为热抽筋。热抽筋通常发于人类肩膀小腿。治疗方法是患者应移到阴凉的地方并替病患补充足够的水分和电解质。

热射病

热射病属于重度中暑,病患通常会昏迷等意识改变,且会有超过摄氏40℃的体温。热射病常常附带无汗症或流很多汗的状态。

热衰竭

热衰竭通常因高温环境热而产生,并会出现包括肌肉痛、喘气、全身无力、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疲劳等的症状。治疗方法是应移病患到阴凉的地方,并为患者补充足够水分电解质。症状有无力感、全身倦怠、头痛、恶心、晕眩、虚弱、多汗、体温正常或稍高,但不会高于40℃,温度调节中枢也还没有被破坏。[4]

热昏厥

热昏厥是人类因天气热而导致脱水,并于人类的姿势产生变化时,因为低血压而出现较为短暂的昏厥。患者通常会发生短暂的昏厥状况,但这个状况只会维持约半分钟以内,患者就会自然地清醒。出现热昏厥患者,治疗方法是让患者休息并立刻补充足够的水分。症状类似低血压,主要是因体液分布不均,使脑部血流量不足所引起。[5]

热水肿

症状通常为下肢水肿,主要是因夏日湿气过重影响皮肤散热,体内湿气过重所引起。[6]

预防方法

在活动上要避免在一日中最热的时间进行户外活动,并避免进行剧烈活动,若感到不适就要立刻休息。需要经常补充水分,使排尿颜色尽量清澈且味道清淡,也可以喝运动饮料补充电解质及热量。户外活动尽可能做好防晒,并穿著排汗效果较佳或颜色较为浅色的衣物。[7]

参见

参考资料

  1. ^ 陈寿权,李章平.中暑及其救治[J].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 2007, 4(5):3.
  2. ^ 廖为民.中暑中西医结合诊治[C]//江西省第十次中西医结合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江西中西结合学会;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2019.
  3. ^ 茅志成.中暑研究的某些进展[J].中国急救医学, 1991, 11(3):4.DOI:CNKI:SUN:ZJJY.0.1991-03-017.
  4. ^ 臺中慈濟醫院中醫部. [2018-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09). 
  5. ^ 暈眩.昏厥:有意識頭暈或無意識昏厥?猝死的預防與治療-小林洋一著 晨星出版社. [2018-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0). 
  6. ^ 苹果日报-湿夏高温多雨 水肿患者突增2成
  7. ^ 康健雜誌189期. [2018-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0).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