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
王勃(650年—677年,一作650年—676年[1]:115),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市)人[2]:2,初唐诗人、文学家。王勃出身贵族世家,自少聪慧,十七岁时获沛王李贤征为侍读,平步青云,后因撰写《檄英王鸡》触怒唐高宗,被斥逐出王府。王勃流寓蜀地三年后,回京参加官员诠选,声名大噪,结果出任虢州参军,在职期间因杀人而获罪免官,其父王福畤亦受牵连,被逐交趾。王勃与父亲上路南行,渡海溺死,英年早逝,年仅廿八。王勃善写诗赋与骈文,擅长创作对偶句,扩大乐府体裁,辞赋风格清新脱俗,一反初唐宫廷诗的矫饰浮夸,下开盛唐诗风,代表作有《滕王阁序》、《春思赋》、《采莲赋》、五律《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五绝《山中》等。王勃才华洋溢,享负盛名,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
王勃 | |||||||
---|---|---|---|---|---|---|---|
诗人、文学家 | |||||||
国家 | 唐朝 | ||||||
时代 | 初唐 | ||||||
字 | 子安 | ||||||
籍贯 | 绛州龙门 | ||||||
出生 | 650年 | ||||||
逝世 | 677年) 中国南海 | ||||||
墓葬 | 越南乂安省宜禄县(Nghi Lộc) | ||||||
| |||||||
出身 | |||||||
幽素科 | |||||||
著作 | |||||||
《王勃集》30卷 | |||||||
生平
王勃出身于贵族世家[3]:95,祖父为隋末大儒王通,叔祖为隋唐之际隐士诗人王绩,父亲王福畤。王勃自少聪慧,九岁时读颜师古《汉书注》,作《汉书指瑕》[2]:2;少年时已在洛阳参加官员间的宴会,并受邀作诗[4]:40;十四岁时得刘祥道举荐“幽素科”[2]:2。王勃热衷于功名[5]:472,致力撰写诗赋呈献给高官,刘祥道、贺兰敏之、沛王李贤和唐高宗都欣赏他的诗歌[6]:332。十七岁时,王勃被沛王征为侍读[2]:2,667年到东吴游览[4]:40。正当少年得志之时,王勃遇上沉重打击。669年,诸王斗鸡,王勃为沛王撰文《檄英王鸡》,唐高宗看到此文,愤怒地说[2]:2-3:这样做会增加两位王子互相斗争之心[7]:57。即日斥退王勃,不再让他进入王府。同年七月,王勃有西南之行,游览蜀地景物[2]:3,藉以排遣政治失意[5]:466。自669年秋,王勃与卢照邻结伴而行,先后到梓州、成都、彭州等地,在蜀地结识各级官员,撰写宴会诗的序文,借机显露才华[4]:36、33。
流寓三年后[2]:3, 671年王勃回京,参加由吏部侍郎裴行俭主持的铨选考课,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同时参选,成为文坛佳话[4]:33。王勃致力呈献著作,对象包括当时掌管诠选的裴行俭与李敬玄[6]:332,王勃又向裴行俭上“启”,陈述己见与大志[4]:33,名气迅速传遍天下[6]:64,结果“三府”交相征聘,王勃却因病请辞,请求为虢州参军[2]:3。王勃在虢州时,官奴曹达因犯法而向王勃求保护,王勃把他藏起来,后来觉得藏不住了,怕受到连累,暗地里杀了曹达[7]:57。事情被揭发后,王勃被判死刑[3]:96,674年改元大赦,王勃得以出狱,于675年回归故乡龙门[8]:41;父亲王福畤因王勃的罪行而失官,被逐为交趾县令[3]:96。同年六月时李贤晋封太子,再大赦,王勃可以回复旧职,但没有接受,八月与父亲从龙门出发南下[8]:41,这等于他与父亲同时被流放[6]:72。父子路经洪州滕王阁,参与宴会,王勃撰成不朽名篇《滕王阁序》。后南行途中,王勃渡海溺死[2]:3(一说王勃南下与其父会合时溺死[3]:96),年二十八[2]:3。王勃写文章时不打草稿,有时蒙上被子,像在睡觉,起来后下笔立成,时人称之“腹稿”[7]:57。
文学
诗歌
近体诗
