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的童年
《基督的童年》(法语:L'enfance du Christ),作品25,是法国作曲家埃克托·柏辽兹基于耶稣基督童年时,随家人走避埃及的经历写成的合唱曲,并由作曲家自己负责作词。该曲主要创作于1853至1854年间。而全曲还包含了此前在1850年开始创作的《入埃及记》(La fuite en Egypte)的合唱曲。全曲于1855年12月10日首演于巴黎海兹音乐厅,由柏辽兹亲自指挥巴黎喜歌剧院(Opéra-Comique)的团员演出。
基督的童年 | |
---|---|
埃克托·柏辽兹作品 | |
原文名 | L'enfance du Christ |
作品号 | 25 |
时期 | 浪漫主义 |
类型 | 宗教三部曲(Trilogie sacrée) |
歌词 | 埃克托·柏辽兹 |
创作 | 1850-1854年 |
首演 | |
日期 | 1855年12月10日 |
位置 | 巴黎海兹音乐厅 |
指挥 | 埃克托·柏辽兹 |
表演者 | 巴黎喜歌剧院 |
柏辽兹以“宗教三部曲”(Trilogie sacrée)来归类该曲:第一乐章讲述犹太的黑落德王为保王位,而要下令杀死所有犹太的新生婴儿;第二乐章则是描述天使为圣家带来了追杀令的警报,因此圣若瑟和圣母玛利亚带著耶稣逃往埃及;而最后一个乐章讲述圣家逃到埃及的塞易斯,并获以实玛利人的家庭收留。值得留意的是,柏辽兹并非一个忠实教徒,创作此曲仅仅显示了他对罗马天主教的宗教音乐的赞许。[1]而这部作品当中,也有不少地方显示,柏辽兹的创作,受其入门导师让·弗朗索瓦·勒絮尔(Jean-François Lesueur)的圣经故事神剧作品所影响。
创作背景
《基督的童年》全剧的意念起源于1850年,当柏辽兹的朋友约瑟-路易·杜克(Joseph-Louis Duc)委托柏辽兹写一部风琴曲《牧羊人的告别》(L'adieu des bergers),讲述圣家和伯利恒的牧羊人告别,逃亡埃及的故事。而柏辽兹创作出了一首合唱曲,并在1850年11月12日,讹称是17世纪作曲家杜克瑞(Ducré)的作品上演,反而获得柏辽兹反对者的赞赏。一位夫人更说到:“柏辽兹绝对不能写出,如这老杜克瑞的小作品,那般简单而又可爱的作品。”[2]其后柏辽兹为男高音编写了《圣家稍息》(Le repos de la sainte famille)的篇章,再加上序曲,便成为1852年发表的《入埃及记》,并在次年12月首演于莱比锡。首演相当成功,柏辽兹在朋友怂恿下,开始添加第三乐章,《圣家抵步塞易斯》(L'arrivée à Sais)。其后柏辽兹可能为求平衡,在《入埃及记》前加入第一章,《黑落德王之梦》(Le songe d'Hérode),全曲因而成形。
风评
巴黎的观众和乐评人向来认为柏辽兹的音乐是相当奇异且刺耳的,因此柏辽兹的音乐很难获得他们的好评。但《基督的童年》可谓取得即时的成功,巴黎除了两位乐评人以外,各份报章都给予一致好评。部份人认为,这些好评是源于柏辽兹在该曲所显示的比较和缓的新风格,但柏辽兹对此表示强烈否认。
在那部作品中,很多人想像自己可以侦测到我的风格和手法出现了剧烈转变。这种观点是毫无根据的。这个主题本身就意味著一种温和而简单风格的音乐,明显不是为了迎合他们的品味和理解力。时间可能有助这些风格的形成,但我相信二十年前的自己也会以同样风格写出《基督的童年》。[3]
该曲一直相当流行,且经常在圣诞期间上演,市面上也有不少录音流通。
角色
作品结构
- 第一部曲:黑落德王之梦(Le songe d'Hérode)
- 第一场景:旁白:“摇篮之中…”("Dans la créche")
- 该曲并没有任何纯音乐序曲,而是唐突地由男高音旁白耶稣出生时,所在地的环境状况。
- 夜间进行曲(Marche nocturne)
- 描述罗马士兵在黑落德王宫外夜巡景象的赋格。
- 波吕多洛斯:“谁人正往此处来?”("Qui vient")
- 夜间进行曲(再续)
- 第二场景:黑落德王的咏叹调
- 全曲的名段,这段悠长的咏叹段,表达了黑落德王内心的绝望,讲述了他倍受一个恶梦折磨,一个小孩将推翻他的王位的恶梦。此段柏辽兹也安排了长号作伴奏,如同《浮士德的天谴》中的魔鬼梅菲斯特的唱段一样。
- 第三场景:波吕多洛斯:“主公”("Seigneur")
- 波吕多洛斯通报犹太巫师抵达宫廷
- 第四场景:黑落德王与巫师,黑落德王向巫师诉说梦境。
- 巫师开始犹太的求神驱邪仪式,柏辽兹写下了一段短而狂野的7/4拍子舞曲。
- 巫师:“那声音说出了真相”("La voix dit vrai")
- 巫师证实梦境将会成真,并建议他杀掉所有辖地上初生的婴儿。
- 黑落德王:“好吧!”("Eh bien")
- 黑落德王同意并发布杀婴令
- 第五场景:伯利恒的马糟
- 基督降生马槽,圣母玛利亚和圣约瑟为婴儿唱摇篮曲
- 第六场景:天使合唱:“约瑟!玛莉!”("Joseph! Marie!")
