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云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3年9月24日) |
此“外观和地震发生时间的关联”过于依赖第一手来源。 |
地震云(Earthquake Cloud)是非气象学中云体分类的一种预示地震的云体。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地震能由云体变化而预测,也没有严肃的对“地震云”的分类和界定,故多为民间流传的假说或谣言。
“地震云”的形成
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地震云”形成理论,只有一些假说。
热量学
地震即将发生时,因地热聚集于地震带,或因地震带岩石受强烈引力作用发生激烈摩擦而产生大量热量向上冲击,这些热量从地表面逸出,使空气增温产生上升气流,这气流于高空形成“地震云”,云的尾端指向地震发生处。
电磁学
地震前岩石在地应力作用下出现“压磁效应”,从而引起地磁场局部变化;地应力使岩石被压缩或拉伸,引起电阻率变化,使电磁场有相应的局部变化。由于电磁波影响到高空电离层而出现了电离层电浆浓度锐减的情况,从而使水汽和尘埃非自由的有序排列行成了“地震云”。
氧气顺磁性
空气中的氧气经过地流磁场变化时,在某个时空会被吸引过去,风潮聚会依据磁场量的大小产生雾气如同线条或带状的云象(地震大小)。并依电磁向量作用力经验研判地震方向与作用力距离与时间。
从地面上看到的“地震云”
此章节需要扩充。 (2011年4月20日) |
外观
并无确定的形状,但多数为划过长空的一丝轻云,大量小卷云则占小数。 “地震云”大致分为四种:
- 横条状的云,一般都是单条出现。这种云很像飞机飞过之后留下的痕迹,所以又有人叫做飞机云。
- 成波浪状或者放射状的云。
- 垂直的像龙卷风一样,或者像无风时垂直向上的烟柱一样的云。
- 固体形状的大块的或者团状的云。
从卫星云图上看到的“地震云”
此章节需要扩充。 (2011年4月20日) |
卫星云图出现之后,一些爱好者开始将寻找“地震云”的目光拓展至卫星云图。中国“地震云”爱好者寿仲浩等发现了在地震前短期临震期时,在卫星云图上,未来震中附近会出现异常的特征[1]。
总结出的“特点”
- “地震云”的形态大小越大,所预示的地震震级越大[1];
种类
形状多种多样:
争议
西元前四纪,亚里士多德认为地震的成因和风有直接的关联,地震前会观测到气象异常的说法因此而生。[3]然而,目前地球科学界普遍认为地震是由地壳破裂所造成,“地震云”的说法未获得大部份人所接纳。美国地质调查局更直接表明地质现象虽能影响天气,但却必须历时百万年,且是在地震发生后,而非发生前,认为这种形状的云的出现与地震没有特殊联系。[3]因为地震在地球上发生的频率是很高的,只是许多震级很低因而无法感受,所以任何时间都可能会有地震发生,因而不存在某些特殊现象为地震前兆。
对于卫星云图上的“地震云”,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认为:“地震是固态地理的现象,现在没有充分的事实证明地震与天气二者间有内在关联性。到目前为止,除了事后分析之外,还没有真正的证据证明可以通过卫星云图来预测地震的发生。”[4]
参见
参考文献
-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英文)Shou, Zhonghao. Earthquake Clouds, a reliable precursor. (PDF). Science & Utopya. 1999, (64): 53~5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3-08).
- ^ 2.0 2.1 (英文)Shou, Zhonghao; Harrington, Darrell. Bam Earthquake Prediction & Space Technology (PDF). Seminars of the United Nations Programme on Space Applications. 2005, (16): 39~6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0-05-08).
- ^ 3.0 3.1 USGS Is there earthquake weather?. [2009-06-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6-20).
- ^ (中文)林, 文龙. 197部级领导通州义务植树,半天栽下2800棵树;全民义务植树活动30年种下588亿株. 新京报社 (新京报). 2011-03-27 [2011-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