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诺南山

海诺南山布农语Hainutunan),又译海多南山亥诺托南山[5],是台湾中央山脉南段的一座高山,位于台东县海端乡利稻村与高雄市桃源区拉芙兰里交界,海拔3173.2公尺[1],为台湾百岳之一。山势呈北陡南缓的弓状,山顶平阔,因而名列十润之一[6]。山腰植被以针叶林为主(西侧散见阔叶林混合林),山脊地带则为台湾刺柏英语Juniperus formosana玉山箭竹等高山植物构成的灌丛[7]。山顶立有编号7217之三等三角点[8],棱线北接关山、往南转西南方连接小关山,构成卑南溪水系与高屏溪水系分水岭的一部分[9],也是南一段路线的必经区域[10]。其北侧与关山之间有落差约700公尺的鞍部[3],登山者俗称为“苦命坡”。

海诺南山
关山岭山往南方望见的群山,海诺南山位于图中右上方。(开启查看详细图注)
海诺南山在台湾的位置
海诺南山
海诺南山
海诺南山在台湾的位置
最高点
海拔3,173.2米(10,411英尺)[1]
地形突起度393米(1,289英尺)[2]
列表台湾百岳十润
坐标23°11′07.9″N 120°54′40.7″E / 23.185528°N 120.911306°E / 23.185528; 120.911306[3]
地理
位置 台湾高雄市桃源区台东县海端乡
所属山脉中央山脉
地质
岩石年代始新世[4]
攀山
首次登顶森丑之助等人(1908年12月)或八木久左卫门等人(1930年4月)

人文历史

海诺南山为布农族郡社群的传统领域,东侧原为霜山脚社(布农语:Maihuma,又称迈呼麻社)与马斯博尔社(布农语:Masbul,又称霜山木社、霜脚木社)的所在地[11][12]:195,西侧则靠近与卡那卡那富族拉阿鲁哇族的传统领域交界[11],布农族曾在海诺南山的山头堆砌石墙抵御卡那卡那富族的侵袭[13]:251[14]:5。此外,居于今海端地区的郡社群 Palalavi 氏族,曾频繁往南与往西翻越海诺南山至双鬼湖一带的山区,进入万斗笼社(鲁凯语Mandaulan,今鲁凯族万山部落)的猎场追捕水鹿,双方屡次为此爆发冲突[15]:258[注 1]

“海诺南”音译自日治初期记载的名称“ハイノーナン Hainōnan[17],即郡群布农语台湾赤杨的称呼 hainunan[18]。台湾赤杨是布农族重要的造林树种与民族植物[19],但“海诺南山”所指的赤杨木是山上自然生长,抑或山下的部落所栽植,犹未可知[20]。郡群布农语称海诺南山为 Hainutunan[12]:195[16]:59,64[注 2],与 hainunan 的关系尚不清楚[17]

1896年夏季,久留岛武彦来台时曾攀登中央山脉南段山区,途中行经海诺南山东南侧,但并未登顶[21]。按沼井铁太郎的整理,首次登上海诺南山山顶的确切纪录,是在1930年4月,八木久左卫门等人沿关山一带的棱线进行探勘纵走期间所创[17]。但杨南郡推测,早在1908年12月21日,霜山脚社族人带领森丑之助等人由新武吕溪上游的马斯博尔溪上溯,匆匆登顶的“关山”,很可能就是海诺南山[22]:400-401[注 3]

注释

  1. ^ 据阿力曼(布农语:Aliman Madiklan,汉名王土水)对台东 Palalavi 氏族耆老的访谈,海诺南山的石墙也是 Palalavi 氏族所建。族人在海诺南山击退卡那卡那富族后,继续往下寻找猎场,最后抵达内本鹿[16]:59,64
  2. ^ 又记作 Hainitunang[13]:251。日治时期的地图记作“ハイノトーナン Hainotōnan[11]。1956年,林文安等人纪录为哈伊诺当那恩山[6]。现今的“海努督难”地段也是得名于此。
  3. ^ 森记载他们登上的“关山”海拔10800日尺(约3273公尺),布农语称 Sorun[22]:400-401。1914年完成的《蕃地地形图》中,关山与海诺南山的测高分别为12100日尺(约3667公尺)与10478日尺(约3175公尺),两座山的中点还有一座海拔10572日尺(约3204公尺)的无名山头(现代地图中不存)[11]。杨南郡认为,森的队伍是从霜山脚社朝西南方上攀,故海诺南山的地理位置与海拔都较关山接近森所记载的“关山”,加上森等人是往西越过中央山脉,而关山太高,海诺南山相对适合作为越岭点[22]:400-401

