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白军
此条目翻译品质不佳。 |
白军(俄语:Белое движение,罗马化:Beloye dvizheniye,直译为白色运动或白色力量)是指1918年至1920年期间在俄国内战中对抗苏联红军[3]的政治运动及其军队,主要由支持沙皇的保皇党和自由主义者等反布尔什维克势力组成[4][5]。俄国内战期间,白军是一个大帐篷政治运动,代表著俄罗斯的一系列政治见解。流亡者经常分为自由派和较保守派。有些人希望恢复罗曼诺夫王朝,例如居住在意大利的俄罗斯亲王尼古拉·罗曼诺维奇(1924-2014)和居住在美国的安德鲁·安德烈耶维奇王子(1923-2021)。一些流亡者希望在俄罗斯组建真正的宪政民主共和国。
白军 Бѣлое движенiе Белое движение | |
---|---|
领导人 | 亚历山大·瓦西里耶维奇·高尔察克(1918年11月–1920年1月) 尼古拉·尤登尼奇 拉夫尔·科尔尼洛夫 安东·伊万诺维奇·邓尼金(1920年) 彼得·弗兰格尔(1920年) 格里戈里·米哈伊洛维奇·谢苗诺夫(1920年–1921年) 米哈伊尔·季捷里赫斯(1922年) 阿纳托利·佩佩利亚耶夫(1923年) |
活跃期 | 1917年–1923年(残部在海外活动至1990年代) |
意识形态 | 多数:
派别: |
政治立场 | 左翼至极右翼 |
人数 | 240万人 |
盟友 | 协约国干涉军 |
对手 | 苏维埃俄国 其他共产主义势力: 后继者: 苏联 |
战役、战争 | 俄国内战 苏联入侵新疆[1] 1937年新疆战争[2] |
结构与思想
意识形态
白军是苏联红军的对手。白军的目标在十月革命前是保持沙俄的秩序与法律。
白军以俄罗斯传统党派为基础,而在沙俄时代沙皇常冠以“白色沙皇”之称。白色成为皇室的代表颜色。
英国国会有影响力的领导人温斯顿·丘吉尔亲自警告安东·邓尼金将军(其原先是帝国军将领,后来成为白军的主要领导人,他的部队对犹太人进行了大屠杀和迫害):
如果继续收到犹太人被迫害的消息,在议会中争取对俄罗斯民族事业的支持将更加困难。
许多白军领导人在接受专制统治的同时仍对“政治”(演讲,选举和政党活动)表示怀疑。除了反布尔什维克和反对共产主义之外,白军没有固定的意识形态。
该运动没有制定外交的计划。白军在世界大战结束之际对德意志帝国在俄罗斯西部,波罗的海国家,波兰和乌克兰在东线的长期占领方面采取了不同的政策。
诸如安东·邓尼金之类的白军领导人主张俄罗斯人建立自己的政府,声称军方无法替俄罗斯人决定。其他大多数白军领导人承认,海军上将亚历山大·科尔恰克在鄂木斯克成功建立了临时的战时政府,但由于失去了军队而垮台。
某些与白军运动结盟的军阀,例如格里戈里·米哈伊洛维奇·谢苗诺夫和罗曼·冯·恩琴,除了他们自己的权力以外,不承认任何权威。白军的成员可能是君主主义者,共和主义者,右派或立宪民主党。白军领导人中,拉夫尔·科尔尼洛夫和邓尼金都不是君主主义者,而彼得·弗兰格尔则是愿意为俄罗斯共和政府服务的君主主义者。此外,其他政党也支持反对布尔什维克的白军,其中包括社会革命党,以及其他反对列宁的人。根据时间和地点,某些白军的支持者可能会效忠于红军。
与布尔什维克不同,白军没有共同的意识形态或政治目标。在很大程度上,他们的行动彼此完全独立,几乎没有协调或凝聚力。白军的组成和指挥结构也各不相同,一些是一战后的退伍军人,一些是的新的志愿军。
组织
白军的主要将领有高尔察克等。白军的其他一些军队有1918年5月底5万余名奥匈战俘编制成的捷克斯洛伐克兵团等。
白军
俄罗斯南部的志愿军是白军中最杰出和最大的一支。志愿军于1918年1月以一支组织精巧的小型军队起家,随后迅速壮大。库班哥萨克人加入了白军。1918年2月下旬,由于红军的推进,在阿列克谢·卡列金的指挥下,有4000名士兵被迫从顿河畔罗斯托夫撤退。
管理
白军的领导人和第一批成员主要来自军官阶层。许多人来自贵族之外。例如米哈伊尔·阿列克谢耶夫和邓尼金(有农奴家庭的祖先),拉夫尔·科尔尼洛夫(哥萨克人)。
