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氏猪笼草


佛氏猪笼草[1]学名Nepenthes vogelii)是婆罗洲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生长于海拔1000米至1500米的地区。其下位笼的腹面无笼翼上位笼一般为漏斗形。其与暗色猪笼草N. fusca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近缘关系。佛氏猪笼草的种加词来源于莱顿植物园温室经理的植物学家阿特·沃格尔(Art Vogel)

佛氏猪笼草
佛氏猪笼草的上位笼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植物界 Plantae
演化支 维管植物 Tracheophyta
演化支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演化支 真双子叶植物 Eudicots
目: 石竹目 Caryophyllales
科: 猪笼草科 Nepenthaceae
属: 猪笼草属 Nepenthes
种:
佛氏猪笼草 N. vogelii
二名法
Nepenthes vogelii
Schuit. & de Vogel (2002)

植物学史

佛氏猪笼草的下位笼(左)及上位笼

1961年,森林植物学家J·A·R·安德森(J. A. R. Anderson)姆鲁山国家公园阿比山上首次采集到了佛氏猪笼草。该标本被标记为暗色猪笼草,并存放于沙捞越林业部(Sarawak Forestry Department)植物标本馆中。[2]1969年,植物学家仓田重夫研究了这个标本,并注意到其形态特征并不处于暗色猪笼草已知的变化范围中。[2]

2002年,安德烈·舒特曼(Andre Schuiteman)爱德华·费迪南德·德·沃格尔(Eduard Ferdinand de Vogel)正式描述了佛氏猪笼草。该描述基于编号为“A.Vogel, A.Schuiteman & T.Roelfsema 981037 (SAR)”的单一栽培植株标本作出[3],并刊登于《布卢姆[4]。该标本植株来源于1997年于沙捞越可拉必高原采集的幼株。之后由身为莱顿植物园温室经理的植物学家阿特·沃格尔培养长大。佛氏猪笼草也就是得名于他。[4]

在其正式描述发表之前,佛氏猪笼草已进入李乾的“Malesiana Tropicals”苗圃中栽培,其被称为“Nepenthes spec. 4”。[5]

可能由于该物种附生的生活习性,在野外若没有望远镜是很难发现的,所以其在植物标本馆中的标本较少。[2]

形态特征

左:产自可拉必高原的佛氏猪笼草上位笼。
右:佛氏猪笼草的捕虫笼比暗色猪笼草的体型更小,颜色更鲜艳。

佛氏猪笼草的下位笼通体为圆柱形,笼口水平。[6]其腹面无笼翼笼盖为宽三角形,无附属物。[4]下位笼为黄色,并具有深色的斑点。唇具条纹。[2]

佛氏猪笼草的上位笼一般为漏斗形,其形状可能为窄漏斗形至上部为明显的球形。球状的部分对应的内表面为蜡质区。[2]

生态关系

尽管仅在婆罗洲几个零星的地区记录到佛氏猪笼草,但其分布可能比想象的更为广泛。[7]最初只认为其是沙捞越北部特有的物种[1][6],但之后在沙巴南部和西加里曼丹也有发现[2]。佛氏猪笼草生长于海拔1000米[6]至1500米[2]的地区。

佛氏猪笼草通附生于山麓或低地山林中。模式标本植株生长于荒原森林潮湿地面的苔藓上。其与窄叶猪笼草N. stenophylla[注 1]维奇猪笼草N. veitchii同域分布。[2]尽管如此,还未发现关于佛氏猪笼草的自然杂交种[2][10]

姆鲁山上,佛氏猪笼草分布于海拔1200米至1500米处,但并没有与类似附生的暗色猪笼草胡瑞尔猪笼草N. hurrelliana同域分布,它们分别生长于海拔1200米以下和1500米以上的地区。[2]

相关物种

佛氏猪笼草被归入“大猪笼草系”中,其中还包括博世猪笼草N. boschiana陈氏猪笼草N. chaniana附生猪笼草N. epiphytica艾玛猪笼草N. eymae法萨猪笼草暗色猪笼草克洛斯猪笼草N. klossii大猪笼草N. maxima宽唇猪笼草N. platychila窄叶猪笼草[11]

佛氏猪笼草被认为与暗色猪笼草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近缘关系。[1]它们的区别在于佛氏猪笼草的捕虫笼较小,且笼盖下表面无附属物。[4]此外,佛氏猪笼草的笼盖为宽三角形,而暗色猪笼草的为窄三角形。[2][6]此外,佛氏猪笼草捕虫笼的颜色为浅色深斑。[6]这些形态特征也可以将其与豹斑猪笼草N. burbidgeae和窄叶猪笼草区分开来。[注1][2]

佛氏猪笼草也与宽唇猪笼草近缘。[2]但宽唇猪笼草的下位笼具有笼翼和相对宽达的[2][12]

注释

  1. ^ 部分学者认为假猪笼草Nepenthes fallax窄叶猪笼草的一个同物异名[8][9]而其他的学者认为它们是两个独立的物种,一般所称为窄叶猪笼草的植株,实际上为所谓的假猪笼草。[3]马修·杰布马丁·奇克1997年的专著,[8]查尔斯·克拉克1997年的专著中,[9]他们都支持第一个观点。

参考文献

  1. ^ 1.0 1.1 1.2 夏洛特. 食蟲植物觀賞&栽培圖鑑. 台北: 商周出版. 2007: 71–72. ISBN 978-986-124-850-9.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Phillipps, A., A. Lamb & C.C. Lee 2008. Pitcher Plants of Borneo. Second Edition Natural History Publications (Borneo), Kota Kinabalu.
  3. ^ 3.0 3.1 Schlauer, J. 2006. Nepenthe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arnivorous Plant Database.
  4. ^ 4.0 4.1 4.2 4.3 Schuiteman, A. & E.F. de Vogel 2002. Nepenthes vogelii (Nepenthaceae): a new species from Sarawak. Blumea 47(3): 537–540.
  5. ^ Fleischmann, A. 2003. Drosera peruensis spec. nov. from Peru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arnivorous Plant Mailing List, January 12, 2003.
  6. ^ 6.0 6.1 6.2 6.3 6.4 Clarke, C.M. & Lee, C.C. 2004. Pitcher Plants of Sarawak. Natural History Publications (Borneo), Kota Kinabalu.
  7. ^ Lee, C.C. 2004. New records and a new species of Nepenthes (Nepenthaceae) from Sarawak. Sandakania 15: 93–101. Abstrac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8. ^ 8.0 8.1 Jebb, M.H.P. & M.R. Cheek 1997. A skeletal revision of Nepenthes (Nepenthaceae). Blumea 42(1): 1–106.
  9. ^ 9.0 9.1 Clarke, C.M. 1997. Nepenthes of Borneo. Natural History Publications (Borneo), Kota Kinabalu.
  10. ^ McPherson, S.R. 2009. Pitcher Plants of the Old World. 2 volumes. Redfern Natural History Productions, Poole.
  11. ^ Robinson, A.S., J. Nerz & A. Wistuba 2011. Nepenthes epiphytica, a new pitcher plant from East Kalimantan. In: McPherson, S.R. New Nepenthes: Volume One. Redfern Natural History Productions, Poole. pp. 36–51.
  12. ^ Lee, C.C. 2002. Nepenthes platychila (Nepenthaceae), a new species of pitcher plant from Sarawak, Borneo. The Gardens' Bulletin Singapore 54: 257-261.

扩展阅读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佛氏猪笼草   维基物种上的相关信息:佛氏猪笼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