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史

特定领域历史

农业史记录了人类驯化植物和动物、发展以及传播技术用来提高生产力的历史。农业起源于地球不同的地方,农业的起源中心包括旧大陆新大陆的至少11个独立的区域。[1]

早在公元前2万年,人类就已经有采集和进食野生的谷物[2]大约在公元前9500年,黎凡特开始耕种8种新石器时代奠基农作物英语Neolithic founder crops——二粒小麦一粒小麦大麦豌豆小扁豆苦野豌豆英语bitter vetch鹰嘴豆亚麻。公元前1.15万年到公元前6200年之间,中国开始耕种绿豆大豆红豆。大约在公元前1.1万年,美索不达米亚开始驯养猪属,公元前1.1万年到公元前9000年之间开始驯养绵羊。大约公元前8500年,在现今的土耳其和巴基斯坦地区,原牛被驯化成家牛。大约公元前7000年,新几内亚开始栽培甘蔗根菜英语List of root vegetables。公元前5000年,非洲的萨赫勒地区开始栽培高粱。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前5000年之间,南美的安地斯山脉开始栽培马铃薯菜豆古柯,驯养大羊驼羊驼豚鼠。同一时期巴布亚新几内亚开始种植并杂交香蕉。公元前4000年,中部美洲英语Agriculture in Mesoamerica把野生的玉蜀黍属驯化成 玉米。公元前3600年,秘鲁栽培棉花。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人类开始驯养骆驼

公元前3300年,随着青铜时代的到来,见证了农业的多样性。这个时期出现了多种文明诸如美索不达米亚苏美尔古埃及印度河流域文明中国古希腊。到了铁器时代以及古典时代古罗马的扩张,罗马共和国以及之后建立的罗马帝国,把古代地中海西欧都贯穿起来,在原有的农业体系之上建设了一套庄园体系。到了中世纪,在伊斯兰英语Arab Agricultural Revolution和欧洲,农业有了技术改良,农作物被传播移植。这其中包括经由安达卢斯传播到欧洲的糖、大米、棉花、果树(如)。1492年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的航行英语voyages of Christopher Columbus之后,哥伦布大交换把新世界的农作物如玉米、马铃薯、番薯木薯带到了欧洲,把旧世界的农作物如小麦、大麦、大米、芜菁还有马牛羊等牲畜带到了美洲。

新石器革命之后,灌溉轮作肥料被使用,并从英国农业革命开始的过去200年内大幅发展。从1900年开始,发达国家以及少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人力被机械化所替代,并出现了人工肥料、农药以及人工选择哈柏法的发明使得人工硝酸铵肥料被大规模运用,从而大幅提高了作物产量英语crop yields。现代农业引发了社会、政治、环境问题,包括水污染生物燃料转基因生物关税农业补贴。作为回应,20世纪发展起来的有机农业被用来取代合成农药。

起源

起源假设

学者们已经提出了许多假说来解释农业的历史渊源。对狩猎采集社会过渡到农业社会的研究表明,存在一个逐渐集约化利用资源的时期。 [3][4]对从狩猎采集社会向农业社会转变的研究表明,在先期存在著集约化和定居主义日益增加的时期。例如黎凡特的纳图夫文化和中国的早期中国新石器时代。目前的模型表明,先前收获的野生林分已开始种植,但并未立即驯化。

局部气候变迁是黎凡特农业起源的首选解释。[1]当最后一个冰河时期(约公元前 11,000 年)之后发生重大气候变化时,地球大部分地区都经历了漫长的旱季。[5]这些条件有利于一年生植物在漫长的旱季中死去,留下休眠的 种子或块茎。大量易于储存的野生谷物和豆类使某些地区的狩猎采集者在此时形成了第一个定居的村庄。[1] 在整个欧亚大陆西部,直到大约 4,000 年,农业社会才完全取代了狩猎采集社会。这些技术先进的社会在森林较少的地区扩张得更快,将狩猎采集者推向更茂密的林地。只有青铜时代中晚期和铁器时代的社会才能完全取代狩猎采集者在森林最茂密地区的最后据点。与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的社会不同,新石器时代的社会无法在茂密的森林中立足,而铜器时代的社会也只取得了有限的成功。[6]

