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春县城

恒春县城,是位于台湾屏东县恒春镇的一座城池,是清朝牡丹社事件之后所设的恒春县县治所在,始动工兴建于光绪元年十月十八日(1875年11月15日),光绪五年七月十五日(1879年9月1日)落成,是台湾现存城池之中唯一保存所有城门的一座[注 1][1][2]

恒春古城
恒春县城
恒春古城的城门之一被称为明都门的“南门”。 地图
位置 中华民国台湾屏东县恒春镇
22°00′29″N 120°44′53″E / 22.00804873165°N 120.747975742123°E / 22.00804873165; 120.747975742123
建成时间 清朝光绪五年(1879年)
官方名称恒春古城
类型登录等级:国定古迹
登录种类:城郭
详细登录资料

该城的遗迹在日治时期昭和十年(1935年)12月5日被指定史迹名胜天然纪念物之一[3]战后则在民国七十四年(1985年)8月19日公告为台闽地区二级古迹,后改为国定古迹[1]

沿革

恒春地区旧称琅𤩝,原属凤山县管辖[4],但实际上凤山县对此处的管辖能力有限。罗发号事件牡丹社事件后,沈葆桢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六月奉令来台处理海防与善后事宜,而在该年十二月初一时他命台湾道夏献纶、浙江候补道刘璈前往琅𤩝探查,后来沈葆桢本人也在十二月十三日亲自探查,之后在十二月二十三日上奏,其奏折中提到认为可依照夏、刘之见选定“车城南十五里之猴洞”为县治,并打算由“素习堪舆家言”的刘璈处理筑城事宜,又谨拟县名为“恒春”[4][5][2]

恒春县城在隔年,即光绪元年十月十八日(1875年11月15日)动工,经费由国库支应,但仍动员嘉义县、台湾县、凤山县的仕绅前往督造[注 2],后于光绪五年七月十五日(1879年9月1日)落成[4]

日治时期,恒春县城在明治四十一年(1908年)受台风侵袭而受创[7],而后在昭和十年(1935年)12月5日被指定为台湾史迹名胜天然纪念物之一[3]。二次大战中,恒春古城也受战火波及而受损,之后在民国四十八年(1959年)碰上地震再次受创[7];后来又因为开辟道路等因素,使得东门段的城垣在民国五十二年(1963年)及民国五十七年(1968年)先后遭拆除[1]

民国六十八年(1979年),恒春古城遗迹被列暂定一级古迹,而屏东县政府也在同年接受交通部观光局补助下重建南门城楼;而在民国七十二年(1983年)又重建东门城楼,但因整建过程中有缺失,民国七十四年(1985年)公告时降为二级古迹[7]。而重建的两个城楼中,东门城楼在民国八十七年(1998年)因遭白蚁蛀蚀又再次倾圮[7]

2006年,恒春古城在2006年恒春地震中受到波及,其中在地震后城垣上的城垛(亦即女儿墙)共倒了15座。[8]南门门楼南门轩亭倒塌,四周挑梁及屋架榫头松脱。[9]

风水

《恒春县志》中记载说恒春古城的四周有山,分别为三台山[注 3]、龙銮山[注 4]、虎头山与西屏山[注 5],在风水上被视为玄武(北)、青龙(东)、白虎(西)、朱雀(南),而三台山为主山[4][10]。又城内的猴洞山[注 6]为龙脉所在[4],为庙宇集中地[1]

城池设计

恒春古城周长有880丈(约2600公尺),城基厚2丈、而外墙高有1丈4尺5寸,内墙则高1丈3尺4寸,墙宽1丈6尺,设有四门,除南门有“明都门”之称,其馀三门仅称东门、北门、西门[1][10][7]。城门外有壕沟,于城门处设有桥梁,而各个城门之间设有炮台[1]。而在城里有县署[注 7]、典史署、文庙 (澄心亭)、同善公所、天后宫、风神庙、城隍庙、福德祠、三山国王庙、白龙庵、五龙君王庙、观音庙等设施[4]。又光绪四年(1878年)知县黄延昭曾在城内挖掘五口水井,分别位在大街、县署西辕门、风神庙前、县署后与南门[6]:77

古城里较为热闹的地区在西南部,主要街道有县前街、西门街、打铁街、南门街、客人街、东门街、北门街与土地公街等等[4][11]

图片集

注释

  1. ^ 台湾现存城池遗迹中,台北府城原五门缺了西门、新竹县城(淡水厅城)原四门中只留下东门、台湾府城(台南府城)原十四门(正城八门、东西外城共六门)只剩下四门、凤山县旧城原四门缺西门、凤山县新城原五门只剩下东便门、澎湖厅城原六门馀二门(但小西门顺承门保留较多古貌)。又金门城四门是后来重建,已非原物。
  2. ^ 凤山县仕绅林胜源承建东北到西南部份,嘉义县仕绅陈熙年承建西北到西南部份,嘉义县仕绅周黄英、吴逢源共同承建西南部分,台湾县仕绅吴朝寅、徐元焯与凤山县仕绅蓝登辉共同承建西南到东南部份,至于东南到东北部分则由提督高登玉承建[6]:76、77
  3. ^ 原称硬仔山
  4. ^ 原称赤牛岭,今复旧称
  5. ^ 原称太平顶山,今复旧称
  6. ^ 旧名饕山
  7. ^ 在西门与南门之间,于光绪元年十一月廿七日(1875年12月24日)到二年四月初六日(1876年4月29日)建成[6]:77

参考来源

  1. ^ 1.0 1.1 1.2 1.3 1.4 1.5 恆春古城. 文化部文化资产局.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1). 
  2. ^ 2.0 2.1 屏東縣文化處文化資產保護所 圖片:恆春古城(第1張).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1). 
  3. ^ 3.0 3.1 林会承. 《台灣文化資產保存史綱》. 远流出版社. 2011-04-01: 221页. ISBN 978-957-32-6765-2. 
  4. ^ 4.0 4.1 4.2 4.3 4.4 4.5 4.6 周郁森. 《清代臺灣城牆興築之研究》. 国立成功大学. 2003年1月: 32-33、79、80页. 
  5. ^  请琅𤩝筑城设官折(同治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6. ^ 6.0 6.1 6.2 屠继善 总纂; 王志楣 点校. 《恆春縣志》. 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远流出版. 2007-12-20. ISBN 978-986-01-1705-9. 
  7. ^ 7.0 7.1 7.2 7.3 7.4 恆春古城——建城緣起. 垦丁国家公园——恒春古城与鹅銮鼻灯塔. [2012-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1) (中文(台湾)). 
  8. ^ 宋耀光. 恆春古城 城垛倒15座. 联合新闻网. 2006-12-27. [失效链接]
  9. ^ 恆春古城受強震損害 待修復. 环境资讯中心. [2024-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07) (中文(繁体)). 
  10. ^ 10.0 10.1 张志远. 台灣的古城. 台北县新店市: 远足文化. 2007年9月: 160-165页. ISBN 978-986-6731-00-6. 
  11. ^ 吉申君. 《清代防禦性城市之建城原則》. 国立成功大学. 2008年1月: 41页.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