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给巴尔革命
桑给巴尔革命(阿拉伯语:ثورة زنجبار,罗马化:Thawrat Zanjibār)是在1964年1月于桑给巴尔苏丹国爆发的革命,其导致了桑给巴尔苏丹及其主要由阿拉伯人组成的政府被岛上占多数的非洲黑人推翻。
桑给巴尔革命 | |||||||
---|---|---|---|---|---|---|---|
冷战的一部分 | |||||||
桑给巴尔的两个主要岛屿温古贾岛和奔巴岛 | |||||||
| |||||||
参战方 | |||||||
尚吉巴苏丹国 | |||||||
指挥官与领导者 | |||||||
约翰·奥凯洛 |
贾姆希德·本·阿卜杜拉 穆罕默德·沙姆特·哈马迪 | ||||||
兵力 | |||||||
600–800名革命者[1][2] | 桑给巴尔警察 | ||||||
伤亡与损失 | |||||||
革命期间至少有80人丧生、200人受伤(大多数是阿拉伯人)[3] | |||||||
桑给巴尔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由坦噶尼喀以东海域的岛屿组成。1963年,英国放弃了对桑给巴尔的保护,桑给巴尔得以完全独立,能负责自己的国防和外交。
尽管非洲-设拉子党与乌玛党结盟,并在1963年7月的选举中获得了54%的选票,该党仍然认为其在议会的代表性不足。1964年1月12日清晨,非洲-设拉子党奔巴分部青年领袖约翰·奥凯洛率领约600-800人在温古贾岛武装起事。他们夺取了警察部队的武器,前往桑给巴尔城推翻了苏丹及其政府。他们随后掠夺了阿拉伯人和南亚人的财产和企业,又强奸或杀害岛上的阿拉伯和印度平民。是次革命的死亡人数有争议,估算从几百人到两万人不等。非洲-设拉子党成员阿贝德·阿马尼·卡鲁姆成为桑给巴尔的新总统和国家元首。
桑给巴尔新政府的共产主义倾向引起西方政府的担忧。由于桑给巴尔处于英国势力范围之内,英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干预计画。最终,由于桑给巴尔并未成为共产主义国家,而且英国和美国公民均已撤离,这些计画并没有实施行。东方集团的东德和苏联以及反苏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革命后立即承认该国,并派遣顾问。4月26日,桑给巴尔与坦噶尼喀合并成为新国家坦尚尼亚。这场革命结束了阿拉伯人在桑给巴尔长达200年的统治,每年桑给巴尔都会举行纪念活动。
背景
桑给巴尔群岛是位于坦噶尼喀以东印度洋的群岛,现为坦尚尼亚的一部分。它由南部的温古贾岛、北部的奔巴岛和周围附属岛屿组成。桑给巴尔曾是阿曼的海外领地,直到1858年独立[6]。1890年,桑给巴尔成为英国的保护国[7]。桑给巴尔虽然从未被大英帝国直接统治,但仍被视为其一部分[8]。
到1964年,桑给巴尔已成为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由苏丹贾姆希德·本·阿卜杜拉统治[9]。桑给巴尔约有23万非洲人,其中一些声称自己有波斯血统,在当地被称为设拉子人[10]。桑给巴尔另有5万阿拉伯人和2万南亚人,在商业和贸易中有重要地位[10]。桑给巴尔各民族混杂,彼此之间的界线变得模糊[9]。然而,阿拉伯人作为主要的地主,一般比非洲人更富有[11],而且比非洲人享有更高品质的社会服务,如医疗和教育。此外,英国政府也认为桑给巴尔是一个阿拉伯国家,支持阿拉伯人继续掌权[12]。桑给巴尔主要政党基本都按照种族划分,例如阿拉伯人主导桑给巴尔民族党,而非洲人则主导非洲-设拉子党[9]。此前,桑给巴尔一直由阿拉伯人统治,殖民地部无法想像一个由非洲黑人统治的桑给巴尔[13]。