王勃对诗歌的革新,表现在对偶句及诗歌结尾的撰写,其律诗较当时流行的宫廷诗歌简单和个性化,后来发展成盛唐律诗的特点[3]:95。五律《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表达直接,与当时宫廷诗风的矫饰作风形成鲜明对照[3]:97:“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作者在长安送别友人到四川去做县尉[7]:48-49,往西南望去,只见一片风烟,气象开阔博大,抒发即使远隔天涯,知己仍像亲近的邻居一样,心灵相通[7]:50-52。五律《易阳早发》描述夜空中的凉飙和流萤,与白日艰苦的旅程,“复此凉飙至,空山飞夜萤”,表达了诗人旅途上的愁闷[3]:103。王勃也写过一些隐士诗和游仙诗,但不及其送别诗与旅行诗出色[3]:104-105。
王勃的绝句自我色彩强烈[2]:14,五绝《山中》是他在后世最流行的作品之一[3]:99:“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此诗乃寓居巴蜀时所作,抒发未能回归长安的悲哀,在深秋黄昏时份,但见山上都是黄叶在飘零飞舞[7]:55-56。王勃能走出宫廷诗人的园林游览,描写大自然的壮丽和险峻陡峭的景象[3]:101-102。他途经剑阁山区,写下五绝《普安建阴题壁》,叙述在山上俯瞰看似无底的河流,旅途艰辛,云雾笼罩,引出游子何时可归的忧虑[6]:333。《江亭夜月送别其二》:“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寂离亭掩,江山此夜寒。”头两句用字典雅,尾句则朴素,说明江亭关闭的原因,表现了渗透人和景物的寒冷感觉。王勃也善于用宫廷风格写精巧矫饰的绝句,如七绝《秋江送别二首》[3]:99-100。排律《泥溪》对句出色,句法曲折,感受新鲜,将水行的危险与陆行的危险相对,景象奇异美丽[3]:104。
古体诗
乐府方面,王勃并不因循乐府旧题的固有体式规限,“自我作古”,从传统中解放出来,创制与旧题乐谱不同的作品[2]:18,改造传统乐府体式,形式上的特色包括篇幅加长,以四句或六句为一解,以及多长短句杂言。其长篇歌行《秋夜长》、《采莲归》、《临高台》,都是从乐府扩展而成[2]:6。王勃通过对原调的改动,在字句和分章都使之向整齐韵律推进,大幅加长原调短曲,以充实叙事抒情内容[2]:11。《秋夜长》叙述思妇长夜不寐,悲伤幽怨,诗歌以思妇喻己,以征夫离家而去比喻君王疏远自己[8]:39、41,透过描写传统游子思妇相思之情,寄寓自己对昔日光辉的缅怀。《采莲曲》似为六朝同题作品的模仿[2]:3,其诗增长篇幅,杂言为诗以及基本上以四句构成一韵组,最为明显的曲体特征是使用三言句[2]:9,一曲之中自生起伏,以四句为一解,藉以转换场景焦点,从采莲景象、女子相思、征夫未还、雁书来至等,一解一景,突出采莲女思念征夫的主题[2]:15。采莲女怀想夫君之事有所寓意,诗句描绘采莲女的美艳,并加入游子思妇的题材[2]:3、9。
王勃《陇西行》以乐歌形式重写史事,全诗分十章,叙述陇西故事,聚焦于《史记.李将军列传》所述的李广生平事迹[2]:3、12。王勃七言歌行中的杰作是《临高台》,此诗沿用乐府旧题,音节富于变化,富于抒情色彩,描写从高台观察京城的景象,“高台四望同,帝乡佳气郁葱葱”;结尾的死亡象征写得漫不经意,寄寓对人生短暂的感伤[3]:105、90。诗人通过俯瞰城市,看到美丽的短暂无常,表现及时行乐[3]:91、荣华易逝的思想[2]:3。七言古诗《滕王阁》表达世俗荣华短暂无常的主题,滕王阁只是短暂的寻欢作乐歌舞之地,与之相对的是永恒的大江[3]:105。王勃从未从军塞外,却写有边塞乐府,对边塞地名的铺排妙用,展现了广博学问与对国家的深厚感情[8]:35、24、28。
辞赋
