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肝吸虫

泰国肝吸虫学名Opisthorchis viverrini),又称“香猫肝吸虫[1],是一种可寄生肉食性动物胆管吸虫,其生活史与中华肝吸虫极为相似,以胆汁为食,可造成病变,主要分布在泰北寮国一带,当地约有八、九成乡村人口以及一半的城市人口受到感染,估计约有九百万人受到影响。

泰国肝吸虫
染色后的泰国肝吸虫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扁形动物门 Platyhelminthes
纲: 吸虫纲 Trematoda
亚纲: 复殖亚纲 Digenea
目: 斜睾目 Plagiorchiida
科: 后睾科 Opisthorchiidae
属: 后睾属 Opisthorchis
种:
泰国肝吸虫 O. viverrini
二名法
Opisthorchis viverrini

形态

 
虫卵

成虫尺寸介于长5至10毫米、宽1至2毫米的范围,体型狭长而扁平,虫体一端具有口吸盘,其肠管自此延虫体两侧分叉延伸至尾端,在前端约五分之一界线处,另有一个与口吸盘约略等大的腹吸盘。此外泰国肝吸虫雌雄同体,一对睾丸呈现圆形花瓣状是此寄生虫的特色,分布在口吸盘的另一端,并占虫体后端三分之一的区域,卵巢则位于中后段三分之一线上,子宫则在中段盘绕,占全长约三分之一,两旁可见网点状的卵黄腺。

生活史

泰国肝吸虫的生活史中华肝吸虫相似,虫卵必须在淡水螺中孵化,经过四个发育阶段后离开螺体,并寻找鲤科淡水鱼作为第二中间宿主,在鱼鳞、皮肤、肌肉组织发育后,透过其他动物生吃、未完全熟食这些鱼,幼虫可在食用者体内脱去外囊,经过四周发育成虫,可在宿主体内活上40年之久,每日约产下1000至2500颗卵,可随胆汁一同进入消化道,最后随粪便排出,是诊断的重要依据。

临床表现

多数感染者不产生症状,或是仅有如消化不良(dyspepsia)、腹痛腹泻、或便秘的症状轻微;但长期下来,会发展成较为剧烈的感染症,像是肝肿大(hepatomegaly)或出现胆管炎(cholangitis)、肉芽肿性胆囊炎(cholecystitis)、甚至引发胆囊上皮细胞癌(chlolangiocarcinoma),严重时甚可致命。

诊断和治疗

诊断时主要依据光学显微镜对排泄物中的虫卵鉴定,但是泰国肝吸虫虫卵亦与中华肝吸虫相似,因此显微镜下不易区分,因此可透过问诊比对盛行区域,或进一步使用PCRELISA等技术做进一步分析,由于病理机制相似,使用的药物也是Praziquantel,因此无法确认物种时,仍可以相同的方式治疗。

参见

参考文献

  1. ^ 不是猫肝吸虫
  1. (英文)Orit Yossepowitch; et al. Opisthorchiasis from Imported Raw Fish. Emerg Infect Dis. Dec 2004, 10 (12): 2122–6. PMID 1566384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7).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