1961年1月,作为英军撤出进程的一部分,桑给巴尔政府划定了选区并举行了民主选举[11]。由于双方议席数量接近[9],桑给巴尔在6月再次举行了选举。桑给巴尔民族党与桑给巴尔和奔巴人民党结盟,获得了13个议席,而非洲-设拉子党尽管获得了最多的选票,却只获得了10席[9]。非洲-设拉子党怀疑选举存在舞弊,导致桑给巴尔爆发内乱,68人死亡[9]。就此,新政府禁止了更激进的反对党,并将警察政治化[11]。
1963年,桑给巴尔再次举行选举,议席增至31个。由于民族党不公正地划分选区,阿贝德·阿马尼·卡鲁姆领导的非洲-设拉子党赢得了54%的选票,却只获得了13个席位[14],而桑给巴尔民族党与桑给巴尔和奔巴人民党则赢得了其馀席位,并著手准备加强其对权力的控制[11]。由激进阿拉伯社会主义支持者组成的乌玛党被取缔[15],所有非裔警察都被解雇[14][16],导致岛上安全部队的大部分人员被去除,更产生了一群受过训练并了解警察内部的人员[17]。此外,阿拉伯人主导的新政府表示桑给巴尔将寻求与阿拉伯世界,特别是与埃及的密切联系,但无意与非洲大陆国家建立关系[18]。桑给巴尔于1897年就废除了奴隶制,但主导该岛政治的大多数阿拉伯精英仍认为黑人是劣等人,只配当奴隶[18],而桑给巴尔的财政部长也在议会称呼卡鲁姆为一个“船夫”[19]。他在另一次演讲中表示阿拉伯人比黑人聪明,触怒了黑人[19]。过去黑人曾当过阿拉伯人的奴隶,再加上阿拉伯精英藐视黑人,令桑给巴尔大部分黑人强烈仇恨阿拉伯人,认为阿拉伯人主导的新政府是非法的[18]。此外,桑给巴尔政府大幅削减黑人地区的学校开支,被视为将黑人锁定在二等地位[20]。
1963年12月10日,桑给巴尔脱离了英国的保护完全独立,由民族党和人民党执政。桑给巴尔政府要求英国在岛上驻扎一营英军负责内部安全[2],被英方拒绝[2]。桑给巴尔许多寻求与埃及建立更密切关系的内阁成员也不希望英国军队驻扎桑给巴尔[20]。英国情报机构预测,桑给巴尔不久可能会发生内乱,假如英军驻扎,当地局势可能会进一步恶化[2]。然而,许多外国人仍留在岛上,其中包括130名为桑给巴尔公务员的英国人[21]。
1959年,乌干达人约翰·奥凯洛抵达奔巴岛当泥水匠,并于1963年2月搬到桑给巴尔[22]。作为当地油漆工会的官员以及非洲-设拉子党的激进党员,奥凯洛为得到一群支持者,并计划在不久后发动革命[23]。
革命过程
1964年1月12日凌晨3时左右,600-800名装备简陋的武装分子配备著矛、刀和卸胎棒,在一些前警察的帮助下,袭击了温古贾的警察局。他们夺走了警局的武器,再袭击了电台[1][2][24]。由于所有非裔警察已被解雇,而新警察也几乎没有受过任何培训,因此派往现场的机动部队很快就被击败[1][25]。奥凯洛领导武装分子袭击了齐瓦尼警察总部,也就是岛上最大的军械库[24]。几名武装分子在袭击时被击中,而警察也因武装份子人数众多而不知所措。奥凯洛袭击了一名警卫,夺走了他的步枪,并用刺刀刺死他[24]。武装分子缴获了数百支枪械,得以控制首都桑给巴尔城的战略要地[26][27]。上午7时左右,奥凯洛在当地电台广播,呼吁非洲人起来推翻“帝国主义者”[28]。当时,奥凯洛只称自己为“陆军元帅”,引发桑给巴尔各界对这位领导人身份的诸多猜测[28]。