王勃入蜀前辞赋文风绮靡,用典繁密,语言雕琢;入蜀后辞赋风格清新脱俗,语言平易晓畅。早期辞赋之作有《七夕赋》、《九成宫东台山池赋》。其中《寒梧栖凤赋》是唐代律赋的最早作品[5]:458-459,是唐代定韵作赋的最早作品之一,赋文引经据典,用语雅正,写凤凰非醴泉不饮,非练实不食的高傲性格[5]:473、463,勾画了作者清高却未受青睐的形象,抒发渴望得到重用,语气不卑不亢,行文婉转有度[5]:475-476。四韵短赋经王勃的实践,使其题材开阔,体裁灵便,抒情咏物到达了新高峰。《驯鸢赋》体制趋向短小和格律化,有鲜明个人色彩[5]:486、482,以自傲的鸢鸟形象,勾画自身仕途挫折的遭遇[4]:35。卢照邻亦作有同名《驯鸢赋》,二赋互吐心声,嗟叹境遇。王勃感叹当初以为天地之大可作一番大事业,结果却受伤被困,抒发挫折后“与道浮沉”的豁达。在《江曲孤凫赋》中,作者磨平了愤慨,表达的是悠闲自适,与世无争的思想[5]:479、482,与屈原楚辞《卜居》同样选用孤凫为意象,以对比手法突出己志,捕捉凫鸟孤身畅游之乐,寄托诗人摒弃名利,逍遥自乐的出世思想[5]:483-484。
《春思赋》写于671年,为作者自喻之作,创作于仕途失意与旅居他乡流离转徒之际[4]:32,序文用《世说新语》新亭对泣故事,表达身处蜀地的异乡情怀[5]:471。赋文模仿潘岳《秋兴赋》的自叙模式及抒情手法,风格纤浓华丽,极尽模描雕绘之能事,却并非六朝春赋传统的延续,而是返回《楚辞》的抒情传统[4]:34。内容写到长安、洛阳、江南的春色,也描写了各种人物的春思,包括荡子从军、娼妇闺怨等流行题材,成为一幅初唐的生活画卷[4]:38。赋文叙述征夫守边,“羌笛唯横陇路风,戎衣直照关山月”,把乐府横吹曲吹奏的《陇头水》和《关山月》巧妙地融合情境,以呈现边塞景象[2]:6。作者怀著愤懑失意的心情,面对春色无边,不禁悲从中来;全赋以失意落魄为主调,结尾则以司马相如和陈平后来得志的故事自况自励,表达了乐观与自信[4]:33、35。形式上以赋体铺陈为基础,行文则以五、七言诗句为主,如“春江澹容与,春期无处所;春水春鱼乐,春汀春雁举”等句[4]:37、40,以大量诗句入赋,与乐府传统渊源甚深[2]:16,融和诗赋体裁[4]:37。《采莲赋》作于675年,献给其旧主沛王李贤,期望这位新封太子加以重新提携[9]:341。赋文袭用江淹《别赋》的体裁结构[5]:459,善于修辞,描写丰赡繁复,运用典故旁征博引[9]:341,集中描绘昔日宴会的场景,席上皆是才华洋溢的隐士与宾客,然后笔锋转至被疏远的诗人,他被流放至南方,正受羁旅之苦[6]:75,“伤君王兮未知”,“忆离居兮方苦”,展现诗人人生挫折[4]:42。
骈文
王勃骈文《滕王阁序》非常著名[7]:58,标志著他写作生涯的巅峰[6]:57。王勃序的一大特色,在直抒胸臆,述己之幸酸,不时流露身世之感,《滕王阁序》即以自伤之情贯穿全文[4]:42。滕王阁建在江西南昌附近[7]:58,《滕王阁序》原题《秋日登洪州滕王阁饯别序》,作于675年,王勃时年二十六岁,随父亲王福畤前往南方就任交趾县令的途上[6]:59、62。王勃及父亲受到洪州都督阎伯屿的盛情邀请,临别时王勃在宴上受邀撰写宴会诗集之序。序文辞藻雅丽[6]:64-65,夸赞洪州景物,大部份典故都和洪州当地历史与风俗紧密相连,写出悲伤和忧虑的色彩[6]:73、81,注入作者个人身世之感,表现沮丧心情,结合了华丽文风与写景时偶尔表现的个人感情,用典精当,勾勒出一个失意青年的自画像[6]:65、69。如“李广难封”句中引用了《史记》所载李广故事,李广未能封侯,与王勃不幸遭遇的原因类似[6]:70-71。《滕王阁序》最有名的两句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当时就深受人们喜爱,传诵甚广[7]:58。王勃常在序文中透露对个人不幸际遇的感慨,《滕王阁序》外,还写了大量骈文,大多作于类似宴会上,但大部份已散佚[6]:65、81。《益州德阳县善寂寺碑序》叙述时地与背景后,以王褒、扬雄和司马相如自比文才,而以孔子比喻自己怀才不遇[5]:467-468。
思想
文艺观方面,王勃贬斥龙朔年间(661—664)的浮夸文风,大力主张文章的“刚健”与“风骨”[6]:125。在上呈吏部侍郎裴行俭的启中,王勃上承裴子野《雕虫论》的观点,认为雕琢文风乃朝政衰败的因由,高举儒家经典以批评时文的绮靡,并指出时文崇尚雕琢乃“以诗赋为先”的选官制度使然[5]:463-464,批评官员考核过度强调诗赋写作[6]:332,使士人趋之若鹜,舍本逐末[5]:464。王勃也写下大量学术著作,大部份与儒家思想有关[6]:125。
