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佛教
人间佛教是现代汉传佛教的主流思想之一。“人间佛教”作为专有名词出现,是在太虚大师《怎样来建设人间佛教》一文中,作为现代特有的佛教理论思想体系则形成于20世纪。这一理论思想体系是现代汉传佛教思想家依据佛法基本原理,对转型社会与现代生活提出的众多问题的长期创造性思考的积累。其中,太虚大师是“人间佛教”思想的创立者,印顺法师、赵朴初、星云法师、净慧法师、圣严法师等人为延续此思想推广的代表[1]。
太虚法师的“人生佛教”
太虚法师于1925年(民国14年)提出,他认为当时的佛教重鬼与死、不重人与生,所以提出这一主张。[2]
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思想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人生改善,二是后世增胜,三是生死解脱,四是法界圆明。[3]
- 人生改善:一般佛经皆说到此义,即人民五戒之行,轮王十善之化。改善人间,即是目的;人生改善成功,即是效果。
- 后世增胜:依业果流转而修行者,每希望后世增胜,即希望将来比现在之人作得好。
- 生死解脱:此因看到后世增胜仍不免于三界轮回,若不修到生死澈底之解脱,终必流转;依于此种目的所获得之效果,即为罗汉。
- 法界圆明:此为大乘特有者,二乘圣者虽了生死,然有所知障,不知一切法实相;纵略知法空,亦不究竟,故于一切法不能圆满通达而仍有障碍。
印顺法师的“人间佛教”
印顺法师在读到《增一阿含经》:“诸佛皆出人间,终不在天上成佛也”,顿时领悟到:佛不是天神、天使,是在人间修行成佛的;也只有生在人间,才能受持佛法,体悟真理,而得正觉的自在解脱。“佛出人间”,佛的教化,是现实人间自觉觉他的大道,所以佛法是“人间佛教”,而不应该趋于鬼化、神!并认为人间佛教具有“契理与契机”的性质,这也是佛法最重要的特征。就“契理”而言,印顺法师首先指出人间佛教是佛陀本有的精义,并不是自己的发明:“从人而学习菩萨行,由菩萨行修学圆满而成佛——人间佛教,为古代佛教所本有的,现在不过将他的重要理论,综合地抽绎出来。所以不是创新,而是将固有的‘刮垢磨光’。因此,他认为,以凡夫身来学菩萨行,向于佛道的,用不著标榜神奇,从平实稳健处著手做起。[4]
印顺法师之所以对“人本的大乘法”充满信心,主要在于他认为人间佛教具有三个基本的理论基础。
- “法与律的合一”。
- “缘起与空的统一”。印顺法师认为:“缘起与性空的统一,他的出发点是缘起,是缘起的众生,尤其是人本的立场。因为,如泛说一切缘起,每落于宇宙论的,容易离开众生为本的佛法,如泛说一切众生,即不能把握‘佛出人间’,‘即人成佛’的精义。”
- “自利与利他的合一”。大乘佛教一直主张,菩萨的自利,主要是从利他中得来,一切与利他行相应。所以,凡是不为自己著想,存著利他的悲心而作有利众生的事,就是实践菩萨行,趣向佛果了。
就“契机”来说,印顺法师结合现代中国人的特点,站在时代的高度,总结出如下三点:
- “青年时代”。他认为当前的这个时代,“少壮的青年,渐演变为社会的领导中心” 。因此,当前弘扬人间佛教,摄化的当机应以青年为主。只有青年发心修学,才是发扬真正大乘的因素。
- “处世时代”。与中国传统佛教的“出家”即“出世”形象不同,印顺法师认为“处世”是现代社会的一大倾向,这与大乘菩萨“以出世精神,作入世事业”的特征是合拍的。现在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佛教本来是在人间的,只要有人住的地方,就应该到处去作种种利人的事业,传播大乘法音。
- “集体时代”。佛教本来是重视团体生活的,现代社会也倾向于此。照佛“律”的指示,要生活在团体中,才能真实的自利利他。“这样的集团生活,做到‘知过必改’,人人向上,和乐共处,养成光风霁月的胸襟,清净庄严的品格。净化自己,健全佛教,发扬正法,一切都从此中实现出来。”
星云法师的“人间佛教”
星云法师在《人间佛教的基本思想》一文中提出,人间佛教具有六个特性:[5]
- 人间性:佛陀不是来无影、去无踪的神仙,也不是玄想出来的上帝。佛陀的一切都具有人间的性格,他和我们一样,有父母、有家庭、有生活,在人间的生活中,表现他慈悲、戒行、般若等超越人间的智慧,所以他是人间性的佛陀。
- 生活性:佛陀所发展的佛教,非常重视生活,对我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乃至行住坐卧,处处都有教导。甚至对于家庭、眷属的关系,参与社会、国家的活动等,都有明确的指示。
- 利他性:佛陀降生这个世界,完全是为了“示教利喜”,为了教化众生,为了给予众生利益,以利他为本怀。