在革命爆发后6小时内,革命者已经控制了该镇的电报局和主要政府大楼,温古贾唯一的机场也于下午2时18分被占领[26][27]。在乡村,阿拉伯人和非洲人爆发了战斗[29],配备猎枪阿拉伯人不敌缴获了武器的武装分子[29]。桑给巴尔镇的马林迪警察局也爆发激烈战斗,在警察局长J.M.沙利文的指挥下,警察击退了武装分子的袭击[29]。沙利文在下午晚些时候弹药耗尽时才投降,并率领他的部队前往石头城码头乘船离开桑给巴尔[30]。桑给巴尔城阿拉伯和南亚人的商店和房屋被抢劫,许多阿拉伯和南亚妇女遭到轮奸[30]。桑给巴尔苏丹与总理穆罕默德·沙姆特·哈马迪和内阁成员乘坐皇家游艇逃离桑给巴尔[27][31],苏丹的宫殿和财产被革命政府夺取[3]。在随后12小时的巷战中,至少有80人死亡、200人受伤,当中大多数是阿拉伯人[3]。
在桑给巴尔城的美国人由于不清楚奥凯洛是否会下令杀害白人,逃到了当地英国俱乐部[32]。作为奥凯洛的计划一部分,一群手持刀子和长矛的非洲人开始有系统地杀害他们能找到的所有阿拉伯人和南亚人[33]。在控制桑给巴尔城后,革命者在其后两天内继续与阿拉伯人争夺乡村,期间阿拉伯人遭到屠杀[34]。
根据桑给巴尔的官方纪录,这场革命是由阿贝德·阿曼尼·卡鲁姆策划和领导的[2]。实际上,革命发生时卡鲁姆和乌玛党领导人阿卜杜拉赫曼·穆罕默德·巴布均在非洲大陆[31][1][31]。实际领导革命的奥凯洛声称自己是矛矛起义肯亚叛军的陆军元帅,但他其实并没有军事经验[1][2][16]。奥凯洛在桑给巴尔并不有名,当时的桑给巴尔政府并不注意他[35],他对世界来说也相当神秘[36]。
革命期间,南亚和阿拉伯社区出现严重暴力,数以千计的妇女被奥凯洛的支持者强奸,阿拉伯人也遭到抢劫和屠杀[30],被指控为种族灭绝[37][37]。奥凯洛经常在广播中敦促支持者以“最残酷的方式杀死尽可能多的阿拉伯人”[38]。
后续
革命后,该国改名为桑给巴尔人民共和国[1]。非洲-设拉子党与乌玛党成立革命委员会作为临时政府,卡鲁姆担任总统领导委员会,巴布担任外交部长[31]。新政府首先决定永久流放苏丹,并禁止了尚吉巴国民党与尚吉巴和奔巴人民党的活动。卡鲁姆与奥凯洛保持距离,把他奥凯洛排除在政治舞台外,但准许他保有自封的陆军元帅头衔[31][1]。不过,奥凯洛的追随者继续殴打、强暴、谋杀及掠夺温古贾岛的阿拉伯裔及亚裔人口[31][1],大量阿拉伯人逃往阿曼[39],而根据奥凯洛的命令,没有欧洲人受到伤害[31]。在广播中,奥凯洛声称他的数万名“敌人与走狗”已被杀害或监禁,实际数量有可能被他夸大[1][39][40]。各界对实际死亡人数的估计差异极大,从数百到两万皆有。部分西方报章认为死亡人数为两千至四千人[4][5]。义大利纪录片《残酷世界》中有桑给巴尔阿拉伯人被屠杀以及万人冢的画面,是唯一已知关于该屠杀的影像纪录[41]。革命后的暴力事件并没有蔓延至奔巴岛[40]。
1964年2月3日,桑给巴尔局势开始缓和,卡鲁姆亦被民众接受为总统[42]。当地的警察系统重新运作,被洗劫的商店重新开张,民众也上缴未获批拥有的武器[42]。新政府宣布500名政治犯将交由特别法庭审判。奥凯洛与其追随者组成了准军事部队“自由军事武装”(英语:Freedom Military Force),在街上巡逻并抢劫阿拉伯人财产[43][44]。奥凯洛追随者的行为、他的暴力言论、乌干达口音与基督教信仰疏远了他和大多数桑给巴尔人的关系[45],到了3月,大量自由军事武装的成员已经被卡鲁姆的支持者与乌玛党民兵解除武装。3月11日,奥凯洛的元帅头衔被褫夺[44][45][46],先后被驱逐至坦噶尼喀和肯亚,最后返回乌干达[45]。
