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特林机枪
加特林机枪/机炮(英语:Gatling gun),或译格林机枪/机炮、盖特林机枪/机炮,是美国人理查·加特林发明的一种早期机枪,是世界上第一种具有实战价值的机枪。在问世之初就拥有每分钟600-900发的致命射速,于1862年取得专利。首次使用于美国南北战争,在北美印第安战争及19世纪末美西战争中大量使用。该型机枪也是清军以及日军最早装备的机枪种类,当时称为“格林快炮”。使用弹药有.30-03春田步枪弹和.30-06春田步枪弹等。[1]
加特林机枪 | |
---|---|
类型 | 机枪 |
原产地 | 美国 |
服役记录 | |
服役期间 | 1862—1911年 |
使用方 | 参看使用国 |
参与战争/冲突 | 北美印第安战争 南北战争 祖鲁战争 硝石战争 戊辰战争 西北叛乱 第一次中日战争 美西战争 义和团之乱 日俄战争 |
生产历史 | |
研发者 | 理查·加特林 |
研发日期 | 1861年;1862年(取得专利) |
生产商 | 雄鹰钢铁工厂(Eagle Iron Works) 库珀枪械生产公司(Cooper Firearms Manufacturing Company) 柯尔特生产公司(Colt's Manufacturing Company) 美国军械公司(American Ordnance Company) |
生产日期 | 1862—1903年 |
基本规格 | |
重量 | 77.2公斤(170磅) |
长度 | 107.9厘米(42.5寸) |
枪管长度 | 67.3厘米(26.5寸) |
操作人数 | 4名操作员 |
子弹 | .30-40卡拉格 .45-70政府 .30-03春田步枪弹 .30-06春田 .43西班牙 11×60毫米毛瑟 |
枪管 | 6—10根 |
枪机 | 手动转柄 |
发射模式 | 连发 |
射速 | 200发/分钟(.58口径型) 400—900发/分钟(.30口径型) |
供弹方式 | 顶置式弹匣 |
瞄具 | 没有瞄具 |
设计及原理
初期的加特林机枪结构较为简单,使用手摇转柄使得枪管组沿着顺时针方向旋转,每根枪管转到“12点钟”位置时从顶部倒插的弹匣接收一发子弹,然后旋转到“4点钟”击发,之后在底部左侧将空弹壳排出,然后空转回顶部去接收新的子弹。这种多管依次运作的设计将运作步骤分散开,有利于提高射速和枪管散热,在回转一周的过程中,每根枪管相应的枪机在和枪管一起旋转的旋转体导槽内作往复直线运动,完成输弹入膛、闭锁、击发、开锁、抽壳等动作。
由于初期加特林机枪为手摇驱动,而战场的紧张气氛会使射手过度紧张或兴奋,会导致手摇速度不稳定而导致机枪卡壳或炸膛,从而被更稳定的马克沁机枪所取代。直到二战之后,开始出现不依赖手动驱动的全自动式旋管武器,使得加特林式机枪得以复兴。改进后的加特林式武器的旋转能源来自于电动机(外力)或弹药气体压力(内力),外力方式多为西方国家军队使用,内力方式多为当时以前苏联为首的东方集团国家军队使用。
使用国
现代衍生型号
近代的加特林机枪以电动机运作,并常见于战斗机及攻击机等军用飞机上,口径亦比早期版本为大,最大射速普遍能达到3,000发/分钟。而“加特林机枪”这个名词也变成了采用加特林原理运作的多管机枪及机炮的称呼。而近迫武器系统,则是由电脑全自动操作的加特林机炮,用于防御低空高速目标。
代表型号:
- 美国
- M61型20毫米"火神"6管机炮(1959年),美军战机主航炮
- M134型7.62毫米口径“迷你炮”6管机枪(1963年,空军编号GAU-2,海军编号Mk 25 Mod 0)常用作舱门机枪
- XM214型5.56毫米口径“微型炮”6管机枪(M134的缩小口径版本,从没有投产)
- XM556微型炮(由美国空弹壳公司开发的5.56毫米口径手携式微型炮机枪,目前还没有获得任何国家采用)
- GAU-19型12.7毫米口径多管机枪,有3管或6管两种版本。
- M197型20毫米口径机炮(1967年),M61型的轻量型,只有3管。
- 方阵近迫武器系统,美军使用的近程防御武器系统(1977年)。
- GAU-12型25毫米口径“平衡者”机炮(1993年)。
- GAU-8型30口径“复仇者”机炮
- 苏联
- ГШГ-7.62机枪(GShG-7.62),1960年代
- ГШ-6-23机炮(GSh-6-23),苏军战斗机主航炮。
- 中华人民共和国
参见
参考资料
- ^ Chambers, John W. (II). San Juan Hill, Battle of.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American Military History. HighBeam Research Inc. 2000 [2019-06-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