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长波动

日长波动一天的长度LOD)变化,肇因于潮汐效应,在长期的地球历史中是渐增的,但也会在较短的时间范围内波动。通过原子钟卫星雷射测距英语Satellite laser ranging对时间的精确量测表明,LOD会发生许多不同的变化。这些细微的变化周期从几周到几年不等。国际地球自转服务监测这些变化:它们归因于地球大气的动态与其和地球本身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没有外部扭矩的情况下,地球作为一个整体系统的总角动量必须是恒定的。内部扭矩是由于地核、地函、地壳、海洋、大气和冰冻圈的相对运动和质量重新分布造成的。为了保持总角动量恒定,一个区域的角动量变化必须由其它区域的角动量变化来平衡。

地壳运动(如大陆漂移)或极盖融化是缓慢的长期事件。据估计,地核和地函之间的特征耦合时间约为十年,而地球自转速率的所谓“十年波动”被认为是由地核内部的波动转移到地函上引起的[1]。即使在几年到几周的时间尺度上,日长(LOD)也会有很大变化(图),在消除外部扭矩的影响后,观察到的LOD波动是内部扭矩作用的直接结果。这些短期波动很可能是由固体地球和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的。

其它行星的日长也会波动,尤其是金星行星,它的大气层非常活跃和强大,使其日长波动可达20分钟[2]

观察

 
日长与基于SI日期的偏差。

大气角动量(AAM)轴向分量的任何变化都必须伴随著地壳和地函角动量的相应变化(由于角动量守恒定律)。由于大气压力对地函-地壳系统的惯性矩影响轻微,因此主要需要固体地球的角速度发生变化;即LOD的变化。现时可以在仅几个小时的积分时间内以高精度量测LOD[3],而且大气环流模型允许高精度地确定模型中大气角动量的变化[4]。AAM和LOD之间的比较表明它们是高度相关的。特别地,可以识别LOD的年周期,其振幅为0.34毫秒,在2月3日最大化,以及半年周期,其幅值为0.29毫秒,在5月8日最大化, [5],以及10天的0.1毫秒量级的波动。还观测到反映圣婴事件的季节间波动和准两年期振荡[6]。现在人们普遍认为,从几周到几年的时间尺度上,LOD的大多数变化都是由AAM的变化引起的[7]

角动量交换

大气和地球非气态部分之间角动量交换的一种管道是蒸发和降水。水循环在海洋和大气之间输送大量的水。当水(蒸汽)大量的上升时,由于角动量守恒,地球的旋转必须减慢。同样的,当水以雨的形式降落时,地球的自转速度会增加,以保持角动量守恒。任何从海洋到大气的水团全球净转移或相反的转移,都意味著固体/液体地球的旋转速度变化,都将反映在LOD中。

观测证据表明,在超过10天的时间内,AAM的变化与其相应的LOD变化之间没有明显的时间延迟。这意味著大气层和固体地球之间由于表面摩擦而产生的强烈耦合,时间常数约为7天,即埃克曼层的自转时间。这个自旋时间是大气轴向角动量转移到地球表面的特征时间,反之亦然。

地面上的纬向风分量是描述大气刚性旋转的分量,对地球和大气之间的轴向角动量传递最有效[8]。该分量的纬向风在赤道处相对于地面的振幅为“u”,其中“u”>0表示超自转,“u”<0表示相对于固体地球的逆行。所有其它风项只是将AAM与纬度重新分配,这种影响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平均时会抵消。

表面摩擦允许大气层在逆行旋转的情况下从地球“吸收”角动量,或者在超旋转的情况下将其释放到地球。在较长的时间尺度上进行平均,AAM不会与固体地球发生交换。地球和大气是解耦的,这意味著负责刚性旋转的地面纬向风分量的平均值必须为零。事实上,观测到的地面气候平均纬向风的经向结构显示,在±30o纬度以上的中纬度地区有西风(来自西方),即信风;在低纬度地区以及两极附近有东风(来自东方),即盛行风[9]。 大气在低纬度和高纬度从地球获得角动量,并在中纬度向地球传递相同数量的角动量。

刚性旋转纬向风分量的任何短期波动都伴随著LOD的相应变化。为了估计这种影响的数量级,可以考虑整个大气在没有表面摩擦的情况下以速度“u”(以m/s为单位)刚性旋转。那么这个值与一天的长度Δτ(以毫秒为单位)的相应变化有关[来源请求]

 

日长变化的年分量Δτ≈0.34 ms对应于超自转'u≈0.9m/s,半年分量Δ'τ≈0.29ms到1'u≈0.8m/s。

相关条目

参考资料

  1. ^ Hide, R. Fluctuations in the Earth's Rotation and the Topography of the Core–Mantle Interface.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A: Mathematical, Physical and Engineering Sciences. 1989, 328 (1599): 351–363. Bibcode:1989RSPTA.328..351H. S2CID 119559370. doi:10.1098/rsta.1989.0040. 
  2. ^ Whitt, Kelly Kizer. The length of a day on Venus is always changing - Space. EarthSky. 2021-05-05 [2023-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8). 
  3. ^ Robertson, Douglas. Geophysical applications of very-long-baseline interferometry. 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 1991, 63 (4): 899–918 [2024-03-17]. Bibcode:1991RvMP...63..899R. doi:10.1103/RevModPhys.63.89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18). 
  4. ^ Eubanks, T. M.; Steppe, J. A.; Dickey, J. O.; Callahan, P. S. A Spectral Analysis of the Earth's Angular Momentum Budget.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985, 90 (B7): 5385. Bibcode:1985JGR....90.5385E. doi:10.1029/JB090iB07p05385. 
  5. ^ Rosen, Richard D. The axial momentum balance of Earth and its fluid envelope. Surveys in Geophysics. 1993, 14 (1): 1–29. Bibcode:1993SGeo...14....1R. S2CID 128761917. doi:10.1007/BF01044076. 
  6. ^ Carter, W.E.; D.S. Robinson. Studying the earth by very-long-baseline interferometry. Scientific American. 1986, 255 (5): 46–54. Bibcode:1986SciAm.255e..46C.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1186-46. 
  7. ^ Hide, R.; Dickey, J. O. Earth's Variable Rotation. Science. 1991, 253 (5020): 629–637. Bibcode:1991Sci...253..629H. PMID 17772366. S2CID 32661656. doi:10.1126/science.253.5020.629. 
  8. ^ Volland, H. Atmosphere and Earth's rotation. Surveys in Geophysics. 1996, 17 (1): 101–144. Bibcode:1996SGeo...17..101V. S2CID 129884741. doi:10.1007/BF01904476. 
  9. ^ Murgatroyd, R.J., .The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the stratosphere, in Coby G.A. (ed): The Global Circulation of the Atmosphere, Roy. Met. Soc., London, p. 159, 1969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