4月,新政府建立了人民解放军,并让剩下的自由军事武装民兵缴械[45]。4月26日,卡鲁姆与坦噶尼喀举行统一谈判,决定成立坦噶尼喀与桑给巴尔联合共和国[47][48],并与同年10月29日更名为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49]。媒体将两国的合并视作防范共产主义颠覆桑给巴尔的手段;一名历史学者表示,卡鲁姆作为一位温和的社会主义者,试图限制极左派乌玛党的影响力[43][48][50]。然而,政府仍采纳了乌玛党在健康、教育与社会福利上的社会主义政策[40]。
国际反应
1964年1月12日凌晨4点45分,英国驻肯亚军队获悉革命爆发,并根据苏丹的要求待命15分钟,准备随时对桑给巴尔机场发动袭击[1][51]。然而,英国驻桑给巴尔高级专员蒂莫西·克罗斯韦特称,英国国民没有遭到袭击,并建议英军不要干预。他不批准英国公民立即撤离,以免进一步扰乱桑给的经济和政府[51]。
革命发生后数小时,美国大使授权美国公民撤出该岛,美国海军驱逐舰曼利号于1月13日抵达桑给巴尔城港口[52],但美国没有寻求革命委员会的许可撤离,该船因此遇到了一群武装人员[52]。1月15日美国终于获准,但英国认为这次对抗是日后桑给巴尔对西方国家怀有敌意的原因[53]。
西方情报机构认为,革命是由华沙条约国家支持的共产主义者组织的。新任外交部长巴布和新任总理阿卜杜拉·卡西姆·汉加均是左派,被怀疑与共产主义有联系[1]。英国认为这两个人与坦噶尼喀外交部长奥斯卡·坎博纳有紧密联系,而事实上坦噶尼喀步枪队的前成员也被派去协助革命[1]。乌玛党的部分成员穿著古巴军装,留著菲德尔·卡斯特罗的胡须,被视为支持古巴革命的表现[54],其实这种做法是由乌玛党曾在古巴任职的成员发起的,是他们的常见穿著方式[54]。桑给巴尔新政府承认东德和朝鲜,进一步证明桑给巴尔与共产主义集团的紧密关系[44]。革命后仅六天,《纽约时报》就称桑给巴尔“即将成为非洲古巴”,但在1月26日否认有共产势力介入革命[4][55]。2月,桑给巴尔接受了苏联、东德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顾问[56],切·格瓦拉也于8月15日表示“桑给巴尔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在必要时向他们提供了援助”,但表示古巴军队没有参与革命[57]。同时,西方在桑给巴尔的影响力逐渐被削弱,到了7月,桑给巴尔政府只剩下一名英国籍公务员[21]。
桑给巴尔苏丹尝试向肯亚和坦噶尼喀寻求军事援助被拒绝[51],但坦噶尼喀仍派遣了100名准军事警察前往桑给巴尔稳住局势[1]。除了坦噶尼喀步枪队外,警察是坦噶尼喀唯一的武装部队。1月20日,坦噶尼喀步枪队哗变[1],乌干达和肯尼亚也发生类似事件[58],均在短时间内被平息,影响不大[59]。
西方国家对共产主义可能在非洲蔓延感到不安。2月,英国国防和海外政策委员会表示虽然英国在桑给巴尔的商业利益“微乎其微”,革命本身“并不重要”,但英国仍有可能干预[60]。委员会担心桑给巴尔可能成为共产主义在非洲的推广中心,就像古巴之于美洲一样[60]。大部分英联邦国家和美国直到2月23日才承认桑给巴尔新政权[61]。
英军反应
美国政府在撤离公民后,表示桑给巴尔属于英国势力范围,因此不会干预[62]。同时,美国敦促英国与其他东南非国家合作恢复桑给巴尔的秩序[62]。第一艘到达的英国军舰是欧文号测量船,于1月12日晚间抵达[53]。1月15日,巡防舰莱尔号和皇家辅助舰队军舰赫贝号加入。由于有报道称桑给巴尔局势正在恶化,莱尔号载著肯尼亚斯塔福德军团第一营的一个连登岸,被指阻碍英国与桑给巴尔的谈判[53]。赫贝号此前刚从蒙巴萨海军基地运走物资,装载了武器和炸药,当时有传言称它是一艘两栖攻击舰[53]。
