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小猪笼草
源小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abgracilis)是菲律宾特有的的热带食虫植物。其只存在于棉兰老岛的东北部地区,包括黎牙实比山(Mount Legaspi)。关于物种海拔分布范围的资料很少,但已知其正模标本采集于海拔670米处。
源小猪笼草 | |
---|---|
马丁·奇克及马修·杰布在对源小猪笼草的模式描述中的插图 | |
科学分类 | |
界: | 植物界 Plantae |
演化支: | 维管植物 Tracheophyta |
演化支: |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
演化支: | 真双子叶植物 Eudicots |
目: | 石竹目 Caryophyllales |
科: | 猪笼草科 Nepenthaceae |
属: | 猪笼草属 Nepenthes |
种: | 源小猪笼草 N. abgracilis
|
二名法 | |
Nepenthes abgracilis |
源小猪笼草属于非正式的“小瓮猪笼草组”,其中还包括分布于棉兰老岛中北部的熙德猪笼草(N. cid)及分布于棉兰老岛东南部的小瓮猪笼草(N. micramphora)。[1]
其种加词“abgracilis”意为“来源于小的”,原因是源小猪笼草来源于一份被埃尔默·德鲁·美林鉴定为小猪笼草(N. gracilis)的标本。[1]
植物学史
野外观察
源小猪笼草原生地的照片公布于《露叶茅膏菜》2008年的一篇文章[2],及斯图尔特·麦克弗森2009年出版的《旧大陆的猪笼草》第二册中[3]。源小猪笼草在这两部文献中均被鉴定为翼状猪笼草(N. alata)。[1]而翼状猪笼草是一种高度易变且分布广泛的物种,其后已被拆分为多个子类群。[4][5]
正式描述
2013年12月6日,植物学家马丁·奇克与马修·杰布在期刊《植物分类》(Phytotaxa)上在线发表了源小猪笼草的正式描述。在该文章中,作者同时介绍了源小猪笼草所在的“小瓮猪笼草组”,并描述了该组的第三位成员熙德猪笼草(N. cid)。[1]源小猪笼草是马丁·奇克与马修·杰布在2013年描述的12个猪笼草属新物种之一。[6]
存放于美国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标本室中的标本“Ramos & Pascasio in BS 34501B”为指定的正模标本。源小猪笼草的照片记录保存于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正模标本于1919年4月采集自菲律宾棉兰老岛前苏里高省。模式产地并未指明,仅记录海拔高度为670米。[1][7]
形态特征
源小猪笼草为攀援植物,可高达数米。尚未采集到莲座状植株标本,其形态特征未知。攀缘茎为圆柱形,无翅,直径6-7毫米,节间距为15-18毫米。茎上存在“中等密度”的固着附生腺体,凹球形,红色,直径0.05毫米。[1]
叶
叶片螺旋排列,革质,缺少明显的叶柄。叶呈窄倒卵形-椭圆形,长29厘米,宽3.1厘米。叶尖渐狭。叶基向茎渐窄,宽约1.3厘米。叶基倾斜抱茎周围的四分之三至五分之四,形成宽0.3至0.4厘米的翼。翼下延短,终止于叶腋下方0.9至1.2厘米处。中脉两侧各有3至4条纵脉。纵脉起源于叶基,平行于中脉,延伸至叶片四分之三处。纵脉仅可见于叶片上表面。羽状脉不明显。叶片和茎一样被“中等密度”的固着腺体覆盖。上位笼的笼蔓形成笼蔓圈。[1]
捕虫笼
尚未采集到源小猪笼草的莲座状植株标本,下位笼形态特征未知。上位笼近圆柱形,基部为椭圆形,高16.4厘米,宽5.5厘米。上位笼基部最宽,中部略微收窄(宽4.1厘米),唇下部又再次扩展至5厘米。类似茎上的固着腺体也出现于上位笼的外表面,密度为每平方毫米3-4个。上位笼腹部表面的笼翼退化为一对脊状突起。笼口为倾斜的卵形,长6厘米,宽4厘米。唇为圆柱形,内缘和外缘均紧密翻折。唇极窄,直径仅为2.5-4毫米。唇肋仅0.1毫米高,排列密集,每毫米2道唇肋。唇内缘没有明显的唇齿。唇基部形成短唇颈,边缘蜜腺的空洞清晰可见。[1]
源小猪笼草的笼盖为卵形-椭圆形,长5.2厘米,宽4厘米。笼盖末梢为圆形至截形,基部为圆形。笼盖下表面无附属物。尽管作者注意到标本的笼盖下表面基部存在中央脊状突起,但他们认为这是制作标本时人为导致的。该脊状突起平顶,长约10毫米,宽1毫米。笼盖下表面的蜜腺超过100个,95%都是大小形态相同的单一腺体。这些单一腺体呈圆形或椭圆形,长0.6-0.75毫米,宽为0.4-0.5毫米,具0.05毫米宽的窄边。笼盖上表面基部周围约有20个窄椭圆形腺体,长0.75毫米,宽0.25毫米。笼盖与唇交界处由深凹,无边界的腺体,直径约0.25毫米。类似茎上的固着腺体仅出现于笼盖边缘附近,数量很少,且不明显。笼盖基部后方的笼蔓尾不分叉。[1]