叙论

农业史可以做狭义和广义的概念,农业(Agriculture)一词源自拉丁文(Agri)指的是土地(culture)是耕种栽培的意旨系指耕种土地栽培作物的内涵,在食货志(汉书)中辟土植谷曰农,是耕种土地、树艺五谷的表意,依行政院农业委员会其农业发展条例第三条之规定“农业指利用自然资源及农用资材及科技,从事农作、森林、水产、畜牧等产制销及休闲之事业。”农业史包含生物自然,经济文化,社会形态,人类生存等也就是在诞生或习得农业后所产生的一切改变影响和在过程中的发明,在现代农业发展中以三大主要理论影响农业发展方向是分别是(超级农业说)强化科学技术对抗病虫害使用生物工厂让农业能在隔绝土地下运作以基改农业为代表、(反省农业说)用生物防治和生态支持系统对环境用温和的方式以有机农业和自然农业为代表、(象征农业说)指引导消费者想像和当地文化叙生物资源和实物过程的各种符号以休闲农业为代表。兹农业发明是所有事务的基础,而工业发展塑造今天的世界,而这两者之间的桥梁是地理大发现所产生的全球贸易,自然资源和矿产是全球贸易的推力,蔗糖、烟草和香料各种金属开始流动,阿拉伯水手摸索出地中海和印度的航路,穿越撤哈拉沙漠的商队,维京人利用河流进行贸易这诞生了俄罗斯,西欧水手用帆船开辟了洲际航路全球贸易开始形成。黄金和白银的流入对各国发生变化,从事远途贸易的商人导致金融体系的出现,探索者散布著宗教和文明,农民开垦著荒野,城市中出现来自世界各地的物品,而英格兰和日本出现两位主张禁烟的统治者。

文明

苏美尔

 
刻在苏美尔印章上的训化动物,西元前2500年

苏美尔农民种植谷物大麦和小麦,大约从西元前8000年开始生活在村庄中。由于该地区降雨量少,农业依赖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从河流引出的灌溉渠使谷物的生长足以支持城市。最早的犁出现在西元前3000年左右的(Uruk)象形文字中;在西元前2300年左右的海豹上出现了将犁播入犁过的犁沟地梨种子。蔬菜作物包括鹰嘴豆,扁豆,豌豆,豆类,洋葱,大蒜,生菜,韭菜和芥末。他们种了水果,包括枣,葡萄,苹果,瓜和无花果。除了耕种外,苏美尔人还捕获了鱼类,并猎杀了家禽和瞪羚。绵羊,山羊,牛和家禽的肉主要由精英食用。鱼通过干燥,腌制和抽烟保存。[7][8]

埃及

 
农业,展示了古埃及的脱壳英语threshing、粮仓、用镰刀收割、挖掘、砍树、耕作。Nakht英语Nakht墓,西元前15世纪

古埃及的文明归功于尼罗河及其可靠的季节性洪水。河流的可预见性和肥沃的土壤使埃及人得以在巨大的农业财富的基础上建立帝国。埃及人是最早进行大规模农业耕作的人民之一,从西元前10,000年至西元前4000年之间的旧石器时代开始,即从旧石器时代末期到新石器时代[9]。这随著盆灌的发展而成为可能[10]他们的主食作物是谷物,例如小麦和大麦,以及工业作物,例如亚麻和纸莎草。 [9]

印度次大陆

西元前9000年已在印度次大陆驯化[11]。大麦和小麦的种植,以及牲畜(主要是绵羊和山羊)的驯化,随后在Mehrgarh养殖,直至西元前8000-6000年[12][13],这个时期也看到了大象的第一次驯化[11]。田园养殖在印度包括的脱粒,以行种植作物两种或六种储存于谷物的粮仓[13][14]。棉花是在西元前5至4世纪种植的[15]。到西元前五千年,农业社区在克什米尔变得很普及[13]。西元前4500年左右,印度河谷文明开发了灌溉技术[16]。由于这项创新,印度文明的规模和繁荣得到了发展,从而导致了更详尽地计划使用排水和下水道定居[16]。在印度河流域文明中,动物犁的考古依据可追溯到西元前2500年[17]

中国、东亚

 
云南元阳县梯田

记录于战国、秦朝和汉朝早期的图片里中国的农业在西元前5世纪到西元2世纪包括了一个全国性的粮仓储存体系和广泛的养蚕。早期重要的农业书籍是西元535年贾思勰书写的齐民要术。[18] 贾思勰的写作风格相对于当时典型的文风而言,是通俗而直接的。齐民要术的篇幅及内容丰富,有十万多个汉字,并引用了以前许多其他的书籍,但这些书籍已然不再。[19] 齐民要术的内容包括土地利用、播种、耕种、果园管理、林业和畜牧业。这本六世纪的著作还包括与周边相关的内容,涵盖了农作物的交易和烹饪方法。[20] 可以发现齐民要术的写作方式和风格对后来的农学著作,如西元1313年元朝王祯所写的(王祯农书)都有影响。[19]

 
宋朝(公元960–1127)的水磨,用来给谷物脱壳英语husk,包括一架水车

对于农产品来说,水碓的使用是在西元前1世纪。[21] 尽管它有其他用途,但主要功能是捣碎,去皮和抛光谷物,不需手动来完成。也在西元1世纪开始使用翻车(用脚踩动拐木,使大轮轴转动,带动槽内板叶刮水向上,倾灌于地势较高的田地中。形状像人的脊椎骨),由水车或牛来驱动翻车,使用水车或者牛作为动力。[22]尽管翻车在公共建设中被发现可以为城市和管道系统供水,但它在大部分时候是填充用于升降水从低到高海拔灌溉运河及水道用于农田之中。到了汉代后期西元2世纪,重犁已经发展为铁犁用于耕地。犁是外来或本土中、外学者的界定因其看法观念之不同而有别。