1月17日,部分英国公民已撤离桑给巴尔[63],当时莱尔号已被转移到坦噶尼喀,平息东南非的骚乱。作为替代,戈登高地人队一个连登上了欧文号,以便英军随时干预[64]。作为帕德嫩行动(Operation Parthenon)的一部分,半人马号航空母舰和胜利号航空母舰(HMS Victorious)也被转移到桑给巴尔附近[61]。从未实施的帕德嫩行动是英国制定的干预行动,目的是阻止奥凯洛或乌玛党激进分子夺权[45]。行动计划包括2艘航空母舰、3艘驱逐舰、13架直升机、21架运输机和侦察机、苏格兰卫队第2营、皇家海军陆战队第45突击队和陆军伞兵团第2营的1个连,计划透过降落伞和直升机攻占温古贾岛及其机场,再占领奔巴岛。如果实行,帕德嫩行动将是英国自第二次中东战争以来最大规模的空降和登陆行动[45]。
在革命者可能有接受东方集团军事训练的消息曝光后,鲍里斯行动(Operation Boris)取代了帕德嫩行动。根据鲍里斯行动,伞兵将从肯亚的机场出发空降安古贾,该行动后来因肯亚政府反对而被放弃[65]。作为替代,英国制定了华服行动(Operation Finery),直升机将从两栖突击舰堡垒号出发袭击桑给巴尔[50]。
4月23日,坦噶尼喀和桑给巴尔合并。英方制定棚屋行动(Operation Shed),以便英军在乌玛党一旦发动政变时干预[50]。部队将空降到温古贾岛上,夺取机场并保护卡鲁姆政府[66]。随著政变的风险降低,华服行动在4月29日取消[66]。大约在9月23日,棚屋行动也被吉拉达计划(Plan Giralda)取代,一个亚丁或远东的步兵营、战术总部部队和海军陆战队的人员将在桑给巴尔发动两栖攻击,肯亚和亚丁的后续部队将为其提供支持[67][68]。吉拉达计划于12月被废弃,英国彻底放弃干预桑给巴尔局势[69]。
结果与遗产
桑给巴尔革命结束了阿拉伯人对桑给巴尔约200年的统治[70][71]。桑给巴尔在与坦噶尼喀合并后仍保留了革命委员会和众议院,拥有处理国内事务的权力,而当地政府则由桑给巴尔总统领导[72]。桑给巴尔政府实施改革,促使公务员本地化,阿拉伯人的土地也被重新分配给非洲人[70]。政府也实施了社会改革,例如引进免费医疗服务,并向非洲学生开放学校[70]。苏联、东德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向桑给巴尔政府提供协助,为多个项目提供资金并提供军事建议[70]。由东德主导的几个都市重建项目失败,自此桑给巴尔著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援助上[73][74]。
桑给巴尔革命政府被指对个人自由和实行严厉控制,并在政治和工业职位的任命中动用关系,坦桑尼亚政府也无力干预[75][76]。1972年4月7日,卡鲁姆被暗杀,此时人民对政府的不满情绪升温,亲政府和反政府势力之间更发生了为时数周的冲突[77]。1992年,桑给巴尔实行多党制,但对政府腐败和选举舞弊的指控仍然持续,情况直到2010年的大选才有改善[72][78][79]。
桑给巴尔革命日被坦尚尼亚政府指定为国定假日,于每年1月12日庆祝[80]。桑给巴尔革命四十周年时更有阅兵举行[81]。为了纪念革命,桑给巴尔足球协会会在每年1月初举办革命杯(Mapinduzi Cup)[82]。
注脚
-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Parsons 2003,第107页.
