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力论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8年10月22日) |
生机论(英语:Vitalism),又译为生命主义、生气论、活力论、生机说、生命力,是人类历史上存在长久的科学哲学学说,现代版本是19世纪初由瑞典化学家贝采利乌斯(Jöns Jacob Berzelius)提出。
一般认为“生命力”学说在1843至1845年间由德国化学家阿道夫·威廉·赫尔曼·科尔贝(Adolph Wilhelm Hermann Kolbe)用二硫化碳通过几步合成了乙酸后被推翻。[1]
基本定义
生机论者的基本立场是:
活力论认为生命拥有一种自我的力量(elan vital),或是称为生命力(life-force)、生机脉冲(vital impulse)、生命活力(vital spark)、生命能量(energy)、甚至有些人称此为灵魂、气。这种力量是非物质的,因此生命无法完全以物理或化学方式来解释它。
历史
因为当时化学家没有能力合成有机物,瑞典化学家永斯·贝采利乌斯认为,只有生物才可以从无机物合成有机物,这证明了生命具备独特性,不能以物理及化学方式来加以解释。这个主张形成了生机论的现代版本。
现代
1773年,伊莱尔·罗埃尔(Hilaire Rouelle)发现尿素。1828年,弗里德里希·维勒首次使用无机物质氰酸钾与硫酸铵人工合成了尿素。本来他打算合成氰酸铵,却得到了尿素。尿素是第一种以人工合成无机物质而得到的有机化合物。1843至1845年间由阿道夫·威廉·赫尔曼·科尔贝用二硫化碳通过几步合成了乙酸。活力论从此被推翻。[1]
参考文献
- ^ 1.0 1.1 Sidney Toby. Acid test finally wiped out vitalism, and yet . . .. www.nature.com. [2000-1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19.
参见
这是一篇与化学相关的小作品。您可以通过编辑或修订扩充其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