亚洲中国的水稻驯化推测在8,200-13,500年,是单一野生稻的起源(Oryza rufipogon),在中国珠江地区。水稻的种植后来传播到南亚和东南亚[23]

古希腊城邦

 
印在古希腊金币上的大麦的穗,是古希腊梅塔蓬图姆英语Metapontum意大利南部古代殖民地)富裕的象征,前530年代前510年代

古代地中海地区的主要作物是小麦,(Emmer)和大麦,而常见的蔬菜包括豌豆,豆类,蚕豆和橄榄,乳制品主要来自绵羊和山羊,以及肉类,大多数情况下很少食用,通常由猪肉,牛肉和羊肉组成[24]。古代希腊的农业受到大陆地形的阻碍,该大陆仅允许大约10%的土地被正确耕种,因此有必要专门出口石油和葡萄酒,并从色雷斯(Thrace)进口谷物(以现在为中心)保加利亚)和希腊殖民地的俄罗斯南部[25]。在希腊化时期,托勒密帝国控制著埃及,塞浦路斯,腓尼基和西里纳卡这两个主要谷物产区,希腊大陆人赖以维持生计。而托勒密谷物市场在罗马共和国的崛起中也有所帮助 [25]。在塞琉古帝国,美索不达米亚是生产小麦的重要地区,而游牧业在其他地区也被实行。[25]

罗马帝国

古典时期希腊罗马世界中,古罗马农业建立在最初由苏美人开创的技术基础上,并透过后来的文化传播给他们,特别强调种植用于贸易和出口的农作物。罗马人为庄园经济制度奠定了基础,其中包括中世纪盛行的农奴制。罗马的农场规模可分为三类。小型农场有 18 至 88 个 iugera(1 iugera 约等于 0.65 英亩)。中型农场有 80 到 500 个 iugera(单数iugera)。大型庄园(称为latifundia)超过 500 个 iugera。古罗马人有四种农场管理制度:由所有者及其家人直接工作;奴隶在奴隶管理者的监督下工作;佃农、业主和佃户瓜分农场的产品;以及农场出租给租户的情况。[26]

中美洲

在中美洲,野生的(teosinte)通过人类的选育而转变为6000多年前的现代玉米的祖先。它逐渐扩散到北美,是欧洲探险时美洲原住民的主要农作物[27]。其他中美洲作物包括数百种本地驯化的南瓜和豆类,该地区驯化的可可豆也是主要农作物[28]火鸡可能在墨西哥或美国西南部被驯化[29]。 土耳其火鸡,可能是驯化在墨西哥或美国西南部。在中美洲,阿兹特克人是活跃的农民,具有以农业为中心的经济。特斯科科湖周围的土地肥沃,但面积不足以提供其不断扩张的帝国人口所需的粮食。阿兹特克人开发了灌溉系统,形成了梯田的山坡,为土壤施肥,并开发了瓷器或人工岛,也被称为“浮动花园”。西元前400年至西元900年之间的玛雅人使用了广泛的运河和高架的灌溉系统在犹加敦半岛上耕种。[30][31]

南美洲

 
印加农民使用人力梨英语foot plough

美洲最早已知的可能存在农业的地区可追溯到公元前 9000 年左右,位于哥伦比亚,靠近现今的佩雷拉,以及厄瓜多尔圣埃琳娜半岛的拉斯维加斯文化区。栽培(或人类操纵)的植物有lerén ( Calathea allouia )、竹芋( Maranta arundinacea )、南瓜( Cucurbita种) 和葫芦( Lagenaria siceraria )。所有这些都是潮湿气候的植物,它们此时在半干旱的圣埃琳娜半岛上的存在可能证明它们是从更潮湿的环境移植到那里的。[32][33]在另一项研究中,南美洲的这一地区被确定为四个最古老的农业起源地之一,与新月沃地、中国和中美洲一起,其历史可追溯到西元前6200 年至西元前10000 年。[34](为了方便读者理解,上述来源中放射性碳校准的BP日期已转换为BC。)

在拥有印加文明的安地斯地区,主要农作物是马铃薯,于西元前 8000 年至 5000 年驯化。[35][36][37] 古柯至今仍是一种主要作物,与花生、番茄、烟草和凤梨一样,在安第斯山脉被驯化。[28] 西元前 4200 年,棉花在秘鲁被驯化。[38][39] 动物也被驯化,包括美洲驼、羊驼和豚鼠。[ 114 ]南美洲印加帝国的人民生产了大量剩馀粮食,并将其储存在名为Qullqas的建筑物中。[40]