- ^ 2.0 2.1 2.2 2.3 2.4 2.5 2.6 Speller 2007,第6页.
- ^ 3.0 3.1 3.2 Conley, Robert. Regime Banishes Sultan. The New York Times. 14 January 1964: 4 [2023-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7 January 2020)..
- ^ 4.0 4.1 4.2 Conley, Robert. Nationalism Is Viewed as Camouflage for Reds. The New York Times. 19 January 1964: 1 [2023-06-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03).
- ^ 5.0 5.1 Los Angeles Times. Slaughter in Zanzibar of Asians, Arabs Told. Los Angeles Times. 20 January 1964: 4 [2023-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17).
- ^ Hernon 2003,第397页.
- ^ Ingrams 1967,第172–173页.
- ^ Shillington 2005,第1710页.
- ^ 9.0 9.1 9.2 9.3 9.4 9.5 Shillington 2005,第1716页.
- ^ 10.0 10.1 Speller 2007,第4页.
- ^ 11.0 11.1 11.2 11.3 Parsons 2003,第106页.
- ^ Mapuri, Omar. Zanzibar the 1964 Revolution: Achievements and Prospects Revised. Dar es Salaam: TEMA Publishers Company Ltd. 1996: 8. ISBN 9987250114 (English).
- ^ Petterson 2004,第11页.
- ^ 14.0 14.1 Speller 2007,第5页
- ^ Bakari 2001,第204页.
- ^ 16.0 16.1 Sheriff & Ferguson 1991,第239页.
- ^ Speller 2007,第5–6页.
- ^ 18.0 18.1 18.2 Petterson 2004,第12页.
- ^ 19.0 19.1 Petterson 2004,第41页.
- ^ 20.0 20.1 Petterson 2004,第40页.
- ^ 21.0 21.1 Speller 2007,第27–28页.
- ^ Petterson 2004,第25–26页.
- ^ Petterson 2004,第26–27页.
- ^ 24.0 24.1 24.2 Petterson 2004,第49页.
- ^ Clayton 1999,第109页.
- ^ 26.0 26.1 Speller 2007,第6–7页.
- ^ 27.0 27.1 27.2 Conley, Robert. African Revolt Overturns Arab Regime in Zanzibar. The New York Times. 13 January 1964: 1 [2023-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5 April 2014)..
- ^ 28.0 28.1 Petterson 2004,第52页.
- ^ 29.0 29.1 29.2 Petterson 2004,第64页.
- ^ 30.0 30.1 30.2 Petterson 2004,第65页.
- ^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Speller 2007,第7页.
- ^ Petterson 2004,第66–67页.
- ^ Petterson 2004,第3–4页.
- ^ Petterson 2004,第76页.
- ^ Lofchie 1967,第38页.
- ^ Petterson, Don (2002), Revolution in Zanzibar: An American's Cold War Tale, New York: Basic Books, pp. 74–75.
- ^ 37.0 37.1 Petterson 2004,第94页.