参考资料

  1. ^ 1.0 1.1 1/5000像片基本圖(109年) (地图). 国土测绘图资服务云 (国土测绘中心). 2020 [2022-09-18] (中文(台湾)). 
  2. ^ Hainuonan Shan (地图). PeakVisor (Routes Software SRL). [2022-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05) (英语). 
  3. ^ 3.0 3.1 海諾南山 (地图). 国土测绘图资服务云 (国土测绘中心). [2022-09-05] (中文(台湾)). 
  4. ^ 中央地质调查所. 山崩與地滑地質敏感區劃定計畫書 L0010臺東縣 (PDF) (报告). 经济部. 2015年11月 (中文(台湾)). 
  5. ^ 玉山 (地图). 十万分一公路交通图. 台湾省公路局. 1953 [2022-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30) (中文(台湾)). 
  6. ^ 6.0 6.1 连锋宗. 海諾南山. 臺灣百岳全集:中央山脈南段. 上河文化. 2007: 240–243 [2022-11-20]. ISBN 978-986-7342-24-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05) (中文(台湾)). 
  7. ^ 國土利用現況調查成果圖 [109年/110年更新區] (地图). Cartography by 国土测绘中心. 2022 [2022-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30). 
  8. ^   OpenStreetMap上有关5592761214 海诺南山 三等三角点7217的地理信息
  9. ^   OpenStreetMap上有关2482556810 海诺南山的地理信息
  10. ^ 南一段縱走 (地图). 1:25000. 高山百岳地形图 G19. Cartography by 上河文化. 2020 (中文(台湾)). 
  11. ^ 11.0 11.1 11.2 11.3 關山 (地图). 1:50000. 五万分一蕃地地形圖 荖濃第一號. Cartography by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警察本署. 臺灣日日新報社. 1928 [1914年制版] [2022-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2) –通过国立台湾大学图书馆数位化馆藏 (日语). 
  12. ^ 12.0 12.1 台邦·撒沙勒. 96年度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土地調查後續計劃 成果報告II(附錄) (报告).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员会. [2022-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0) (中文(台湾)). 
  13. ^ 13.0 13.1 张长义. 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土地調查第四年研究報告 (PDF) (报告).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员会. 2005 [2022-01-0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1-03) (中文(台湾)). 
  14. ^ 王长华. 「文化治理」觀點初探博物館策辦卡那卡那富與拉阿魯哇兩族正名特展: 1–22. 2015 [2022-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05) (中文(台湾)). 
  15. ^ 台邦·撒沙勒. 96年度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土地調查後續計劃 成果報告I (报告).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员会. [2022-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0) (中文(台湾)). 
  16. ^ 16.0 16.1 阿力曼(王土水). 從在地觀點探究布農族ISDAZA〈內本鹿〉的歷史 (硕士论文). 国立东华大学族群关系研究所: 1–117. 2006. 
  17. ^ 17.0 17.1 17.2 沼井鐵太郎. 臺灣の山岳漫談(二). 山岳. 1933, 28 (2): 278–301 (日语). 
  18. ^ 董景生、黄启瑞、邦卡儿·海放南、萧建军. 走山拉姆岸:中央山脈布農民族植物. 行政院农业委员会林务局. 2008: 202. ISBN 978-986-01-7442-7 (中文(台湾)及布农语). 
  19. ^ Bisazu Nakaisulan(黄泰山)、王相华、沈恕忻、黄俐雯、Ibi Isqaqavut(田荣富). 布農族人與臺灣赤楊 (PDF). 林业研究专讯. 2017, 24 (3): 43–47. 
  20. ^ 陈玉峯. 南一段行腳之六 —仙草營地與海諾南山. 山林书院. 2016-07-07 [2022-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05) (中文(台湾)). 
  21. ^ 見元了. 中央山脈を最初に越えた人々. 台灣山岳. 1930, 5 (日语). 
  22. ^ 22.0 22.1 22.2 森丑之助(原著)、杨南郡(译注). 南中央山脈探險. 生蕃行腳:森丑之助的台灣探險 四版. 远流. 2021: 334–406. ISBN 978-957-32-9252-4 (中文(台湾)).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