文集
杨炯编的王勃文集有三十卷[6]:325(一说由王勃之兄王勮、王勔主持编纂),编纂于684至689年间[10]:40-41。其后散佚严重,今存的明代刊本王勃集只有两卷[6]:324,是从《文苑英华》等文集再编的辑本,清代蒋清翊加以注释,撰成《王子安集注》[11]:122。初唐时《王勃集》就传至日本,至今保存了《王勃集》卷28、卷29、卷30的古抄本残本[10]:40-41。日本正仓院保存著称为《王勃诗序》的抄本,年代记录是“庆云四年”(707年)[1]:117,共保存王勃序41篇,其中有20篇不见于明清时中国的文献[11]:121,文字比中国现存的刊本更接近王勃原本[1]:132。
评价
王勃是初唐最享负盛名的作家之一[4]:32,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9]:339-340。裴行俭评论王勃“华而不实”,潜质优厚但却一事无成[6]:110、117。杨炯称许王勃对宫廷诗歌雕琢的文体进行变革[9]:339,赞扬王勃开一代之风,乃使“积年绮碎,一朝清廓”,其刚健文风超脱了南朝的绮丽,为一众时人所学习仿效[5]:462、465、486。七世纪中期时人评论初唐四杰辞藻华丽而“轻薄”,据盛唐诗人杜甫诗《戏为六绝句六首》其二曰:“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9]:340。元代方回高度评价王勃诗歌的技巧[6]:124。明末唐汝询把唐代绝句抒情之功归于王勃[5]:470。近人叶嘉莹批评王勃“对于人生没有太深入的了解,在思想性方面并没有什么深度”,“不能成为真正好的第一流诗人”[7]:56、58。宇文所安赞赏王勃对偶句的创作:“作为中国最著名的骈文作家之一,王勃的真正力量在于描写及构造完美的对句的能力”[3]:100。陈伟强评论王勃“诗赋骈文,雕琢华丽,不脱六朝气习”[4]:32,其人“才华洋溢,可惜英年早逝,否则其文学与学术成就必定远不止此”[6]:57。
传说
五代时王定保《唐摭言》记载,王勃十四岁时出席了南昌的一次宴会[6]:58,南昌府都督阎公在滕王阁宴请宾客,大家饮酒作诗收集起来,前面还要写一篇序文[7]:58。阎公请参加宴会的文人作序,王勃以外,大家都谦让[11]:125。都督事先已让其女婿准备好序文,以便在盛会中表现才能。不料王勃席间自告奋勇写了《滕王阁序》[7]:58,阎公愤然离席,令下官伺其下笔。初闻文章开头,阎公评价说“亦是老生常谈”;接著又报,阎公听闻后沉吟不语;及至“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对仗,阎公大惊喊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11]:125,知道王勃作品的确精彩,远在其女婿之上[7]:58,随即款待王勃[11]:125。《唐摭言》这则轶闻成为后来野史、诗歌、戏曲相关故事的蓝本,被改编和渲染。晚明冯梦龙小说《马当神风送滕王阁》、清初郑瑜杂剧《滕王阁》的情节梗概为:王勃偶遇一老翁,原来老翁是马当山神,他用风送王勃使之及时赶到滕王阁宴会去[6]:58。
参见
参考文献
- ^ 1.0 1.1 1.2 道坂昭广. 〈關於王勃〈滕王閣序〉的幾個問題——並論正倉院《王勃詩序》和《王勃集注》的文字差異〉. 《清华中文学报》. 2011, 6: 117–136 [2023-08-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7) (中文(繁体)).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陈伟强. 〈發揮新體:王勃樂府詩的復變〉. 《东方文化》. 2018, 50 (1): 1–22 (中文(繁体)).
-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宇文所安. 《初唐詩》. 贾晋华译. 北京: 三联书店. 2004. ISBN 9787108048035 (中文(简体)).
