壕沟
壕沟(Trench)泛指一条长型的凹地,可为人工,也可为天然。
壕沟历史
壕沟是军事防御工事中常见的一种,早期常用于断绝敌军据点的对外交通以便进行围困,而随著投射兵器的普及和精准度提高,挖掘壕沟来保护官兵免于伤害的战术也被广泛使用。近代化的壕沟工事在克里米亚战争及美国内战中开始出现,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西线战场则堪称壕沟战的代表性战事。
壕沟型态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马克沁及其他型机关枪的发明,使战争型态大为改观。自西元1915年起,参战的协约国及同盟国双方都在前线挖掘了长长的壕沟。由于壕沟易守难攻,使战事陷入胶著。在伊普尔之役中,德军使用了毒气对著法军壕沟施放,虽造成法军可观伤亡但也未能突破法军防线。1915年,英国为突破壕沟战的局面,发明了坦克,并将之投入战场。至1917年由于美国参战,坦克发挥了扫荡的作用,壕沟战的局面正式瓦解。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飞机、轻兵器、坦克及迫击炮等武器的改良,使壕沟的重要性大为减低。至二战末期,壕沟几乎已不再被使用,取而代之的是属于单兵或2至3名士兵的散兵坑(Fox hole),较小,可为人工挖掘,或甚至是弹坑。1944年底,在巴斯通的突出部之役中,大量使用了散兵坑。
现代战争中,不能说完全不使用壕沟,但已是极少数,原因同样是战争型态的改变。2022年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双方又开始修建大量壕沟与工事,因双方都未拥有局部制空权,且由于观测技术(无人航空载具)与反装甲能力技术提升,进攻方无法再享有过去奇袭的效果。
壕沟武力设置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及同盟国双方在壕沟的武力设置上是大同小异的。通常双方会在壕沟的两端设置机枪,并在中间设置持轻兵器的步兵。壕沟还通常连接著至有机枪的碉堡,用以加强战力。
其他用途
壕沟也有其他的用途,作为乱葬岗、千人冢,活埋战俘或敌人就是一个十分鲜明的例子。例如:中国战国时代的长平之战,秦国将领白起就利用壕沟活埋了赵国数千人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