- 喜乐性:佛教是个给人欢喜的宗教,佛陀的慈悲教义,就是为了解决众生的痛苦,给予众生快乐。
- 时代性:佛陀因一大事因缘,降诞于世,特别与我们这个世间结缘。虽然佛陀出生在二千五百年前,并且已经证入涅槃,但是佛陀对于我们世世代代的众生,都给予得度的因缘。所以到今天,我们还是以佛陀的思想、教法,作为我们的模范。
- 普济性:佛教虽然讲过去、现在、未来,但重在现世的普济;空间上,虽然有此世界、他世界、无量诸世界,也重视此世界的普济;讲到众生,虽然有十法界众生,更重在人类的普济。
人间佛教的基本思想包括六点,分别是:
- 五乘共法是人间的佛教
- 五戒十善是人间的佛教
- 四无量心是人间的佛教
- 六度四摄是人间的佛教
- 因缘果报是人间的佛教
- 禅净中道是人间的佛教
圣严法师的“人间净土”思想
圣严法师自述思想来源即是太虚大师以来诸位大师倡导奉行的人间佛教运动的延伸,而与前辈大师又有些许不同。圣严法师于1989创设法鼓山,即以“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作为法鼓山志业的核心理念。以人品为著眼,当是源自于太虚大师“人成即佛成”,人间净土则是人间佛教一贯的佛土观。[6]人间佛教的思想理念可以归纳为:[7]
- 净土在人间。法鼓山所提倡的人间净土,不是空中楼阁似的幻景和梦想,那是能够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现实生活中体验得到的事实。建设人间净土的理念,不是要把信仰中的十方佛国净土,搬到地球上来;也不是要把《阿弥陀经》、《药师经》、《阿佛国经》、《弥勒下生经》等所说的净土景象,展现在今天的地球世界,而是用佛法的观念,来净化人心,用佛教徒的生活芳范净化社会,通过思想的净化、生活的净化、心灵的净化,以聚沙成塔、滴水穿石的逐步努力,来完成社会环境的净化和自然环境的净化。
- 人间净土是佛陀本怀。我们从佛教的原始圣典中,例如四种《阿含经》及诸部律藏,所见的释迦牟尼佛,是非常人性化的圣人,佛的言教身教,都是为了净化人心及净化社会的目的,教导人们如何生活得清净、精进、简朴、平安。
- 心净则国土净。在《维摩经》的〈佛国品〉说:“依佛智慧,则能见此佛土清净。”“不依佛慧,故见此土为不净耳。”又说:“若人心净,便见此土功德庄严。”此处所说的“佛慧”,性质与《阿含经》所示的慧增上的性质相同,在大小乘的诸圣典中,以戒定慧的三无漏学为基础,八正道、六度、三解脱门等,都以开发佛的智慧为学佛的目标。不论哪一宗哪一派,终极点无一不是以开佛智慧为圆满。
- 建设人间净土的方法。一旦用佛的智慧看世界,便见无处不是净土,凡夫虽然尚未开出佛慧,若能运用学习开启佛慧的观念及其方法,便可尽量地不有恶心,不作恶事,不造恶业,虽不能完全清净,总比不想接受佛法,不愿修学佛法的人,更容易避免从自己内心产生邪念及恶行。大乘佛法的《维摩经》主张“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华严经》主张“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阴”,都是强调,由于人类的心,不净与心净,便能造成人生观及宇宙观的改变,便能决定其所处世界的或浊或净。因此,要想净化世界,首先要著重人心的净化;要拯救人类世界,必先要抢救人类的心志。
参考文献
- ^ 略论“人间佛教”. 禅刊主页. [2023-0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01).
- ^ 人間佛教. 台湾大百科全书. [2022-0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18).
- ^ 略论“人间佛教”. 中国佛教协会. [2023-0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01).
- ^ 劉成有:印順法師人間佛教思想的時代精神略論. 新法家. [2023-0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1).
- ^ 人間佛教的基本思想. 星云大师全集. [2023-0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01).
- ^ 圣严教育基金会学术研究部. 聖嚴法師人間淨土思想立場的抉擇. 法鼓文化. [2023-0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1).
- ^ 圣严法师. 人間淨土. 法鼓山圣严法师数位典藏. [2023-0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