亚马逊河流域和热带低地驯化的最重要的作物可能是木薯( Manihot esculenta ),它在公元前 7000 年之前就已被驯化,可能在巴西的朗多尼亚州和马托格罗索州。[41]现代智利的瓜伊特卡斯群岛是前西班牙农业的南部边界,靠近南纬 44° ,[42]正如1557 年西班牙探险队所提到的奇洛埃马铃薯种植所指出的。[43]

北美洲

 
美国威奇托人住在被玉米田包围的草地房子里。

美国东部的土著人民驯化了许多农作物。向日葵烟草[44] 各种南瓜,以及不再种植的农作物,包括沼泽接骨木和小大麦。[45][46] 收获野生枫糖等野生食品。[47] 驯化草莓是智利和北美品种的杂交品种,在欧洲和北美培育而成。[48] 两种主要作物,山核桃和康科德葡萄,在史前时期被广泛使用,但直到 19 世纪才被驯化。[49][50]

现在的加州和太平洋西北地区的土著人民在森林草原、混合林地和湿地中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森林园艺和火棒耕作,以确保继续获得所需的食品和药用植物。当地人在区域范围内控制火灾,创造了低强度的火灾生态,防止了更大的灾难性火灾,并维持了松散轮作的低密度农业;一种“野生”永续农业。[51][52][53][54]

北美开发了一种称为“三姐妹”的同伴种植系统。三种互为补充的作物种植在一起:冬瓜、玉米和攀缘豆(通常是菜豆或普通豆)。玉米为豆类提供了攀爬的结构,因此不再需要杆子。豆类为其他植物使用的土壤提供氮,而南瓜沿著地面蔓延,阻挡阳光,有助于防止杂草的生长。南瓜叶也充当“活的覆盖物”。[55][56]

大洋洲

澳洲

澳洲原住民主要是游牧狩猎采集者。由于无主地政策,原住民被认为不具备持续农业的能力。然而,目前的共识是,原住民采用了多种农业方法。[57][58][59]

澳洲中部的两个地区,即澳洲中部西海岸和东部中部,都实行了农业形式。居住在200多个居民的永久定居点的人们大规模播种或种植并储存收获的食物。西海岸中部的 Nhanda 和 Amangu 种植山药(Dioscorea hastifolia),而澳大利亚中东部(角区)的不同群体则种植和收获灌木洋葱(yaua – Cyperus ballosus)、本地小米(cooly、tindil – Panicum decompositum)和子实体ngardu ( Marsilearummondii ) 。[60]:281–304[4]

澳洲原住民使用系统燃烧、火棒耕作来提高自然生产力。[61]在 1970 年代和 1980 年代,维多利亚州西南部的考古研究表明,贡迪马拉 (Gunditjmara ) 和其他群体在近 5,000 年的时间里开发了复杂的鳗鱼养殖和鱼类捕获系统。[62]考古学家Harry Lourandos在 20 世纪 80 年代提出,有证据表明整个澳大利亚正在“强化”,[63]这一过程似乎持续了过去 5,000 年。这些概念导致历史学家比尔·甘米奇 (Bill Gammage)认为,实际上整个大陆都是一个受管理的景观。[60]


现在人们知道托雷斯海峡岛民也种植了香蕉。[59]

太平洋岛屿

在新几内亚,考古证据表明,农业在大约 7,000 年前随著香蕉和芋头等农作物的驯化而独立出现。猪和鸡被进口到新几内亚,后来被波利尼西亚等其他太平洋岛国创新。[64]

撒哈拉以南非洲

 
Yam festival in the Ashanti Empire. Thomas E. Bowdich – 1817.

西元前7000年纳布塔遗址有种植大麦的痕迹,西元前4000年开罗法尤姆人有培育大麦和亚麻的痕迹,在撒哈拉沙漠西部西元前1200年达尔提特人开始种植芦荟,古希腊和阿拉伯商人、旅行者记录了关于北非农业的记载。西元前1000年,今北非的南阿尔及利亚地区存在灌溉的菜园,西元前500多年希罗多德记载了北非费赞地区种植枣树的情况,他还记叙了北非沿岸一带居民种植蓖麻的情景。[65][66]

在萨赫勒地区,马利帝国和桑海帝国等文明种植了高粱珍珠粟,这些作物在公元前3000年至2500年间被驯化。[67][68] 驴子于西元前约 5000 年在努比亚被驯化。[69][70]考古证据表明,桑加牛可能在公元前 1600 年左右在东非被独立驯化。[71]

西非热带地区,黑眼豌豆海岛红豌豆山药可乐果、Jollof 稻和kokoro等作物在公元前 3000 年至 1000 年间被驯化。[72]西非沿海地区由于山药产量高,通常被称为“山药带”。[73] 珍珠鸡是一种在西非驯化的家禽,虽然珍珠鸡的驯化时间尚不清楚,但有证据显示它在西元前 5 世纪就出现在古希腊。[74]

