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袋貂
哺乳动物物种
土袋貂(学名:Phalanger gymnotis,英语:Ground cuscus),又称“地袋貂”[2],是一种有袋类动物,属于袋貂科。
土袋貂 |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哺乳纲 Mammalia |
演化支: | 有袋类 Marsupialia |
目: | 双门齿目 Diprotodontia |
科: | 袋貂科 Phalangeridae |
属: | 袋貂属 Phalanger |
种: | 土袋貂 P. gymnotis
|
二名法 | |
Phalanger gymnotis (Peters & Doria, 1875)
| |
土袋貂分布区域 |
特征
土袋貂的体重平均为2.5-3.0公斤。体长约440毫米,尾巴长度约330毫米。野生族群的体型因栖息海拔高度而有差异,海拔低的个体较大,海拔高的则较小。它的后脚有一支可逆的拇指,卷缠尾肌肉发达,可以在树上移动自如,并以倒吊姿势进食。
土袋貂的皮毛短而密,通常呈灰色,在腹部和阴囊部位有白色斑纹。尾部在基部和背侧具有类似外观。脚很大,有五指,后足没有爪子。它的耳朵突出且裸露。育儿袋向前打开,内有四个乳头。
寿命
野生个体不明。圈养个体可存活10年,并有存活18年的纪录。
习性
大部分的袋貂科动物是夜行性、树栖型的杂食者,但土袋貂是日行性,并喜欢挖掘洞穴筑巢。由于住在地面、日间出没且行动缓慢,它们很容易遭到当地猎人与猎犬的捕食。圈养的个体被观察到喜欢树栖,但野生的目击纪录则多为陆居。
此外,土袋貂是独居性动物,并有很强的地盘意识与攻击性。面对敌人时,会以后足站立,以前足攻击对方,并发出嘶嘶的吠叫声。圈养的个体可成对并存,但仍会有偶发性的冲突。
栖息地
土袋貂是新几内亚和阿鲁群岛的特有种,栖息在森林和灌木丛中,常见于海拔500至1500米之间。虽然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被归为“无危物种”,但由于滥捕与栖息地的破坏,土袋貂的数量已严重减少。
参考文献
- ^ Phalanger gymnotis.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08. [28 December 2008].
- ^ 赵丕慧(译),《我在怪怪岛的日子》(原作:Tim Flanner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台北 : 皇冠,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