- ^ Petterson 2004,第94–95页.
- ^ 39.0 39.1 Plekhanov 2004,第91页.
- ^ 40.0 40.1 40.2 Sheriff & Ferguson 1991,第241页.
- ^ Daly 2009,第42页
- ^ 42.0 42.1 Dispatch of The Times London. Zanzibar Quiet, With New Regime Firmly Seated. The New York Times. 4 February 1964: 9 [2023-06-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28).
- ^ 43.0 43.1 Speller 2007,第15页.
- ^ 44.0 44.1 44.2 Sheriff & Ferguson 1991,第242页.
- ^ 45.0 45.1 45.2 45.3 45.4 45.5 Speller 2007,第17页.
- ^ Conley, Robert. Zanzibar Regime Expels Okello. The New York Times. March 12, 1964: 11 [2023-06-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28).
- ^ United Republic of Tanzania : History. Commonwealth.org. [10 February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3 February 2019).
- ^ 48.0 48.1 Conley, Robert. Tanganyika gets new rule today. The New York Times. 27 April 1964: 11 [2023-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8 December 2013)..
- ^ The United Republic of Tanganyika and Zanzibar is renamed United Republic of Tanzania. South African History Online. [10 February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1).
- ^ 50.0 50.1 50.2 Speller 2007,第19页.
- ^ 51.0 51.1 51.2 Speller 2007,第8页.
- ^ 52.0 52.1 Speller 2007,第8–9页.
- ^ 53.0 53.1 53.2 53.3 Speller 2007,第9页.
- ^ 54.0 54.1 Lofchie 1967,第37页.
- ^ Franck, Thomas M. Zanzibar Reassessed. The New York Times. 26 January 1964: E10 [2023-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2 July 2018)..
- ^ Speller 2007,第18页.
- ^ Guevara 1968,第347页.
- ^ Speller 2007,第10页.
- ^ Parsons 2003,第109–110页.
- ^ 60.0 60.1 Speller 2007,第12页.
- ^ 61.0 61.1 Speller 2007,第13页.
- ^ 62.0 62.1 Speller 2007,第13–14页.
- ^ Speller 2007,第9–10页.
- ^ Speller 2007,第11页.
- ^ Speller 2007,第18–19页.
- ^ 66.0 66.1 Speller 2007,第20页.
- ^ Speller 2007,第24页.
- ^ Speller 2007,第25页.
- ^ Speller 2007,第26页.
- ^ 70.0 70.1 70.2 70.3 Triplett 1971,第612页.
- ^ Speller 2007,第1页.
- ^ 72.0 72.1 Sadallah, Mwinyi. Revert to single party system, CUF Reps say. The Guardian. 23 January 2006 [2023-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 August 2007)..
- ^ Myers 1994,第453页.
- ^ Triplett 1971,第613页.
- ^ Triplett 1971,第614页.
- ^ Triplett 1971,第616页.
- ^ Said, Salma. Thousand attend Karume memorial events in Zanzibar. The Citizen, Tanzania. 8 April 2009 [2023-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26)..
- ^ Freedom House. Freedom in the World – Tanzania. 2008 [2023-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16 November 2018).
- ^ Freedom House. Freedom in the World – Tanzania. 2011 [2023-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16 November 2018).
- ^ Commonwealth Secretariat. Tanzania. 2005 [2023-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1 December 2008).
- ^ Kalley, Schoeman & Andor 1999,第611页.
- ^ Simba face Tusker in Mapinduzi Cup. supersport.com. [2023-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16 August 2021) (英语).
参考资料
- Bakari, Mohammed Ali, The Democratisation Process in Zanzibar, GIGA-Hamburg, 2001 [2023-09-29], ISBN 978-3-928049-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12 January 2023).
- Clayton, Anthony, Frontiersmen: Warfare in Africa Since 1950, Taylor & Francis, 1999, ISBN 978-1-85728-525-3.