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也驯化了多种咖啡,其中阿拉比卡咖啡原产于埃塞俄比亚,自 15 世纪末以来一直是现代咖啡的主要生产品种。[75]

中世纪和近代早期

欧洲

中世纪农业进一步进步。修道院遍布整个欧洲,成为收集农业和林业相关知识的重要中心。庄园制度让大地主以农民或农奴的形式控制他们的土地及其劳动力。

到西元 900 年,铁冶炼的发展使得欧洲的产量增加,导致犁、手动工具和马蹄铁等农俱生产的发展。卡鲁卡重型犁在早期刮耕犁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采用了中国的犁板犁来翻动北欧厚重、潮湿的土壤。这导致北欧森林被砍伐,农业产量增加,进而导致人口增加。

水磨由罗马人引进,但在整个中世纪与风车一起改进,用于将谷物磨成面粉、砍伐木材以及加工亚麻和羊毛。

农作物包括小麦、黑麦、大麦和燕麦。从 13 世纪起,豌豆、菜豆和野豌豆开始普遍用作动物饲料作物,同时也因其固氮施肥特性。农作物产量在 13 世纪达到顶峰,并在 18 世纪之前基本保持稳定。

阿拉伯世界

从8世纪到14世纪,伊斯兰世界经历了农业实践的变革,历史学家安德鲁·沃森将其描述为阿拉伯农业革命。

哥伦布大交换

自1492年以来,旧大陆与美洲之间农业畜牧业品种的交换已经开始,即(哥伦布大交换)。从新大陆(美洲)带到旧大陆(欧洲)的主要农作物包含番茄玉米马铃薯木薯可可烟草。而带入新大陆的农产品包括小麦香料咖啡甘蔗等。带入新大陆的最重要的牲畜是(狗在哥伦布之前曾在美洲,但数量很少,不适合农业援助)。尽管不是可食用的牲畜,但马(以及和小马)和狗很快就在美洲的农业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马铃薯此后成为北欧重要的主食作物。玉米和木薯是16世纪葡萄牙人引入的,之后也成为了旧大陆主要农作物,木薯主要在非洲被种植。

现代农业

英国农业革命

到19世纪初,农业技术,农业设备和栽培品种皆得到了改善,与中世纪相比,单位面积的单产显著提高。此外,在长达迎接20世纪农业发展的历史,查尔斯·达尔文孟德尔的养殖奠定了最重要的事件的科学基础。在过去的150年中,这导致了农业生产的爆炸性增长,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机械化(尤其是拖拉机)的飞速发展使农业工作器械化成为可能,而且速度空前。随著这些进步,美国阿根廷以色列德国等国家已经能够以高密度种植高质量的农作物,这几乎是极限。现在可以使用哈伯-博世(Haber-Bosch)方法合成肥料,并且有可能超过以前的有限产量。

自19世纪末以来,世界各地进行了调查,以寻找新品种和新农业方法。例如,弗兰克·迈耶(Frank N. Meyer)从1916年至1918年访问了东北亚,并收集了新品种的水果和坚果。从1929年到1931年,一个美国研究小组访问了东北亚,以带回大豆品种。经济学家测量了农业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发现美国的农业生产率是1948年的2.6倍。美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泰国这六个国家占谷物出口的90%。其中,美国约占谷物贸易的一半。阿尔及利亚伊朗埃及,在诸如墨西哥国家水资源短缺的粮食不再被迫依靠进口。

20世纪

20世纪的农业生产力更高,使用化肥农药可以节省劳动力,但是水污染发达国家引起了问题。近年来,由于对传统农业对环境的外部影响的排斥,出现了促进有机农业的运动。

稻米,玉米和小麦等谷物占粮食供应的60%。世界上所有耕地1700到1980年间增加了46%,养殖,化肥,农药,灌溉,生产机械化已经更多地增加。例如,由于1940年至1997年间安装了灌溉设施,科罗拉多州东部的玉米产量增长了400%至500%。也就是集约化农业。在印度等亚洲国家,由于人口增长,粮食需求量将继续增加,并且人们对化肥和农药对环境的影响开始投以关注。在集约化农业中,通常会种植单一品种(单一栽培),但结果是,病虫害更容易发生,因此有必要依靠农药。尽管几十年来一直倡导综合虫害管理(IPM)取得了成功,但IPM执行困难,而且农业政策使促进农药使用更频繁。


绿色革命

绿色革命是1940年代至1970年代后期之间的一系列研究,开发和技术转让计划。它提高了世界各地的农业产量,特别是从1960年代后期开始。该倡议由诺曼·布劳格领导,并因挽救超过十亿人免于饥饿而受到赞誉,其中涉及开发高产谷物,扩大灌溉基础设施,现代化管理技术,分配杂交种子,合成肥料和农药给农民。绿色革命极大地提高了亚洲的稻谷产量,但在过去的15至20年中趋缓。小麦的遗传“产量”已经成功提高,但是自1966年以来,水稻的此类品种就一直没有得到改良,而玉米的品种在35年中也逐步改良。开发除草剂后,杂草适应药剂的可能会出现。

