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拉托逊纪
月球地质年代的分类: |
前酒海纪 - 酒海纪 - 早雨海世 - 晚雨海世 - 爱拉托逊纪 - 哥白尼纪 |
爱拉托逊纪(Eratosthenian period)是月球地质年代中从32亿年前至11亿年前间的一段时期,处于晚雨海世和哥白尼纪之间。它的名称取自该时期典型的撞击坑-厄拉多塞陨石坑[1]。跨度范围,特别是上限尤为清晰明确,开始于31.1-32.4亿年前,而终结期最普遍的看法是介于11-22亿年前之间,其标志则是哥白尼环形山的出现[2][3]。
爱拉托逊纪期限的界定:
- 起点:月球主要地貌为月海地形,所有大于确定尺寸的陨石坑,尚未被撞击的陨石轰平,即:这些区域中直径大于240±10米的陨石坑,其内侧壁坡倾斜率为1°[1][4][5]。
- 终点:通常所认为的古老陨石坑仍保留有射纹系统,但事实上该界限尚无明确的定义。它的定义很复杂,因为,不仅有已发现的陨石坑年龄问题,而且不同情况下射纹线的消失速率也不同[2]。(另请参阅哥白尼纪)。
爱拉托逊纪[6]是1962年由月球现代地质史划分创始人尤金·舒梅克和罗伯特·哈克曼(Robert Hackman)所提出[4][1][3]。
爱拉托逊纪对象年龄确定的
通常认为爱拉托逊纪的陨石坑保存完好,但缺乏明亮的辐射纹,但这种方法的主要缺陷是不同情况下辐射纹的消失速率差异极大[5][2]。
另一种确定天体表面具体年龄的重要方法,是计算这些区域在存续期内所积累的陨石坑数量。爱拉托逊纪的月海上,直径大于1公里的陨石坑分布密度处于750-2500座/百万公里2范围内[4][5][3]。此外,也通过陨石坑的破坏程度来判定表面年龄[1]。
该时期形成的地貌
在爱拉托逊纪,频繁的天体撞击和月球自身的地质活动已经熄灭,在此期间漫溢的熔岩构成了现在三分之一的月海区(月球表面的5%)[3]。大部分的熔岩都分布在月球正面的西半部并富含钛元素,放射性略高且色调偏蓝[1][7]。最主要的陆地位于风暴洋和汽海之中、雨海和冷海的西侧以及澄海、湿海、云海、史密斯海、界海的一些地方以及熔岩覆盖的大陨石坑格里马尔迪环形山、柏拉图坑和赫拉克勒斯环形山 [1][8]。
这一时期没有新的撞击盆地形成[9],之后也没再出现。但较小的陨石坑不断累积,它们大多保存完好,但缺乏亮度和辐射纹。在此期间总计约形成90座直径30公里以上[1]的大陨石坑[8][1],其中:
- 月球正面的有:163公里的豪森环形山、142公里的毕达哥拉斯环形山、127公里的朗伦环形山、111公里的莫雷环形山、110公里的西奥菲勒斯环形山、82公里的杰米纽斯环形山、87公里的亚里士多德环形山、78公里的法布里休斯环形山、70公里的维尔纳环形山、68公里的普卢塔克环形山、69公里的赫拉克勒斯环形山、60公里的布利奥环形山、58公里的厄拉多塞陨石坑等等;
- 月球背面的有:82公里的伯克兰环形山、77公里的摩尔斯环形山、65公里的里科环形山、81公里的奥尔科特环形山、67公里的柯克伍德环形山、72公里的芬森环形山、70公里的欧玛尔·海亚姆环形山、62公里的莫伊谢耶夫环形山。
在此期间形成的岩石层,被称为“爱拉托逊系统”,阿波罗12号带回了该时期的岩石样本-爱拉托逊早期(31-33亿年前)的风暴洋月海熔岩[1]。
参考资料
-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Wilhelms D. Chapter 12. Eratosthenian System (PDF). Geologic History of the Moon. 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 Professional Paper 1348. 1987 [2016-03-2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3-05-14).
- ^ 2.0 2.1 2.2 Hawke, B. Ray; Blewett, D. T.; Lucey, P. G.; Smith, G. A.; Bell, J. F.; Campbell, B. A.; Robinson, M. S. The origin of lunar crater rays (PDF). Icarus. 2004, 170 (1): 1–16. Bibcode:2004Icar..170....1H. doi:10.1016/j.icarus.2004.02.01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4-11-27).
- ^ 3.0 3.1 3.2 3.3 Tanaka K.L., Hartmann W.K. Chapter 15 – The Planetary Time Scale. The Geologic Time Scale. 2012: 275–298. ISBN 978-0-444-59425-9. doi:10.1016/B978-0-444-59425-9.00015-9.
|journal=
被忽略 (帮助) - ^ 4.0 4.1 4.2 Wilhelms D. Chapter 7. Relative Ages (PDF). Geologic History of the Moon. 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 Professional Paper 1348. 1987: 123–125, 130 [2016-03-2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3-05-14).
- ^ 5.0 5.1 5.2 Stöffler, D.; Ryder, G. Stratigraphy and Isotope Ages of Lunar Geologic Units: Chronological Standard for the Inner Solar System. Space Science Reviews. 2001, 96 (1-4). Bibcode:2001SSRv...96....9S. doi:10.1023/A:1011937020193.
- ^ Shoemaker, E. M.; Hackman, R. J. Stratigraphic Basis for a Lunar Time Scale. The Moon. IAU Symposium 14. 1962: 289–300. Bibcode:1962IAUS...14..289S. (Other link)
- ^ Wilhelms D. Chapter 14. Summary (PDF). Geologic History of the Moon. 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 Professional Paper 1348. 1987: 279–280 [2016-03-2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3-05-14).
- ^ 8.0 8.1 Wilhelms D. Plates 10A, 10B (Eratosthenian system). Geologic History of the Moon. 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 Professional Paper 1348. 1987 [2016-03-2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3-05-14).
- ^ Wood C. A. Impact Basin Database. lpod.org. 2004-08-14 [2015-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07).
- Martel, L. M. V. Lunar Crater Rays Point to a New Lunar Time Scale. Planetary Science Research Discoveries. 2004-09-28 [2012-09-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