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的延伸

海上丝绸之路,又称陶瓷之路香药之路,简称海丝,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延伸。泉州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唯一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1]

1世纪的丝绸之路

在古代中国即有此项交流,尤其是中国东南沿海的居民而言,更是显著。《汉书》记载中国人所乘之船为当时的“所至国皆禀食为耦,蛮夷贾船,转送致之。”,利用这些停留在广西、广东港口的外国船只进行转送到南海和印度。唐宋时的广州港很繁荣,港口大船云集,最多的时候,每年有四千多艘大食船,安史之乱时,还曾发生了千名大食、波斯穆斯林劫掠广州的事件。最早利用海上丝绸之路的则是罗马商队与使者,于公元166年抵达中国;而迄今东南亚出土的最早沉船和中国瓷器也属于西亚的阿拉伯帆船,年代为公元830年的晚唐。[2]

两宋年间,游牧民族盘据华北地方导致丝路断流,令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更加勃发。[3] 此时不同的丝绸之路不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4] 进入航海时代后水路贸易的自有优势使比重大增,品类更加丰富和兴盛[5]。在明朝郑和下西洋后,海上丝绸之路自此有具体路线,形成主因是因为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且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自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又为了解决陆路的不便性,因为陆路受地形影响,前往西域会经过许多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又中国东岸夏、冬两季有季风助航,因此也增加了由海路通往欧陆的方便性。[6] 虽然有海禁等政策,但人民仍热衷进出口贸易,对于海上的经济果实趋之若鹜[7],特别是华人在暹罗一带的贸易与生活等等,促进了中国与东南亚的交流[8]

历史

汉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

隋、唐、五代

宋朝

 
杭州宋城南海一号模型
 
诸蕃志》书影

元朝

明朝

禁海令

忽必烈时期开始由于倭寇袭扰沿海,因而先后进行了四次禁海。第一次海禁从公元1292年(世祖至元二十九年)到公元1294年(世祖至元三十一年)止。第二次海禁公元1303年(成宗大德七年)到公元1308年(武宗至大元年)止。第三次海禁从公元1311年(武宗至大四年)到公元1314年(仁宗延枯元年)止。第四次海禁从公元1320年(仁宗延佑七年)到公元1322年(英宗至治二年)结束。1322年复置广州泉州、广元(宁波)市舶提举司,之后不再禁海。共计十六年。

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为了抵制蕃货,“罢太仓黄渡市舶司”。洪武七年(1374年),撤销广州、泉州、明州三个市舶司。洪武十四年(1381年),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为由,禁濒海民私通诸国。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再次发布“禁外藩交通令”。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下令一律禁止民间买卖及使用舶来的番香、番货等。洪武三十年(1397年)再次发布命令禁止下海通番。

明朝法律规定了严酷的违反禁海令处罚办法:“若奸豪势要及军民人等,擅造三桅以上违式大船,将带违禁货物下海,前往番国买卖,潜通海贼,同谋结聚,及为向导劫掠良民者,正犯比照己行律处斩,仍枭首示众,全家发边卫充军。其打造前项海船,卖与夷人图利者,比照将应禁军器下海者,因而走泄军情律,为首者处斩,为从者发边充军”。“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凡番香、番货皆不许贩鬻,其现有者限以三月销尽。”(《大明律》)。

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并派遣郑和率水师四万籍下西洋之便,以打击“海盗”为名剿灭违反禁海令的东南亚沿岸各大华商集团。

从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发布第一个禁海令,到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废止海禁时止,期间接近两百年之久,这段时期正值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格兰等西洋列强开始大航海的时候。1521年葡萄牙人企图以武力入侵中国,强逼中国开放国门通商,爆发屯门海战西草湾之战。1553年葡萄牙人终于得到明朝批准,建立了澳门租借地。荷兰人则先后二次占领澎湖,最后于崇祯明荷海战后全面退出进侵中国的意图,转而占领福尔摩沙南部。西班牙人亦远征台湾北部。两国皆以台湾为殖民地,作为与中国通商质易的港口。英格兰王国商船于1637年抵达广州,并与明朝守军发生冲突,明军战事失利,最后在葡萄牙调停下英格兰只完成一次贸易回国。

清廷从顺治时到雍正时执行了长达四十年的海禁(公元1655年—1684年,公元1717年—1728年)。清廷入关之后,清廷为了禁止和截断东南沿海的反清复明之势力与据守台湾的郑氏王朝的联系以巩固统治,曾于顺治十二年(1655年)、十三年(1656年)、康熙元年(1662年)、五年(1666年)、十四年(1675年)五次颁布禁海令;并于顺治十七年(1660年)、康熙元年(1662年)、十七年(1678年)三次颁布“迁海令”,禁止臣民出海贸易。

1683年清军攻占台湾后,康熙帝接受东南沿海的官员请求,停止了清前期的海禁政策。但是康熙的开海禁是有限制的,其中最大的限制就是不许与西方贸易。康熙曾口谕大臣们:“除东洋外不许与他国贸易”,并说:“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此朕逆料之言”。而且此时日本的德川幕府为了防止中国产品对日本的冲击,对与清廷的贸易也采取严格的限制。因此,此时的海外贸易与明末相比,已经大为衰落。