-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4.14 4.15 陈伟强. 〈“豈徒幽宮狹路,陌上桑間?”——王勃在其《春思赋》中的轉徙流離〉. 《文学与文化》. 2011, 3: 32–42 [2023-08-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7) (中文(简体)).
-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5.12 5.13 5.14 陈伟强. 〈從寒梧棲鳳到江曲孤鳧——王勃入蜀前後的賦體創作〉. 《清华学报》. 2016, 46 (3): 457–493 [2023-08-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7) (中文(繁体)).
- ^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6.11 6.12 6.13 6.14 6.15 6.16 6.17 6.18 6.19 6.20 6.21 6.22 陈伟强. 《漢唐文學的歷史文化考察》. 南京: 凤凰出版社. 2014. ISBN 9787550620421 (中文(繁体)).
- ^ 7.00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7.10 7.11 7.12 叶嘉莹. 《葉嘉瑩說初盛唐詩》. 北京: 中华书局. 2007. ISBN 9787101058789 (中文(简体)).
- ^ 8.0 8.1 8.2 8.3 陈伟强. 〈尋源屢鑿空:初唐四傑的邊塞書寫〉 (PDF). 《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 2013, 57: 23–48 [2023-08-2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5-31) (中文(繁体)).
- ^ 9.0 9.1 9.2 9.3 9.4 宇文所安. 〈文化唐朝(650—1020)〉. 孙康宜、宇文所安 (编). 《劍橋中國文學史》上卷. 赵颖之译. 北京: 三联书店. 2013: 325–418. ISBN 7108044684 (中文(简体)).
- ^ 10.0 10.1 道坂昭广. 〈《王勃集》的編纂時期——以日本傳存《王勃集》卷三十所收《族翁承烈致祭文》為中心〉 (PDF). 《人文中国学报》. 2020, 29: 27–44 [2023-08-2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10-27) (中文(繁体)).
- ^ 11.0 11.1 11.2 11.3 11.4 道坂昭广. 〈略論作為文本的正倉院藏《王勃詩序》〉. 《文学与文化》. 2011, 1: 121–126 [2023-08-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7) (中文(简体)).
延伸阅读
[编]
- 刘国平. 〈王勃〈滕王閣序〉的建築鑑賞及其地位〉. 《人文暨社会科学期刊》. 2011, 7 (2): 91–105 [2023-08-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7) (中文(繁体)).
- 莫山洪. 〈論王勃的駢文〉. 《广西社会科学》. 2002, 4: 166–169 [2023-08-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7) (中文(简体)).
- 白承锡. 〈王勃賦之探討〉. 《社会科学战线》. 1995, 2: 207–214 [2023-08-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7) (中文(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