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流氓
此条目需要扩充。 (2015年12月14日) |
专利流氓又称专利蟑螂(英语:Patent Troll),用于形容一些积极发动专利侵权诉讼以获取赔偿,却从没生产其专利产品的个人或公司。至2008年为止美国是全世界专利纠纷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专利诉讼案件超过2400件。而根据美国Patent Freedom调查指出,至2010年4月1日为止,美国有超过325家专利流氓公司,领域大都涉及半导体、软件应用等。
特征
恶质的专利流氓有以下特征:
- 自己不生产产品
- 在明知胜算不高的情形下,仍提出专利诉讼或以提出专利诉讼为威胁,并利用被告不愿花费高额诉讼费用的心态,迫使被告付钱和解
成因
专利的本意是要刺激知识产业发展,使其他企业创作更创新的设计。
但很多时候,申请专利很多时候都不是为了制作相关的产品,而是为了防止别人使用类似的技术制作相关的产品。例如,制作某产品的方法有很多种,而某公司却把这些方法全部申请专利,然后只用其中一种方法制作相关产品,其他企业变相无法用任何一种方法来制作他们的产品。
专利流氓成因主要是专利机制上的漏洞,例如一些内容与已有专利相似或重复的专利,或用字空泛却仍被通过申请的专利,与及已经提交但数量过于庞大而迟迟未能审核的专利申请等等。 根据2004年的数据显示,一件典型的专利侵权诉讼案件在诉讼开始前已经需要花费一百万美元或以上,而即使胜诉亦需要花上二百五十万美元或更多。
专利流氓收购专利的主要目的是要以侵犯专利的名义起诉其他科技公司。[1]加上法庭的裁决难以预测与及其巨大的成本及风险导致受害公司皆倾向赔款了事,亦是助长专利流氓的原因之一。
例子
- 1995年,Pitney Bowes以1982年申请的一项专利7项“权利要求”中的前3件控告惠普公司侵权。2001年6月4日,双方取得和解,惠普公司向原告支付4亿美元。Pitney Bowes继续以此项专利控告Apple、松下电子、三星等八家电子厂。
- 2001年,Techsearch公司及其律师Raymond Niro发起了一场针对英特尔的专利诉讼,当时英特尔副法务长Peter Detkin用这个名词来形容Techsearch公司及Raymond Niro。Detkin亦曾使用“专利勒索”(patent extortionist)来形容那些起诉Intel专利侵权的家伙。
- 2006年,加拿大黑莓手机制造商RIM公司和加州的专利流氓NTP, Inc.结束了长达六年的诉讼并达成和解,黑莓付出了6.125亿美元。
- 2015年,Louis Vuitton控告相关一间发型屋的一张凳及洗头椅的啡色格子图案侵犯其专利。其后有人提出质疑,遭欧盟普通法院取消注册专利,原因是该设计过于平凡,不承认是由任何一个品牌原创设计的。[2][3]
- Google法务长David Drummond曾提到,一支智慧型手机最多有可能收到25万种专利提告[4]。
- 苹果公司自推出iPhone起就申请无数的专利,导致要经常跟自己的竞争对手(例如三星)打专利官司。其专利一般都涉及一些一般人都能想到的功能,例如滑动接听,页面回弹滚动等等。
- 汤玛斯·爱迪生的主要发明诞生在新泽西州的门洛帕克实验室。它是世上第一个设立以专门用于技术革新和改善现有技术为目的的机构。虽然许多雇员根据他们的专业方向开展研究工作,并取得辉煌的成果,但在法律上大多发明专利归爱迪生本人。
- 2022年,美国VideoLabs公司分别对脸书(Facebook)母公司Meta、迪士尼公司(Disney)、影音串流平台Netflix、亚马逊公司(Amazon)、有线付费电视频道Starz,及宏碁、华硕、微星科技和联想等公司提出申诉。
影响
滥用专利导致很多中小企业无法生产自己创作的产品。这些专利会落入大公司手中,加剧大公司的垄断。以现时的专利,任何人都已经不可能在不侵犯任何专利的情况下生产针对消费者的产品(例如微软 Windows,其功能、外观已经侵犯了苹果 Mac 的很多项专利,之后双方达成和解)。专利法中的漏洞令某些公司能肆无忌惮地申请专利,不论其合理否。滥用专利的行为在某程度上扼杀了创新,对社会的进步造成负面影响。
参见
注释
- ^ Craig Tyler. Patent Pirates Search For Texas Treasure (PDF). Texas Lawyer. September 24, 2004 [2007-07-2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7-10-15).
- ^ LV慘失兩款格子圖案專利- DBC數碼電台dbc.hk. 2015-04-30 [2015-08-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24).
- ^ Louis Vuitton Loses Checkerboard Case - Vogue. 2015-05-01 [2015-08-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26).
- ^ 台湾《商业周刊》2011年8月29日-9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