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娜·圣文森特·米莱

美国抒情诗诗人,剧作家

埃德娜·圣文森特·米莱(Edna St. Vincent Millay,1892年2月22日—1950年10月19日),美国抒情诗诗人,剧作家。是第三位获得普利兹诗歌奖的女性。同时其放荡不羁、波希米亚式生活,及许多她与男男女女的感情事也令她广为人知。在她的散文都是以Nancy Boyd为笔名。

埃德娜·圣文森特·米莱,卡尔·范·韦克滕摄于1933年。

早期生活

米莱出生于美国缅因州洛克兰,父亲亨利(Henry Tollman Millay)是一位教师,日后升调教育厅长;母亲科拉(Cora Lounella, Buzzelle)是一位护士。米莱的中名缘起出生前不久她叔叔在纽约圣文森特医院获救回一命。

1904年,由于亨利并未担起养家的职责,米莱父母两人经过几年分居后正式离婚。由于钱银周转问题,科拉带著三位女儿埃德娜,诺尔玛和凯瑟琳穿州过市在亲戚朋友间寄居。虽然家境贫穷,但科拉始终带著满箱古典文学,诸如威廉·莎士比亚约翰·弥尔顿,并以带爱尔兰腔的口音读给她的孩子听,科拉教导她的女儿们要独立和说出她们的想法。最后她们一家人安定在科拉阿姨在缅因州康顿镇的小屋,就在这所简朴的房屋中,米莱写下了她第一首诗,展开她的文学生涯。

在康顿镇高中,米莱开始为校刊《The Megunticook》撰稿并担任主编,还在儿童刊物《圣尼古拉斯》发表了若干作品。值得一提的是,其中〈Camden Herald〉获选为15岁以下现代文学文选。

后来,米莱凭〈再生〉("Renascence",1912年)获得奖学金升读弗沙学院,1917年毕业后搬到纽约市

写作生涯

在纽约期间,她居住在格林威治村庄,亦是在此时首次蜚声美国。她于1923年凭《竖琴织工集》获得普利兹诗歌奖。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其声誉因为她撰文支持同盟国于战事的努力而备受抨击。

私人生活

米莱是一个双性恋者,在法萨尔大学的时期跟校内一些女生发生过关系。1921年初,她前往巴黎,遇上了雕刻家塞尔马·伍德英语Thelma Wood(Thelma Wood),两人有过浪漫的关系。在格林威治村庄跟巴黎的那几年,她跟一些男性有过关系,包括曾于1920年向米莱求婚失败的文学评论家艾德蒙‧威尔森英语Edmund Wilson(Edmund Wilson)。

1923年,她与43岁的鳏夫波赛凡(Eugene Jan Boissevain)结婚。既是劳工律师又是随军记者的波赛凡十分支持米莱的工作,两人住在纽约拿破仑的一个农舍。

米莱跟波赛凡的婚姻属于开放婚姻,他们各自都有其他伴侣。而当时与米莱最出名的大概是比她年轻14岁的埃尔皮德亚·拉利洛英语George Dillon (poet)(George Dillon),米莱曾在诗中数次提及他。另外,米莱跟拉利洛曾共同翻译波德莱尔的《恶之花英语Les Fleurs du mal》(Les fleurs du mal)。

波赛凡于1949年死于肺癌。次年10月19日,米莱被发现死于家中楼梯,表面死因是跌倒造成颈骨折断。

作品

米莱最广为人知的短诗相信是《第一粒无花果》("First Fig",1920年):

My candle burns at both ends;
It will not last the night;
But ah, my foes, and oh, my friends--
It gives a lovely light!

我的蜡烛在两头燃烧
它终究撑不到拂晓
但我的敌人呀 朋友啊-
那烛光多么妖娆!

数学家们认为她的《只有欧几里得见过赤裸之美》("Euclid Alone Has Looked on Beauty Bare",1923年)一诗表达出数学的美,或是对欧几里得几何崇高敬意。

此外,她最优秀作品亦可能是《再生》("Renascence")和《竖琴织工之歌》("The Ballad Of The Harp-Weaver")。

托马斯·哈代曾经说过美国有两大吸引人的:摩天大楼和埃德娜·圣文森特·米莱的诗。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