- 天使警告圣家逃往埃及,免受黑落德王的压迫。柏辽兹仿效了高塞(François-Joseph Gossec)的《圣诞颂》(La nativité, 1774),安排后台的合唱团代表天使。
- 第二部曲:入埃及记(La fuite en Egypte)
- 序曲,三拍子的赋格
- 牧羊人的告别(L'adieu des bergers)
- 常常被单独演奏的名段。
- 圣家的稍息(Le repos de la sainte famille)
- 一段柔和的乐章,讲述圣母玛利亚、圣约瑟和耶稣在树荫下稍息。
- 第三部曲:圣家抵步塞易斯(L'arrivée à Saïs)
- 旁白:“三天以来…”("Depuis trois jours")
- 旁白描述圣家由伯利恒到塞易斯旅途上的各种艰难险阻。
- 第一场景:塞易斯城内
- 圣母玛利亚和圣约瑟乞求有人收留他们,但他们的犹太人身份,导致没有人愿意收留他们。该段落的伴奏显示了相当的痛苦。
- 第二场景:一户以实玛利人住家中
- 终于一户以实玛利人的家长同情他们,请圣家到他家中去。
- 以实玛利家长:“伟大的上帝!”("Grand Dieu!")
- 以实玛利家长下令家族成员好好照顾圣家。
- 以实玛利家长:“看到你们一脸倦容”("Sur vos traits fatigués")
- 家长得知圣约瑟也是木工,便邀请他和自己一起工作,约瑟一家得以住下。
- 以实玛利家长:“为好好结束这夜”(Pour bien finir cette soirée)
- 家长更以音乐缓和圣家的情绪。
- 为两支长笛和一部竖琴所作的三重奏
- 以实玛利家长:“你在哭泣,年轻的母亲”("Vous pleurez, jeune mère")
- 家长劝圣母玛利亚早点睡觉,无需担忧。
- 第三场景:尾声
- 旁白叙述耶稣如何在埃及渡过十个春秋的童年
- 旁白及合唱:“啊!我的灵魂”("O mon âme")
- 全曲以男高音领唱的大合唱结束。
著名录音
- 科林·戴维斯指挥伦敦交响乐团、阿迪斯合唱团(Alldis Choir),独唱家珍妮·贝克(Janet Baker)、艾利克·塔皮(Eric Tappy)、菲利浦·朗格里治(Philip Langridge),飞利浦出品
- 约翰·艾略特·加德纳指挥里昂国立歌剧院乐团和蒙台威尔第合唱团、独唱家安-苏菲·冯·奥特(Anne-Sophie von Otter)、安东尼·洛夫·约翰逊(Anthony Rolfe Johnson)、何塞·凡·丹姆,Erato出品
- 查理·明希(Charles Münch)指挥波士顿交响乐团和新英格兰音乐学院合唱团,RCA Victor出品
- 夏尔·迪图瓦指挥蒙特利尔交响乐团及合唱团,迪卡出品
参考文献
引用
书籍
- David Cairns: Berlioz: The Making of an Artist(the first volume of his biography of the composer,André Deutsch, 1989)
- David Cairns: Berlioz: Servitude and Greatness(the second volume of his biography of the composer,Viking, 1999)
- Hugh Macdonald: Berlioz ("The Master Musicians", J.M.Dent, 1982)
- Berlioz: Memoirs (Dover, 1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