花序
尚未采集到源小猪笼草的花序标本,花序形态特征未知。[1]
毛被
茎无毛被,但茎末梢尚未有记录。叶片同样无毛被。除唇附近有少量不明显的单毛(长0.05-0.10毫米)外,上位笼完全无毛被。[1]
颜色
从标本看,叶片上表面为深绿色;下表面为干褐色。上位笼的笼身为黄绿色,唇为红色。笼盖下表面为红色或带红色斑点。[1]
分布与原生地
菲律宾棉兰老岛的前苏里高省(现北苏里高省和南苏里高省)是源小猪笼草现仅确认的原生地,也是模式标本的采集地。据称,源小猪笼草生长于海拔670米的“嵴下森林”中,地质为超基性岩。[1]同时也在黎牙实比山(Mount Legaspi)拍摄了原生地照片。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其分布范围可能更为广阔。源小猪笼草陆生。[1]
由于仅已知单一原生地,所以马丁·奇克与马修·杰布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标准,非正式的将源小猪笼草的保护状况评估为“极度濒危”。他们指出虽然黎牙实比山上存在采矿活动,但采矿范围低于海拔670米的采集高度。[1]
相关物种
源小猪笼草属于非正式的“小瓮猪笼草组”,其中还包括分布于棉兰老岛中北部的熙德猪笼草(N. cid)及分布于棉兰老岛东南部的小瓮猪笼草(N. micramphora)。[1]
源小猪笼草与小瓮猪笼草最显著的区别是上位笼,源小猪笼草为近圆柱形,基部最宽;而小瓮猪笼草为漏斗形,中部或上半部最宽。且源小猪笼草上位笼各方面尺寸都更大(高约16厘米,而小瓮猪笼草不高于6.7厘米)。[1]另一显著差异是笼蔓尾,源小猪笼草笼蔓尾不分叉,而小瓮猪笼草分叉。[1]
熙德猪笼草区别于源小猪笼草和小瓮猪笼草的是生活习性和毛被,熙德猪笼草为附生,营养组织有毛被,而另两个物种为陆生,无毛被。同时,熙德猪笼草还存在明显的叶柄,另两个物种叶片无柄。
参考文献
-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Cheek, M. & M. Jebb 2013. The Nepenthes micramphora (Nepenthaceae) group, with two new species from Mindanao, Philippines. Phytotaxa 151(1): 25–34. doi:10.11646/phytotaxa.151.1.2
- ^ (德文) McPherson, S. & T. Gronemeyer 2008. Die Nepenthesarten der Philippinen Eine Fotodokumentation. Das Taublatt 60: 34–78.
- ^ McPherson, S.R. 2009. Pitcher Plants of the Old World. 2 volumes. Redfern Natural History Productions, Poole.
- ^ Cheek, M. & M. Jebb 2013. Typification and redelimitation of Nepenthes alata with notes on the N. alata group, and N. negros sp. nov. from the Philippines. Nordic Journal of Botany 31(5): 616–622. doi:10.1111/j.1756-1051.2012.00099.x
- ^ Cheek, M. & M. Jebb 2013. Recircumscription of the Nepenthes alata group (Caryophyllales: Nepenthaceae), in the Philippines, with four new species. European Journal of Taxonomy 69: 1–23. doi:10.5852/ejt.2013.69
- ^ Smith, L. 2014. Pitcher perfect - but carnivorous plants are at risk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Independent, January 5, 2014.
- ^ Nepenthes abgracilis Jebb & Cheek. International Plant Names Index (IPN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