白军将领从未掌握过行政管理。他们经常利用“革命前工作人员”或“具有君主主义倾向的军官”来管理白军控制地区。
白军通常是无序的。白军控制地区有多种货币,汇率不稳定。主要货币,即志愿军的卢布,没有黄金储备。
战争
1918年11月至1919年2月,英法军队13万人在俄罗斯南部的新罗西斯克、敖德萨和塞瓦斯托波尔著陆。后期的英、美、日等国的援军则在摩尔曼斯克、阿尔汉格尔斯克和海参崴等地登陆,加强对白军的协同防御。
南线
南方的白军组织始于1917年11月15日(旧历),由米哈伊尔·阿列克谢耶夫领导。
南线的特点是大规模行动,对布尔什维克政府构成了最危险的威胁。 邓尼金在1919年对莫斯科的进攻失败后,俄罗斯南部武装部队撤退。1920年3月26日至27日,志愿军的余部从新罗西斯克撤离到克里米亚,在那里与彼得·弗兰格尔军合并。
东部(西伯利亚)前线
北线和西北线
内战后
反布尔什维克俄国人流亡国外,聚集在贝尔格莱德、柏林、巴黎、哈尔滨、伊斯坦布尔和上海。他们建立了持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的军事和文化网络,例如哈尔滨和上海的俄罗斯社区。此后,白俄的反共活动家在美国建立了自己的基地,许多难民移民到该基地。
1920年代和1930年代,白俄运动在俄罗斯境外建立了组织,其目的是通过游击战废除苏维埃政权,例如俄罗斯全军联盟和俄罗斯全国联盟,是由一群年轻的白俄于1930年在南斯拉夫的贝尔格莱德成立的反共组织。
一些人在1920年代支持阿尔巴尼亚的佐格一世,一些人在西班牙内战期间独立服务。在1937年新疆伊斯兰事件期间,白俄还与苏联红军并肩作战。
代表人物
相关电影
- 《无畏上将高尔察克》
参考文献
- ^ Sven Anders Hedin, Folke Bergman (1944). History of the expedition in Asia, 1927–1935, Part 3. Stockholm: Göteborg, Elanders boktryckeri aktiebolag. pp. 113–115. Retrieved 2010-11-28..
- ^ Great Britain. Foreign Office (1997). British documents on foreign affairs—reports and papers from the Foreign Office confidential print: From 1940 through 1945. Asia, Part 3. University Publications of America. p. 401. ISBN 1-55655-674-8. Retrieved 2010-10-28.
- ^ Viktor G. Bortnevski, “White Administration and White Terror (The Denikin Period),” Russian Review, Vol. 52, No. 3 (Jul., 1993), pp. 354–366.
- ^ Kenez, Peter. The Ideology of the White Movement. Soviet Studies. 1980, (32): 58–83.
- ^ Christopher Lazarski, "White Propaganda Efforts in the South during the Russian Civil War, 1918–19 (The Alekseev-Denikin Period)," The Slavonic and East European Review, Vol. 70, No. 4 (Oct., 1992), pp. 688–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