有机农业

在其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农业一直是有机农业,没有合成肥料或杀虫剂,也没有基因改造生物。随著化学农业的出现,鲁道夫·斯坦纳呼吁不使用合成农药进行农业,他的 1924 年农业课程为生物动力农业奠定了基础。

参考资料

  1. ^ 1.0 1.1 1.2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National Geographic. 2022-07-08 [2023-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30). 
  2.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0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3. ^ Hillman, G.C. (1996) "Late Pleistocene changes in wild plant-foods available to hunter-gatherers of the northern Fertile Crescent: Possible preludes to cereal cultivation". In D.R. Harris (ed.) The Origins and Spread of Agriculture and Pastoralism in Eurasia, UCL Books, London, pp. 159–203; Sato, Y. (2003) "Origin of rice cultivat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In Y. Yasuda (ed.) The Origins of Pottery and Agriculture, Roli Books, New Delhi, p. 196
  4. ^ 4.0 4.1 Gerritsen, R. Australia and the Origins of Agriculture. Archaeopress. 2008: 29–30. 
  5. ^ Climate. National Climate Data Center. [1 December 2013]. 
  6. ^ Gavashelishvili, A; et al, The time and place of origin of South Caucasian languages: insights into past human societies, ecosystems and human population genetics, Scientific Reports, 2023, 13 (21133): 21133, Bibcode:2023NatSR..1321133G, PMC 10689496 , PMID 38036582, doi:10.1038/s41598-023-45500-w 
  7. ^ Farming. 大英博物馆. [2018-1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16). 
  8. ^ Tannahill, Reay. The fine art of food. Folio Society. 1968. 
  9. ^ 9.0 9.1 Janick, Jules. Ancient Egyptian Agriculture and the Origins of Horticulture (PDF). Acta Hort.: 23–39. [2018-11-2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3-05-25). 
  10. ^ Kees, Herman. Ancient Egypt: A Cultural Topograph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1. 
  11. ^ 11.0 11.1 Gupta, Anil K. Origin of agriculture and domestication of plants and animals linked to early Holocene climate amelioration. Current Science (印度科学院). 2004-07-10, 87 (1): 59. 
  12. ^ Baber, Zaheer. The Science of Empire: Scientific Knowledge, Civilization, and Colonial Rule in India. 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 1996: 19. ISBN 0-7914-2919-9. 
  13. ^ 13.0 13.1 13.2 Harris, David R.; Gosden, C. The Origins and Spread of Agriculture and Pastoralism in Eurasia: Crops, Fields, Flocks And Herds. Routledge. 1996: 385. ISBN 1-85728-538-7. 
  14. ^ Possehl, Gregory L. (1996). Mehrgarh in Oxford Companion to Archaeology, edited by Brian Fagan. 牛津大学出版社
  15. ^ Stein, Burton (1998). A History of India. Blackwell Publishing. 47. ISBN 0-631-20546-2.
  16. ^ 16.0 16.1 Rodda & Ubertini. The Basis of Civilization--water Science?. 国际水文科学协会. 2004: 279. ISBN 1-901502-57-0. 
  17. ^ Lal, R. Thematic evolution of ISTRO: transition in scientific issues and research focus from 1955 to 2000. Soil and Tillage Research. 2001, 61 (1–2): 3–12 [3]. doi:10.1016/S0167-1987(01)00184-2. 
  18. ^ Needham, Joseph (1986). 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 Volume 6, Part 2. Taipei: Caves Books Ltd. p55-56.
  19. ^ 19.0 19.1 Needham, Volume 6, Part 2, 56.
  20. ^ Needham, Volume 6, Part 2, 57.
  21. ^ Needham, Joseph (1986). 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 Volume 4, Physics and Physical Technology, Part 2, Mechanical Engineering. Taipei: Caves Books, Ltd. p184
  22. ^ Needham, Volume 4, Part 2, 89, 110.
  23. ^ Huang, Xuehui; Kurata, Nori; Wei, Xinghua; Wang, Zi-Xuan; Wang, Ahong; Zhao, Qiang; Zhao, Yan; Liu, Kunyan; et al. (2012). A map of rice genome variation reveals the origin of cultivated rice. 自然. 2012-10-03 [2018-1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0). 
  24. ^ Koester, Helmut (1995), History, Culture, and Religion of the Hellenistic Age, 2nd edition, New York: Walter de Gruyter, ISBN 3-11-014693-2, pp 76-77.
  25. ^ 25.0 25.1 25.2 Helmut Koester (1995), History, Culture, and Religion of the Hellenistic Age, 2nd edition, New York: Walter de Gruyter, ISBN 3-11-014693-2, p 77.
  26. ^ White, K. D. (1970), Roman Farming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7. ^ Johannessen, S.; Hastorf, C.A. (编). Corn and Culture in the Prehistoric New World. Westview Press. 
  28. ^ 28.0 28.1 Murphy, Denis. Plants, Biotechnology and Agriculture. CABI. 2011: 153– [2018-12-04]. ISBN 978-184593913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6). 