到了1757年以后,清廷开始实行更全面的闭关锁国政策,一开始是四口通商,到后来只有广州开放对外通商,且由十三行垄断其进出贸易。清廷的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国与西方世界的接触,使中国丧失了与世界同步发展的最佳时期,为后来中国百年积弱落后埋下伏笔。与此同时,对中国风的狂热追逐曾经是18世纪欧洲社会的普遍时尚。且当时西洋的科技发展蓬勃,渐渐地超越了以奥斯曼帝国为首的伊斯兰世界和以中国(清朝)为首的东方世界。

航海技术

造船

  • 中国古代四大船型分别为沙船福船鸟船广船[16]。沙船在古代又被称为防沙平底船,其因能够适应在水浅、多沙滩的航道上行驶而得名;福船又被称为“大福船”,其以能行驶南洋和远洋而著称,郑和下西洋的船队即主要是采用福船类型的船舶;鸟船是浙江沿海一带的海船,因其船首形似鸟嘴,故称为鸟船,郑和船队中亦有此类船型的船舶[17];广船是广东地区建造的船舶,其显著特点是使用考究的木料,其材料使用坚硬的铁力木、乌婪木等木材,常作为战船使用[16]
 
一种小型福船
  • 宋代舟船的主要特点是:船体增大。宋朝出使朝鲜高丽王朝的“神舟”,载重达一千五百石以上,大的海船,载重万石,载船员数百人,能装载一年的口粮。船上还设有市井(商店),还可以养猪、酿酒、织布。船舵长达三仗至五丈,船体结构合理:使用铁钉造船,船体两侧下削,有龙骨贯穿首尾,船底成V字型,便于船的破浪行驶。船内采取密封隔舱,加强了船的安全性。
  • 行船工具的进步:使用了多樯多帆,便于利用多面风向。大船上附设小船,以备运输、救生、抢险之用。船上有大小两只锚,有探水设备。船舶开始使用了指南针,航海也就有了全天候的导航工具,较之此前凭借日月星斗来导航,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宋朝的造船和修船,已经开始使用了船坞,还创造了滑道放船下水的方法。这一时期中国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居于世界的领先地位。

针路

据中国古典文献记载,在宋朝元符年间(1098年-1100年),中国海船已经用罗针导航;到了南宋中期,海船普遍用罗针导航;当时掌管船只航行方向的舟师都备有秘密的海道针经,详细列出从广州泉州往返西洋各地的针路

贸易对象与进出口物品

贸易的对象有许多

  • 朝鲜、日本、琉球
  • 位于今中南半岛上的国家
  • 东南亚沿岸岛屿
  • 南亚
  • 伊斯兰世界
  • 欧洲各地,因为此海上丝路多只到阿拉伯,因此其他到欧陆的物品一般由经由阿拉伯人转运。

出入口物品

主要西传及传入中国物品多数经陆上丝路。

海上丝绸之路申遗计划

泉州广州宁波扬州蓬莱北海漳州福州南京九市被国家文物局纳入海上丝绸之路申遗计划[18]

2017年1月26日,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处致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正式推荐海上丝绸之路最具代表性的港口城市“古泉州(刺桐)史迹”作为2018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19],从而正式替代原来的九市联合申报计划。

南海航线

通常又叫做南海丝绸之路,从广州与泉州出发,经过中南半岛和南海诸国,并穿越了印度洋驶入红海,最终可以到达东非与欧洲。

东海航线

又叫“东方海上丝路”,2017年04月20日,国家文物局正式确定广州为海上丝绸之路申遗牵头城市,联合南京宁波江门阳江北海福州漳州莆田丽水等城市进行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申遗工作。

参见

2020年11月19日 百名余海外闽籍华裔华侨青年福建泉州“海丝”行

参考文献

  1. ^ 泉州:联合国唯一认定“海丝”起点. [2023-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21). 
  2. ^ 中国伊斯兰教门宦与西北穆斯林,西北民族研究,1989年01期。
  3. ^ http://sc.people.com.cn/BIG5/n2/2022/0831/c345528-40104114.html
  4. ^ https://artouch.com/art-views/content-3016.html
  5. ^ https://www.chinatimes.com/hottopic/20210614000010-260812?chdtv
  6. ^ https://pansci.asia/archives/202868
  7. ^ https://core.ac.uk/reader/343508720
  8. ^ http://www.nopss.gov.cn/BIG5/n1/2019/1125/c219470-31471911.html
  9. ^ 《汉书·地理志》
  10. ^ 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起点:福州闽越东冶港. 福州晚报. 
  11. ^ 《后汉书·西域传》
  12. ^ 中国阿拉伯关系史. [2009-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05). 
  13. ^ 【闽都风土】开元寺:福州两千年海上丝路史见证者. 搜狐. [2022-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07). 
  14. ^ 杜佑通典》卷一八八《边防》
  15. ^ (宋)吴自牧撰《梦梁录
  16. ^ 16.0 16.1 陈建平,关伟嘉,端木玉,龚幼. 广东船舶发展简史. 哈尔滨: 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2018.06: 11. ISBN 978-7-5661-1998-8.
  17. ^ 广东省交通运输厅. 蔚蓝船说 广东商船船型变迁. 广州: 广东旅游出版社. 2017.12: 34–35. ISBN 978-7-5570-1145-1. 
  18. ^ 明城墙和海上丝绸之路遗迹入围《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2012-1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1). 
  19. ^ “古泉州(刺桐)史迹”申报2018年世界文化遗产. [2017-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9).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