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邑
朱邑(?—前58年),字仲卿,西汉庐江郡舒县(今属安徽省庐江县)人,朱邑早年担任桐乡啬夫,办事清廉公正,对人宽仁慈爱,深获当地百姓的信任与爱戴,其后朱邑转任太守卒史,举贤良为大司农丞,再擢升北海郡太守,以任上“治行第一”的政绩,调入京师长安官拜大司农,掌理全国财政大权。朱邑为人淳厚、节俭有操守,以俸禄救济亲友和邻里,家无馀财。神爵元年,朱邑因病去世,临终前叮嘱儿子将其葬于桐乡,汉宣帝亦对他的逝世感到婉惜,下令赐予黄金一百斤资助朱邑的祭祀费用[1][2]。
生平
廉平不苛
朱邑年轻时做舒县桐乡的啬夫,廉洁、公平而不苛刻,以对人仁爱有利益为做事的原则,未曾鞭笞羞辱过人,抚慰年寿以高的老人和孤儿寡母,对待他们恩义深重,广受所在乡部官吏与老百姓们的爱戴和尊敬。其后朱邑升迁太守卒史,经举荐贤良成为大司农丞,又擢升北海郡太守,因治绩第一而进入朝廷担任大司农。朱邑为人淳朴厚道,尤其是对于老朋友,不过他秉性公正,在交往中绝不徇私。汉宣帝相当器重朱邑,朝廷上下也十分敬重他[1][2]。
感悟荐贤
当时,张敞正担任胶东国国相,他给朱邑写信说:“当今圣明的主上倾心于上古时代的历史,广泛地延揽优秀的士人,这实在是忠臣竭尽才智的时机,适逢我张敞在远方守护朝廷的大郡,受制度法令的约束,心胸受到束缚,原本也没有什么出奇的才华,即使有的话,又在什么地方施展呢?而足下凭借清明的德行,掌管著后稷率民农耕的事业,就好像饥饿之人感觉糟糠也是甘甜的,而丰收之年梁肉也会感到多馀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有和没有的客观情况有所不同,从前,陈平虽然具有贤良之才,仍须待魏倩推荐之后才得以进用,韩信虽然具有军事奇才,亦有赖萧何的保荐后才被提拔任用,所以贤良之士各自都要举荐他身处时代的杰出人才,如果一定得是伊尹、吕望之流的人才推荐他们,那么这种人恐怕不用依靠足下的引荐自己就能进用显贵了”[1]。
朱邑因张敞信中所言而感悟,此后大力举荐优秀的士大夫,许多人都得到他的帮助。而朱邑身为朝廷的九卿之一,居处简约节省,俸禄与皇帝的赏赐都送给了九族同宗以及乡里邻居,家中没有多馀的钱财[1]。
必葬桐乡
神爵元年朱邑病逝,汉宣帝哀怜可惜他,颁布诏令称赞褒扬说:“大司农朱邑,为官廉洁恪守节操,甚至于退还俸禄,以私奉公,没有多馀公事以外的私下往来、财礼馈赠,真可称得上是清廉有德之人,其遭遇不幸,朕十分怜惜他。现在赏赐朱邑的儿子黄金一百斤,以供给他的祭祀之用”[1][2]。
当初,朱邑在他病重将要去世时,嘱咐其子说:“我原先在桐乡为吏,当地的老百姓敬爱我,等我死后,一定要把我埋葬在桐乡,后代子孙供奉祭祀我,恐怕还不如桐乡的老百姓呢!”等到朱邑死后,他的儿子依照遗嘱将其埋葬于桐乡西面郭城的外面,桐乡的百姓果然共同替朱邑修筑起高大的坟墓,并兴建了祠堂,每年按照季节在祠堂中祭祀朱邑,至今仍绵延不绝[1]。
评价
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