  29. ^ Speller, Camilla F.; et al. Ancient mitochondrial DNA analysis reveals complexity of indigenous North American turkey domestication. PNAS. 2010, 107 (7): 2807–2812 [2018-12-04]. Bibcode:2010PNAS..107.2807S. PMC 2840336 . PMID 20133614. doi:10.1073/pnas.0909724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2). 
  30. ^ Mascarelli, Amanda. Mayans converted wetlands to farmland. Nature. 2010-11-05 [2018-12-04]. doi:10.1038/news.2010.58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30). 
  31. ^ Morgan, John. Invisible Artifacts: Uncovering Secrets of Ancient Maya Agriculture with Modern Soil Science. Soil Horizons. 2013-11-06, 53 (6): 3 [2018-12-04]. doi:10.2136/sh2012-53-6-lf.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21). 
  32. ^ Zarrillo, S.; Pearsall, D. M.; Tisdale, M. A.; Quon, D. J. Directly dated starch residues document early formative maize (Zea mays L.) in tropical Ecuador.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08, 105 (13): 5006–5011. Bibcode:2008PNAS..105.5006Z. PMC 2278185 . PMID 18362336. doi:10.1073/pnas.0800894105 . 
  33. ^ Piperno, Dolores R. The Origin of Plant Cultivation and Domestication in the New World Tropics: Pattern, Process, and New Developments. Current Anthropology. 2011, 52 (S-4): S453–S470. S2CID 83061925. doi:10.1086/659998. 
  34. ^ Larson, Gregor. Current Perspectives and the Future of Domestication Studie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9 April 2014, 111 (17): 6139–6146. Bibcode:2014PNAS..111.6139L. PMC 4035915 . PMID 24757054. doi:10.1073/pnas.1323964111 . 
  35. ^ Spooner, David M.; McLean, Karen; Ramsay, Gavin; Waugh, Robbie; Bryan, Glenn J. A single domestication for potato based on multilocus 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genotyping. PNAS. 2005, 102 (41): 14694–14699. Bibcode:2005PNAS..10214694S. PMC 1253605 . PMID 16203994. doi:10.1073/pnas.0507400102 . 
  36. ^ Offic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Lost Crops of the Incas: Little-Known Plants of the Andes with Promise for Worldwide Cultivation. 1989: 92. ISBN 978-0-309-04264-2. doi:10.17226/1398 –通过nap.edu. 
  37. ^ John Michael Francis. Iberia and the Americas. ABC-CLIO. 2005. ISBN 978-1-85109-426-4. 
  38. ^ Rajpal, Vijay Rani. Gene Pool Diversity and Crop Improvement, Volume 1. Springer. 2016: 117 [9 April 2016]. ISBN 978-3-319-27096-8. 
  39. ^ Broudy, Eric. The Book of Looms: A History of the Handloom from Ancient Times to the Present. UPNE. 1979: 81. ISBN 978-0-87451-649-4. 
  40. ^ Mumford, Jeremy Ravi. Vertical Empire. Durham, NC: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12: 15, 27. ISBN 978-0-8223-5310-2. 
  41. ^ Isendahl, Christian. The Domestication and Early Spread of Manioc. Latin American Antiquity. December 2011, 22 (4): 464. JSTOR 23072569. S2CID 161372308. doi:10.7183/1045-6635.22.4.452. 
  42. ^ Bird, Junius. The Alacaluf. Steward, Julian H. (编). Handbook of South American Indians. Bulletin 143 I. –Bureau of American Ethnology. 1946: 55–79. 
  43. ^ Contreras, Andrés; Ciampi, Luigi; Padulosi, Stefano; Spooner, David M. Potato germplasm collecting expedition to the Guaitecas and Chonos Archipelagos, Chile, 1990. Potato Research. 1993, 36 (4): 309–316 [2019-01-11]. S2CID 6759459. doi:10.1007/BF0236179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1). 
  44. ^ Heiser, Carl B. Jr. On possible sources of the tobacco of prehistoric Eastern North America. Current Anthropology. 1992, 33: 54–56. S2CID 144433864. doi:10.1086/204032. 
  45. ^ Prehistoric Food Production in North America, edited by Richard I. Ford. Museum of Anthropology, 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thropological Papers 75.
  46. ^ Adair, Mary J. (1988) Prehistoric Agriculture in the Central Plains. Publications in Anthropology 16. University of Kansas, Lawrence.
  47. ^ Smith, Andrew. The Oxford Encyclopedia of Food and Drink in America. OUP US. 2013: 1–. ISBN 978-0-19-973496-2. 
  48. ^ Hardigan, Michael A. P0653: Domestication History of Strawberry: Population Bottlenecks and Restructuring of Genetic Diversity through Time. Pland & Animal Genome Conference XXVI January 13–17, 2018 San Diego, California. [28 February 2018]. 
  49. ^ Pecans at Texas A&M University. Pecankernel.tamu.edu. 2006-08-18 [2010-06-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5-25). 
