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 (印度医学)

印度医学瑜伽中,梵语प्राणprāṇaPrana),又译为,或音译作般纳普拉纳般尼克(英语:Pranic),是一种生命能量(vital life),类似于中医所说的,或气功所说的藏传佛教也继承这个观念,在密宗修持与西藏医学中有很重要的地位。修双身法之前就是要学控制气。

释义

它的字根来自梵文:prā,相当于拉丁语plenus,意思是充满。

吠檀多》哲学认为,所有的生命体中,都拥有一股生命力量,被称为气(prāṇa),或者风。气(prāṇa)是阿育吠陀瑜伽的核心概念。阿育吠陀认为太阳太阳光是气的来源,也存在于空气中和大地,分别称之为空气般那(air prana),大地般那(earth prana),以及太阳般那(sun prana)。气或般那可以被动物及植物等各种生物所吸收。经由呼吸,气从身体的各个大孔道,如眼、耳、鼻、口、肚脐等,以及周身的毛细孔等细微的孔道,进入人的体内,在身体中运行,再经由脉轮,分配到全身所有细胞与血液,维持著人体的生命。气不但形成了呼吸,也形成了血液,男性的精液与女性的经血皆被认为是由气所形成的精华。印度五层身体理论中,气形成人的第二层躯瞉

奥义书》扩展了气的概念,它是物质世界的一部份,维持个人生命,也是宇宙之生命。它形成了意识思想心灵的源头。但它不是灵魂,或是(Ātman)。

分类

阿育吠陀

阿育吠陀进一步将气(prāṇa)分成五种,它们是气息的五种作用:

  1. 入息(prāṇa),又译为命根气,负责心跳呼吸。通过呼吸进入身体,再循环至全身。
  2. 出息(Apāna),又译为下行气,由排泄系统将废物排放出去。
  3. 上息(Uḍāna),又译为上行气,形成声音。
  4. 均等息(Samāna),又译为平行气,负责消化系统。
  5. 周遍息(Vyāna),又译为遍行气,循行全身。

瑜伽

瑜伽将气分为五种:

  1. 跳跃投掷气(Naga) : 对应到打嗝,代表身体的跳跃、伸展,主要是关节的活动。
  2. 身体收缩气(Kurma) : 对应到眨眼,代表身体的收缩,以及各种腺体的运作。
  3. 控制饥渴气(Devadatta) : 对应到打哈欠,代表身体的饥、渴反应。
  4. 帮助呵欠气(Krikala) : 对应到打喷嚏,代表分散到身体全身的气。
  5. 昏沈睡眠气(Dhananjaya) : 对应到心脏瓣膜的开启与关闭,它控制身体的睡眠和困倦。

相关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