- Daly, Samuel Fury Childs, Our Mother is Afro-Shirazi, Our Father Is the Revolution (PDF),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200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14 December 2011).
- Guevara, Ernesto, Venceremos!:The speeches and writings of Ernesto Che Guevara, Macmillan, 1968 [2023-09-29], ISBN 978-0-297-76438-0, (原始内容存档于12 January 2023).
- Hernon, Ian, Britain's Forgotten Wars: Colonial Campaigns of the 19th century, Stroud, Gloucestershire: Sutton Publishing, 2003, ISBN 978-0-7509-3162-5.
- Ingrams, William H., Zanzibar: Its History and Its People, Abingdon: Routledge, 1967, ISBN 978-0-7146-1102-0, OCLC 186237036.
- Kalley, Jacqueline Audrey; Schoeman, Elna; Andor, Lydia Eve, Southern African Political History,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1999 [2023-09-29], ISBN 978-0-313-30247-3, (原始内容存档于12 January 2023).
- Kuper, Leo, Theories of Revolution and Race Relations, 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 1971, 13 (1): 87–107, JSTOR 178199, S2CID 145769109, doi:10.1017/S0010417500006125.
- Lofchie, Michael F., Was Okello's Revolution a Conspiracy?, Transition, October–November 1967, (33): 36–42, JSTOR 2934114, doi:10.2307/2934114.
- Myers, Garth A., Making the Socialist City of Zanzibar, Geographical Review, 1994, 84 (4): 451–464, JSTOR 215759, doi:10.2307/215759.
- Parsons, Timothy, The 1964 Army Mutinies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 East Africa,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2003 [2023-09-29], ISBN 978-0-325-07068-1, (原始内容存档于12 January 2023).
- Petterson, Don, Revolution in Zanzibar: An American's Cold War Tale, New York: Basic Books, 22 September 2004, ISBN 9780813342689
- Plekhanov, Sergey, A Reformer on the Throne: Sultan Qaboos Bin Said Al Said, Trident Press Ltd, 2004, ISBN 978-1-900724-70-8.
- Sheriff, Abdul; Ferguson, Ed, Zanzibar Under Colonial Rule, James Currey Publishers, 1991, ISBN 978-0-85255-080-9.
- Shillington, Kevin, Encyclopedia of African History, CRC Press, 2005 [2023-09-29], ISBN 978-1-57958-245-6, (原始内容存档于12 January 2023).
- Speller, Ian, An African Cuba? Britain and the Zanzibar Revolution, 1964, Journal of Imperial and Commonwealth History, 2007, 35 (2): 1–35 [2023-09-29], S2CID 159656717, doi:10.1080/03086530701337666, (原始内容存档于4 December 2012).
- Triplett, George W., Zanzibar: The Politics of Revolutionary Inequality, The Journal of Modern African Studies, 1971, 9 (4): 612–617, JSTOR 160218, S2CID 153484206, doi:10.1017/S0022278X0005285X.
延伸阅读
- Fouéré, Marie-Aude, and William C. Bissell (eds) (2018). Social Memory, Silenced Voices, and Political Struggle: Remembering the Revolution in Zanzibar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12 January 2023.. Dar es Salaam, Tanzania: Mkuki na Nyota. ISBN 978-9987-08-317-6.
- Glassman, Jonathon, War of Words, War of Stones: Racial Thought and Violence in Colonial Zanzibar, Bloomington, Ind.: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11, ISBN 978-0-253-22280-0.
- Mwakikagile, Godfrey. The Union of Tanganyika and Zanzibar: Formation of Tanzania and Its Challenges, ISBN 978-9987160464.
- Mwakikagile, Godfrey. Why Tanganyika united with Zanzibar to form Tanzania, ISBN 978-9987-16-045-7.
- Mwakikagile, Godfrey. The Union of Tanganyika and Zanzibar: Product of the Cold War?, ISBN 978-0981425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