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杏庭
杨杏庭(外文拼音 Hsing-ting Yang ,1909年8月9日—1987年6月4日),笔名逸舟(日文拼音 Isshū Yō,外文拼音 Yizhou Yang)、行东。台中梧栖人。东京文理科大学哲学科肄业,东洋文化研究所博士课程修毕。曾任教于南京国立中央大学、浙江大学,并且担任国民政府内政部参事及专门委员,张厉生部长任内时为常务次长、教育部编审委员等要职,二二八事变后奉命回台调查真相。后赴日东京文理科大学,拜小竹文夫门下,专攻中国哲学及史学,并结识廖文毅,以易名“杨逸民”参与台独在日活动,被中国民国政府列入海外学者黑名单。代表著作为《历史周期法则论》。
杨杏庭 | |
---|---|
出生 | 1909年8月9日 日治台湾台中清水梧栖 |
逝世 | 1987年6月4日 日本东京都立松泽病院 |
教育程度 | 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1930) 日本日制高等学校(1932) |
年代 | 20世纪哲学 |
研究领域 | 台湾哲学 |
生平
杨杏庭出生于台中清水梧栖[1]。1923年毕业自梧栖公学校,隔月考入首届台中师范学校。1928年秋,为学潮主谋之一,起因为中师体育教员兼舍监小岩辱骂台湾学生而起。隔年3月,毕业后分发至龙泉公学校任教。1930年陆续赴东京、台北等参加教员检定考试及格。1930年台北参加修身科教员检定考试落榜,1932年再赴东京参加高等教员检定及格,为全日本最年轻之考取者。同年秋赴台中州公民科教学观摩会授课,极为成功,但论文发表遭禁。
1934年3月辞小学教员,为隔月赴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研究科进修,苦学英文、德文、法文,隔年4月由台中大甲的上野齐医师供给学费,入东京文理科大学。1938年学科毕业考试顺利通过,于高师附中担任公民科、修身科的实习教学,获学生良好反应。期间亦结识文学家翁闹,参与台人在日文艺活动。1939年毕业,隔年受中国留学生王维哲资助赴南京谋职,3月获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长顾澄聘为编审委员、随任教育部委员,国立编译馆之编译官等职,并于中央大学开授日文、德文等课程。1942年3月,任浙江省政府主席傅式说秘书,后于浙江大学复校时转任校秘书兼心理学教授,兼任浙江省财政厅与粮食局秘书。1945年终战时遭国民党整肃,失业在家专心撰述《历史周期法则论》。隔年赴任南京教育局督学。1947年二二八事变爆发,时任内政部委员。8月时奉内政部部长张厉生之命,返台调查民情及省主席魏道明贪污情势,行政院长张群据此飭令全国检肃贪污。1948年举家以难民返台,隔年受财政厅长严家淦推荐任台湾银行特约研究员,而教育部部长杭立武则聘其为特约编审,为部内讲授台语课程。1950至1952年间准备留美未果,1953年赴日著手其著《历史周期法则论》日译,却遭法院判决“非法居留”,后自费出版其译著于1954年东京文理科大学,拜小竹文夫门下,专攻中国哲学及史学。同时参加“亚细亚恳谈会”结识廖文毅,涉入在日台独活动。1955年任“台湾临时议会”中央委员兼宣传部长,曾代笔廖文毅《台湾民本主义》。1958年任名古屋南山大学法国纪念建筑研究所(フランスのモニュメント)之教授。期间与指导教授小竹文夫日趋龉龃。1961年3月虽《历史周期法则论》终出版,然博士学位因旧学制废止等缘故落空,也正式与小竹文夫交恶。
1968年,其自传《受难者》完稿,1970年则陆续出版《太平洋战争前夜》、《台湾与蒋介石─以二二八民变为中心》,1979年出版译书《印缅随军记》。1981年夏,随世界台湾同乡会游欧。1983年出版《蒋介石评传》。1984年美《台湾公论报》“台湾文化专刊”始载其自述〈不堪回首话生平〉,同年结识时任筑波大学张良泽教授。1987年病逝于东京都立松泽病院,由张良泽教授整理遗稿,于1990年出版《受难者》由张良泽整理,于真理大学台湾文学资料馆成立“杨逸舟文库”。
理论与主张
杨杏庭早年论著文化教育学理论,曾于《台湾文艺》发表〈无限否定与创造性〉(〈无限否定と创造性〉),探讨柏格森、海德格、谢斯托夫如何就论生之正反两面的意义,从生的盲目性与暗黑性开出创造性,以亚里斯多德对生的实在基础(Hypokeimenon)为起点,从生之实在与科学实在的差异,讨论到谢斯托夫写作中呈现的以虚无主义,与“无限否定”的意义互相对照,进而论证虚无主义与生命的否定面向之不同,再以黑格尔的辩证法,从生之否定面向的积极意义进一步去讨论生之积极意义,并从在时间架构下的“生”,带出海德格对时间的论述及其见解,将之与佛学中的谛观与生命观做比较。其思想颇受欧陆哲学及佛学之影响。其著述《文化教育学概论》概介德国思想之教养论,主张教育文化改革对国家民族建设之重要性 。晚年除译述政论外,代表著作《历史周期法则论》则为其思想体系定于一尊[2][3]。
著作列表
著书
- 1941《文化教育学概论》。南京:国立编译馆发行[担任汪经卫政府教育部专员时期著作]。
- 1947《台湾之今昔》(二二八后)。南京:内政部刊印[担任国民政府内政部委员时期著作]。
- 1950《台湾青年白皮书》,出版不详。
- 1961《历史周期法则论》。东京:弘文堂 。
- 1961《落第博士的控诉:诉小竹文夫教授之收贿罪与十大失职之罪》(《落第博士の诉え:小竹文夫教授の収贿罪と十大失职罪を诉える》)。自行刊印。
- 1970《太平洋战争前夕:开战前的舞台内侧》(《太平洋戦争前夜:开戦までの舞台里》)。东京:桃源社。
