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棍
用以夹犯人腿部的刑具
此条目需要扩充。 (2013年7月20日) |
夹棍是中国、琉球古代刑具。
最早始于宋朝[1],以杨木制成,全长三尺多,行刑时夹犯人腿部。明、清两代均有夹棍之刑。《明史·刑法志三》:“全刑者曰械,曰镣,曰棍,曰桚,曰夹棍。”《清史稿·刑法志》:“强盗人命,酌用夹棍,妇人拶指。”
虽然都称为夹棍,明清两代的夹棍刑法在操作记载上有所不同。明《诏狱惨言》:“镣,铁为之,即锒铛也。长五六尺,盘左足上,以右足受刑,不便故也;...夹棍,杨木为之。二根长三尺馀,去地五寸许,贯以铁条,每根中间各帮拶三副。凡夹人,则直竖其棍,一人扶之,安足其上,急束以绳,仍用棍一具支足之左使不移动。又用大杠一根,长六七尺,围四寸。已上者,从右畔猛力敲足胫。”从前后文可知,明代至少在诏狱当中的夹棍是只对右脚施刑的,左脚被脚镣约束著。而所谓的敲杠,则是直接以粗大木棍敲击小腿右侧,能导致粉碎性骨折[2]。到了清代,就演变成双脚一起在脚踝胫骨突出处受夹,并且有法定的刑具规格,不得任意改动[3] 。清朝实施夹棍时的敲,从乔治·亨利·梅森(George Henry Mason)的《中国刑罚》图画中可看出,不再是直接从外敲击胫骨,而是在中梃木当中敲入楔子,从而增加施在脚踝受力点的压力。
夹棍虽然是可以用于讯问犯人的法定刑,但十分严酷,可能造成犯人死亡。清朝入关后,规定官员不能任意施用夹棍,否则必须负法律责任[4] 。清朝皇帝亦曾多次下旨禁止滥用[5] 。
注释
- ^ 王棠《知新录》:“夹棍之说,唐世未闻,其制起于宋理宗之世。以木索并施,夹两股(即大腿),名曰‘夹帮’。又竖坚木,交辫两股,令狱卒跳跃于上,谓之‘超棍’。合二者思之,当即今之夹棍也。”阮葵生《茶馀客话》卷六:“夹棍始于宋理宗时,以木索并施,夹两股间,名曰夹帮。”
- ^ 明《金瓶梅》:“西门庆道:“据这小厮所言,就是实话,汝等如何展转得过?”于是每人两夹棍,三十榔头,打的胫骨皆碎,杀猪也似喊叫。”
- ^ 清《大清律例》:“夹棍中梃木长三尺四寸,两旁木各长三尺,上圆下方,圆头各阔一寸八分,方头各阔二寸,从下量至六寸处凿成圆窝,四个面方各一寸六分,深各七分”
- ^ 清《大清律例》:“重大案件正犯及干连有罪人犯,或证据已明,再三详究不吐实情,或先已招认明白后竟改供者准夹讯外,其别项小事概不许滥用夹棍。若将案内不应夹讯之人,滥用夹棍,及虽系应夹之人,因夹致死,并恣意叠夹致死者,将问刑官题参治罪;若有别项情弊,从重论。”
- ^ 《皇朝通典》卷八十八:“顺治十七年七月严问刑官滥用夹讯之禁,凡未有真赃确证及户婚田土小事概不许轻用夹讯...康熙三十七年谕...短夹棍止长尺许,大枷重一百二十斤瓦样重板,此皆酷虐之刑,著严行禁止。三十九年二月申滥用夹棍之禁,凡内外问刑官滥用夹棍致毙人命者,严行治罪,其学政盐院以及佐贰官不许擅用夹棍,如有应行刑讯事送问刑衙门审理。...乾隆元年六月部议各省州县所用刑具务照定式不得用短夹棍及大板重枷”《康熙朝实录》:“谕刑部、设立刑法、原以戢奸禁暴、必事情重大、方可用刑严讯。近见内外问刑衙门、尝有滥用夹棍、致毙人命者、朕心殊为不忍。以后审问事情、尔等务加详慎、勿得轻听问官、不分轻重、动辄夹讯、希图草率结案。仍将审事官员、严加申饬、不时稽察。其有任情滥刑者、即行指实题参。务使重刑不得滥及无辜、以副朕矜恤民命至意。若有不应夹讯之人、擅用夹棍、及罪不至死、径行夹死者、应作何处分、尔部会吏兵二部、定议具奏。寻议、若内外问刑官、将案内应夹罪不至死之人、夹讯致死者、罚俸一年。将不应夹讯之人、擅行夹讯者、降一级留任。或被夹之人、即时身死者、降三级调用。或叠行夹讯致死者、革职。若有别项情由、按罪定拟。其司官有将不应夹讯之人回堂、堂官不行详慎、轻听夹讯者、罚俸六个月。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