  50. ^ The History of Concord Grapes, http://www.concordgrape.org/bodyhistory.html
  51. ^ Sugihara, Neil G.; Jan W. Van Wagtendonk; Shaffer, Kevin E.; Fites-Kaufman, Joann; Thode, Andrea E. (编). 17. Fire in California's Ecosystem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6: 417. ISBN 978-0-520-24605-8. 
  52. ^ Blackburn, Thomas C. and Kat Anderson (编). Before the Wilderness: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by Native Californians. Ballena Press. 1993. ISBN 978-0-87919-126-9. 
  53. ^ Cunningham, Laura. State of Change: Forgotten Landscapes of California. Heyday. 2010: 135, 173–202. ISBN 978-1-59714-136-9. 
  54. ^ Anderson, M. Kat. Tending the Wild: Native American Knowledge And the Management of California's Natural Resources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6. ISBN 978-0-520-24851-9. 
  55. ^ Wilson, Gilbert. Agriculture of the Hidatsa Indians: An Indian Interpretation. Dodo Press. 1917: 25 and passim. ISBN 978-1-4099-4233-7. (原始内容存档于14 March 2016). 
  56. ^ Landon, Amanda J. The "How" of the Three Sisters: The Origins of Agriculture in Mesoamerica and the Human Niche. Nebraska Anthropologist (University of Nebraska-Lincoln). 2008: 110–124. 
  57.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Gammage, Bill 2011 pp. 281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58. ^ Dark Emu
  59. ^ 59.0 59.1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bbc.com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60. ^ 60.0 60.1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Biggest Estate on Earth, Australia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61. ^ Jones, R. Fire-stick Farming. Australian Natural History. 1969, 16: 224. 
  62. ^ Williams, E. (1988) Complex Hunter-Gatherers: A Late Holocene Example from Temperate Australia. British Archaeological Reports, Oxford
  63. ^ Lourandos, H. (1997) Continent of Hunter-Gatherers: New Perspectives in Australian Prehisto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64. ^ Bourke, R. Michael, History of agriculture in Papua New Guinea, Bourke, R. Michael; Harwood, Tracy (编), Food and Agriculture in Papua New Guinea,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 10–26, 2009, ISBN 978-1-921536-60-1, JSTOR j.ctt24h987.12 
  65. ^ https://blog.oup.com/2020/11/how-the-endsars-protest-movement-reawakened-nigerias-youth/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66. ^ https://academic.oup.com/ntr/advance-article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⒉ https://academic.oup.com/dote/advance-article/doi/10.1093/dote/doaa062/5860590
  67.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2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68.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3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69. ^ Beja-Pereira, Albano; et al. African Origins of the Domestic Donkey. Science. 18 June 2004, 304 (1781): 1781. PMID 15205528. S2CID 12783335. doi:10.1126/science.1096008. 
  70. ^ Roger Blench, The history and spread of donkeys in Africa (PDF).  (235 KB)
  71. ^ Grigson, Caroline. An African origin for African cattle? — some archaeological evidence. The African Archaeological Review. 1991, 9 (1): 119–144. S2CID 162307756. doi:10.1007/BF01117218. 
  72.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Carney2011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73. ^ Celebrating Nigeria's yummy yams. BBC News. 2010-09-22 [2023-11-15] (英国英语). 
  74. ^ Blench, Roger; MacDonald, Kevin C. The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of African Livestock. London: UCL. 1999: 10. ISBN 978-1-84142-018-9. 
  75. ^ Weinberg, Bennett Alan; Bealer, Bonnie K. The World of Caffeine: The Science and Culture of the World's Most Popular Drug. Psychology Press. 2001: 3–4. ISBN 978-0-415-92723-9 (英语). 

书目

  • David Gilmour,The Pursuit of Italy Allen Lane.(2011)p.33
  • Niall Fergusson,Civilization.(2010)p.43
  • Tim Flannery,Here on Earth Text Publishing Company.(2010)ch.4
  • Mark Pagel,Origins of the Human Social.(2012)p.17.216
  • Chris Stringer, The Origin of Our Species.(2011)p.245
  • Cynthia Stokes Brown,Big History.(2008)p.52
  • Flannery,Groves,Perspectives in Human Biology.(1999)p.395.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