- 1970《台湾与蒋介石:以二二八民变为中心》(《台湾と蒋介石:二二八民変を中心に》)。东京:三一书房[中译1991《二二八民变 : 台湾与蒋介石》(张良泽译)。台北:前卫]。
- 1979《霸权之路》(《霸権への道》)。东京:共荣书房。
- 1983《蒋介石评传》。东京:共荣书房。
- 1990《受难者》(遗稿,张良泽译)。台北:前卫。
篇章论文
- 1933〈对台湾文艺界的期望〉,《福尔摩沙》,创刊号[1933年7月]。
- 1933〈实际化さるべき公民教养〉,《台湾教育》,卷373,页94-98 [1933年8月1日]。
- 1935〈无限否定と创造性〉,《台湾文艺》,卷2号6 [1935年6日]。
- 1942〈文化形态论〉,《潮声》,卷1期2,页 45-56。
- 1946〈革新教育的管见〉,《教育通讯》,卷1期6,页11-14。
- 1947〈日本过去在台湾实施的教育政策〉,《教育通讯(汉口)》(复刊),卷3期8,页9-11。
- 1951〈台省中小学训育的实际问题〉,《教育通讯》(复刊台版),卷2期4。
- 1956〈历史周期法则成立可能の试论〉,《历史教育》,卷4期3,页9-16。
- 1957〈台湾の历史教育〉,《历史教育》,卷5期9 。
- 1958〈历史周期法则について再论す〉,《历史教育》,卷6期7。
- 1959〈台湾の民族运动─雾社蕃の反乱〉,《历史教育》,卷7期2,页16-24。
- 1962〈蒋政権大陆に败れ去るの日〉,《中央公论》,卷77期5。
- 1962〈易学の科学的根拠を探る〉,《中央公论》,卷77期13。
- 1967〈台湾からみた文化大革命〉,《自由》,卷9期6,页104-111。
- 1972〈米中接近と台湾人の立场〉,《自由》,卷14期8,页190-197。
翻译及其他
- 1957《台湾民本主义》。东京:台湾民报社 [廖文毅著、杨逸舟代笔]。
- 1979《选挙暴动 : 台湾中坜事件の内幕》。东京:新泉社 [林正杰、张富中原著《选举暴动─台湾中坜事件的内幕》、杨逸舟译]。
- 1980《ビルマ戦线従军记 : 中国人记者の见た北缅戦线の证言》。东京:共荣书房 [张仁仲原著《印缅随军记》,附〈美丽岛事件与蒋政权的拷问十八法〉艾琳达 Linda Arrigo 原著,杨逸舟译]。
- 1984〈不堪回首话生平〉,《台湾公论报》“台湾文化专刊”连载。
- 1985〈亿夭折的俊才翁闹〉,《台湾文艺》,期95 [收《翁闹作品选集》,页79-82。彰化:彰化县立文化中心]。
参见
参考文献
- ^ 台湾大学哲学系. 臺灣哲學研究資料庫─楊杏庭(徐子雯收集整理).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9).
- ^ 洪子伟. 日治時期臺灣哲學系譜與分期. 存在交涉:日治時期的臺灣哲學. 台北: 联经. 2016: 28.
- ^ 蒋红霞. 中国文化教育学的起步与发展特征——基于文化教育学早期著述的文本分析. 现代大学教育. [2018-05-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01).
- ^ 中央研究院“日治台湾哲学与实存运动”研究计画. 日治時期臺灣哲學文獻清單列表.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9).
- ^ 台湾大学哲学系. 臺灣哲學研究資料庫. [2018-05-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5).
延伸阅读
- 中央研究院“日治台湾哲学与实存运动”研究计画,《日治时期台湾哲学文献清单列表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台湾大学哲学系,《台湾哲学研究资料库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国家发展委员会档案管理局,《为内政部台籍专门委员杨杏庭视察台湾报告一案(A504000000F/0037/牍簿160/1/1/00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国家发展委员会档案管理局,《为内政部台籍专门委员杨杏庭视察台湾报告一案(A504000000F/0037/牍簿160/1/1/002)[永久失效链接]》。
- 国家发展委员会档案管理局,《二二八事件(A504000000F/0037/牍簿160/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国家发展委员会档案管理局,《[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国史馆台湾文献馆,《教员免许状授与(0071030650a00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鹿岛彻,2019,〈杨杏庭の“历史周期法则论〉,《早稲田大学大学院 文学研究科纪要》,辑64,页13-28。
- 洪子伟,2016,〈日治时期台湾哲学系谱与分期〉,洪子伟(编),《存在交涉:日治时期的台湾哲学》,页15-42。台北:联经。
- 叶碧苓,2014,〈日治时期中等学校教师检定考试之研究〉,《国史馆馆刊》,期41,页1-41。
- 王锦赐(编),2005,《梧栖镇志之十三─人物篇》,页670-671。台中:台中市梧栖区公所。
- 柳书琴,2009,《荆棘之道:旅日青年的文学活动与文化抗争》,页272-273。台北:联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