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懋德(1920年12月—2018年2月17日),江苏省苏州市吴县人,中国共产党员,1936年入海门中学,1942年受师长影响加入中国共产党,战后赴台协助蔡孝乾建立中国共产党台湾省工作委员会学生工作委员会,化名李絜[1](外省李)[2][3],担任学工委书记,派陈炳基成立新民主同志会,吸收李登辉林如堉李苍降等人,在台湾大学、师大、省立基中等地发展组织,光明报遭破获后积极安排成员撤退,1950年2月潜返大陆,担任交通大学教授直到退休。

徐懋德
个人资料
性别
别名李絜(外省李)
出生(1920-12-00)1920年12月日
 中华民国江苏省苏州市吴县
逝世2018年2月17日(2018岁—02—17)(97岁)
 中华人民共和国
籍贯江苏省苏州市吴县
国籍 中华民国(1920年-195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1950年-2018年)
政党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1942年-)
学历
经历

生平

抗日共产青年

徐懋德,1920年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吴县,父徐恩湛为土木工程师,1937年苏州沦陷,徐懋德父亲只身离开苏州前往大后方,参与云南滇缅公路建设,留在苏州的徐懋德考上海门中学,高三时受邱汉生影响思想左倾,1938年就读交通大学,1942年毕业后透过邱老师加入苏北新四军,并在南通海门中学任教,与其弟徐懋义一同加入共产党,带领学运,组织学生,成为学运领导核心,由于沦陷区发生百团大战后,日方发现共军主力,开始对苏北地区共产党展开清剿,1943年,日军对苏清剿活动严峻,徐懋德、邱汉生等人使用合法身分留在上海,其馀地下党人撤离,徐懋德透过中学进行地下工作,在苏州奠定地下党札实基础,使日后共产党在苏州的活动与解放更顺利。1944年,徐懋德认识了上海中西女中毕业的顾孟琴(后成为徐懋德妻子),在苏州进行地下工作发展组织。[4]

宣扬革命与学生工作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徐懋德领导共产党员趁国民党尚未接收之际在苏州地区展开各项统战工作,由于双十协定的缘故,国府要求中共退回延安,交出占领基地,此时,共产党则坚持统治解放区,为争取接收东北的时间,会后决议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对苏地区则改采“退守保干”政策,长江以南八个解放区北撤,1946年3月,陆天虹在如皋成立江南工委,徐懋德担任委员,由中共华中局指挥,后纳编为苏州县委,徐懋德等人担任委员,此时徐懋德积极到各校授课,苏州工专、中央测校、景海女师、伯乐中学、光华中学、有原中学,成立读书会,宣扬共产主义,并吸收学生加入组织,透过社会名流成立文心图书馆,作为培养积极份子入党的摇篮,并与上海学委等组织心照不宣,协同作战,吸收中学教员,对学生进行思想改造。[4] 1947年顾孟琴、徐懋义在东吴大学,透过徐懋德指示争取成立学生自治会,并当选总干部,并安排由夏锡生、汪毓萍领导艺声歌咏团办大规模的表演,吸引近千学生参与,并在会中高唱《松花江上》解放区的《在那遥远的地方》、《青春舞曲》等,最后以《团结就是力量》大合唱收尾。[4]

台湾省工委学工委

1947年东吴校刊与文心图书馆遭国府特务及城防司令部盯上,徐懋德与妻子顾孟琴被迫转进台湾,协助1946年7月到台湾的台湾省工委书记蔡孝乾成立学生工作委员会徐懋德担任书记,并化名为李絜(外省李),依照苏州地下党发展模式,在台湾中等学校以上发展组织,透过廖瑞发郭琇琮开始将组织向台大、师大等高等学校发展,1947年二二八事件后,民气可用,陆续吸收台大石玉峰[1]叶城松[5]郑文峰、师大杨廷椅等加入共产党并成立支部,医学院生叶盛吉吸收颜世鸿[6]等,并安排郑鸿溪等进入师大运作学生运动[7] [8],期间安排陈炳基李苍降李登辉等人成立“新民主同志会[9],并透过蔡瑞钦[10]李水井[11]等将组织拓展到私校及南部、利用锺浩东在广东参与抗战时的伙伴黎明华将组织拓展到新竹义民中学,随著台大及师大学生毕业后担任教职组织成员遍及台湾全省各地。

光明报与省工委陷落

1949年8月,光明报被缴获,台大法商学生王明德意外造成光明报组织曝光,[12],1950年1月蔡孝乾首次落网,供出计梅贞、钱静芝的邮电支部,2月16蔡孝乾趁机脱逃,按颜世鸿说法,此次脱逃应是保密局“捉放曹”[6],2月21日起蔡孝乾连续三日在中华日报上刊登启顺兄启事,邀请徐懋德等人前往蔡孝乾泉州街住所,徐懋德当下认为有问题,旋即告知李水井杨廷椅危险,徐懋德因此决定潜返大陆,将学工委交李水井领导,1950年5月10日李水井与吴思汉被捕,保密局循线逮补25人,并由此25人扩及省工委学工委及各省工委支部,台共组织面临第一次瓦解。[2] 返回中国大陆的徐懋德,进入天津大学建筑系任教直到退休。2004年记者访问陈炳基与徐懋德时,徐懋德回忆起为李登辉监誓入党的往事,造成不小震撼。[9] 2018年2月17日,罹患帕金森氏症的徐懋德逝世于天津。

参考文献

  1. ^ 1.0 1.1 石玉峰等叛亂案B3750347701/0041/3132244/244/1/002. 国家档案管理局. 1953-01-28 [2017-09-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03). 
  2. ^ 2.0 2.1 陈英泰先生. 《回憶,見證白色恐怖》. 唐山出版社. 2005. 
  3. ^ 曾建元,曾薰慧. 《青春戰鬥曲──戰後國立臺灣大學政治事件之研究(1945-1955)》. 2006. 
  4. ^ 4.0 4.1 4.2 陆天虹. 《陸天虹文集》從一張老照片談起-記蘇州徐懋德同志的革命家庭. 武汉出版社. 2001. 
  5. ^ 葉城松等案B3750347701. 国家档案管理局. 1954-04-19~1960/01/12 [2017-09-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28). 
  6. ^ 6.0 6.1 颜世鸿. 《青島東路三號:我的百年之憶及台灣的荒謬年代》. 启动文化. 2012. 
  7. ^ 卢俊杰. 黃旭東先生的臺灣情. 《台声》杂志. 2013-12-20. 
  8. ^ 钟明宏. 《一九四六被遺忘的台籍青年》. 沐风文化. 2014-11-03. 
  9. ^ 9.0 9.1 我為什麼加入又退出中國共產黨?回首恐怖動盪的年代. 李登辉口述 张宪炎访问.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06). 
  10. ^ 国防部军法局. 《蔡瑞欽等叛亂案》. 国家发展委员会档案管理局. 1951-05-10. 
  11. ^ 蓝博洲. 《天未亮──追憶一九四九年四六事件(師院部份)》. 晨星出版有限公司. 2000. 
  12. ^ 蓝博洲. 《尋訪被湮滅的台灣史與台灣人》. 台北: 时报出版. 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