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顺北洋工学院

泰顺北洋工学院,正式名称为国立北洋工学院,是1943年到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期间在中国浙江省泰顺县百丈镇兴办的一所大学。

国立北洋工学院原位于天津,前身为中国第一所新式大学——国立北洋大学。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天津沦陷。北洋工学院奉教育部令内迁至陕西西安,参与组建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后南迁汉中并改名国立西北联合大学。1938年7月,西北联大改组,北洋工学院与其他学校合组为国立西北工学院。“北洋”之名遂不存。[1][2]:233-245

1941年10月,中国工程师学会及各专门工程学会在贵州贵阳举办联合年会,北洋校友云集,借机开会商讨复校事宜,决议呼吁教育部恢复国立北洋工学院,同时筹资兴办私立北洋工学院。北洋工学院历属国立,筹建私校之举令教育部难堪。1942年12月,行政院决定将浙江省立英士大学升格为国立,将其工学院独立为国立北洋工学院,任陈荩民为代理院长。[2]:263-266

英士大学时在浙江省泰顺县司前镇。北洋工学院独立后,迁往邻近的百丈镇。百丈口乃飞云江航运起点,浙七县口岸,战时温州金融工商业多迁此。学校位于东岸村,与百丈口隔溪相望。1943年夏,在永嘉云和临海屯溪招生,录取120人。1944年夏,在百丈、云和、临海、屯溪、建阳招生,录取150人。加上英士大学转来的学生,1945年夏以前共有学生421人。有教师40人,包括8位专任教授。院系仅设土木工程系、电工程系和化学工程系。校园条件艰苦,学生甚至以谷仓为居所。办校期间,曾与当地军警发生冲突,两名学生遭枪杀,又屡受日军、土匪惊扰。[2]:266-267[3]:374-379[4][5][6][7][8]

1945年6月,教育部突然电令北洋工学院归并入英士大学。师生决心护校,但抗争无果,陈荩民辞职北上。8月底,学生至英士大学注册,但声明乃借读一年。1946年2月,国立北洋大学在津复校,茅以升任校长,6月在上海设立联络站,安排泰顺北洋学生分批至天津北洋大学,至9月底运送完毕。[2]:268[4]

知名校友有工程热物理专家吕灿仁等。[2]:405

参考文献

  1. ^ 金以林. 近代中国大学研究:1895—1949.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0: 9. ISBN 7-5073-0735-2. 
  2. ^ 2.0 2.1 2.2 2.3 2.4 北洋大学—天津大学校史编辑室 (编). 北洋大学—天津大学校史·第1卷. 天津: 天津大学出版社. 1990. ISBN 7-5618-0218-8. 
  3. ^ 北洋大学—天津大学校史编辑室 (编). 北洋大学—天津大学校史资料选编(一). 天津: 天津大学出版社. 1991. ISBN 7-5618-0270-6. 
  4. ^ 4.0 4.1 泰顺县教育志. 北京: 方志出版社. 2017: 12-13. ISBN 978-7-5144-2019-7. 
  5. ^ 飞云江志. 北京: 中华书局. 2000: 289. ISBN 7-101-02475-0. 
  6. ^ 泰顺县志.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8: 32. ISBN 7-213-01419-6. 
  7. ^ 吴恒安. 泰顺北洋生活片断. 左森; 胡如光 (编). 回忆北洋大学. 天津: 天津大学出版社. 1989: 76-77. ISBN 7-5618-0119-X. 
  8. ^ 夏元骍. 怵目惊心的百丈惨案——国民党军警枪杀国立北洋工学院学生、工友记实. 泰顺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编). 泰顺文史资料 第1辑. 1986: 7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