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撒斯多夫会战
凯撒斯多夫会战(Battle of Kesselsdorf),是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第二次西里西亚战争在1745年12月24日的战役。以普军胜利作结。
凯撒斯多夫会战 | |||||||
---|---|---|---|---|---|---|---|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的一部分 | |||||||
| |||||||
参战方 | |||||||
普鲁士王国 |
萨克森选侯国 奥地利[1][2] | ||||||
指挥官与领导者 | |||||||
利奥波德一世 | 鲁托夫斯基伯爵 | ||||||
兵力 | |||||||
32,000人[3] 33门野战炮 未知营炮 |
35,000人:
| ||||||
伤亡与损失 | |||||||
5,100人:
|
10,500:
|
奥地利经过两次西里西亚战争,四次大战役全部失败,但是玛丽娅·特蕾西娅大公的抵抗决心仍然坚韧不拔,1745年年底,奥地利准备集中主力从波希米亚出发,撇开北面西里西亚的腓特烈大帝,向西北方向,越过萨克森,直接攻击西方的勃兰登堡本土。这次,坐镇首都柏林的“德绍老头”安哈尔特-德绍亲王利奥波德一世亲自出马,率领留守本土的25,000普鲁士军队,上溯易北河,迎著奥军正面东进,在腓特烈领主力赶来增援之前 ,在凯撒斯多夫会战中大败31,000奥地利和萨克森联军。
战前部署
萨克森与奥地利联军沿著易北河河谷的小溪南侧布阵。从西边到中央是萨克森军,东边与易北河合流点为止是奥地利军。联军在向北的悬崖上配置了大炮,因此占有地利。
安哈尔特-德绍亲王利奥波德一世的目标是避开敌人右翼的奥地利军,专心击灭萨克森军。事实上,在战斗时,奥地利军几乎没有参与。
战斗
普鲁士在人数上稍有优势:普军的 35,000 人略微超过敌人的 32,000 人。但是萨克森与奥地利拥有地利。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将领,德绍预见了夺取凯萨斯多夫之后,敌人的侧翼可能会被迫转向,而且他可以集中兵力对抗联军中的萨克森部。
然而萨克森军已经以24门重炮强化了城镇的防御。他们的军事工程师与木匠更增强了其防御能力。德绍利奥波德一世为了一次攻击部署了精锐的步兵与掷弹兵。下午两点,中央的普鲁士军跨过冻结的小溪与湿地向萨克森军进攻,却因来自高处的炮火与枪击,加上地形的阻碍使得第一次攻击以可观的损失后撤退作结。这当中还包括了领导进攻的将军 General Hertzberg 的阵亡。经过增强的第二次攻击也失败了,这次普军在混乱中逃走。普鲁士经受了在总共进攻人数 3,000 人约 1,500 人的伤亡。
萨克森掷弹兵因看见了普鲁士军的逃窜,离开了他们防御坚强的据点去猛追赶普鲁士。这却让他们暴露在普鲁士龙骑兵的大规模冲锋之下。萨克森军左翼被骑兵追击,利奥波德一世的儿子莫里士王子,也亲率一队步兵突破了萨克森中中央军。同时普鲁士右翼的步兵进攻了占领凯萨斯多夫的萨克森军。最终形成对萨克森中央军从后方包围的局面。利奥波德一世看见这个好机会,命令全军突击。这时先前因为追击普鲁士败军而突出的萨克森军部,因为地形的缘故没办法撤退而被歼灭。
利奥波德一世命令普鲁士军攀登被冰雪所覆盖的悬崖上的萨克森军阵地。即使普鲁士军一个个在攀登过程中跌落,亲自参与进攻的利奥波德一世成功登上了悬崖,杀入了萨克森军炮兵阵地。这时他的衣服被枪弹击中,但却没有受伤。
萨克森军在凯萨斯多夫被利奥波德一世占领后趁著夜幕全面败退。
普鲁士的损失约为 1,600 人战死、3,000 人负伤。萨克森则约有 4,000 人战死,7,000人被掳,其中还包括了 48 门加农炮与 7 门固定炮台。在战斗期间,奥地利军队没有发射一枚子弹。当时奥地利军的指挥官查尔斯人已经在萨克森首都德勒斯登,甚至可以听到战场传来的炮声,却没能赶去帮助友军。
战后
战争的结果,萨克森军丧失了一半的战力。12月17日,普鲁士军进入德勒斯登,隔天18日腓特烈大帝也随之入城。萨克森放弃了继续战争的念头并且希望单独媾和。
普鲁士的这次胜利,彻底打消了奥地利和萨克森与普鲁士为敌的信心,为免损失加剧,奥地利、萨克森在衡量得失后只得在该年圣诞日与普鲁士签订《德雷斯顿和约》。奥地利以西里西亚全境割予普鲁士为代价,换取普鲁士承认玛利亚‧特蕾西亚为奥地利大公,及其夫婿弗兰茨·史蒂芬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退出奥地利王位继承战,第二次西里西亚战争宣告结束。
参看
参考文献
- 顾剑 《普鲁士腓特烈大帝的生平战役》
- Dennis Showalter "The Wars of Frederick the Great" 1996年英文版
- Christopher Duffy "Frederick the Great: A Military Life" 1985年英文版
- Theodore Dodge "Great Captains" 1889年英文版
- 富勒 《西洋世界军事史》 1981年中文版
- ^ Chisholm 1911,第461页.
- ^ Smith 1975,第114–119页.
- ^ Tuttle 1888, p.42
- ^ Cust 1862, p.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