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黼
王黼(1079年—1126年),字将明,北宋开封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北宋末期政治人物,风姿俊美,善于逢迎,被称为六贼之一。原名王甫,后因与东汉宦官王甫同名,而被赐名黼。
生平
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进士[1],历任相州司理参军、校书郎、符宝郎、左司谏。
大观元年(1107年)开始编纂《博古图录》,至宣和五年(1123年)编纂完成。
宣和元年春正月戊午(1119年),时任通议大夫的王黼,连跳八级,被拔擢为特进、少宰(右宰相)兼中书侍郎[2],乃宋开国以来第一人[3]。
二年十一月庚戌(1120年),以王黼为少保、太宰兼门下侍郎。
三年九月丙寅(1121年),以王黼为少傅,郑居中为少师。宣和四年六月壬寅,以王黼为少师。宣和四年秋七月,王黼以耶律淳死,复命童贯、蔡攸治兵,以河阳三城节度使刘延庆为都统制。
四年九月戊午(1122年),朝散郎宋昭上书谏北伐,王黼大恶之,诏除名勒停、广南编管[2]。
五年五月(1123年),宋廷以收复燕云十六州为目标,王黼总治三省事,于三省置经抚房,专治边事,征刮天下得钱六千二百万缗,竟买了五六座空城而高奏凯旋回到汴京。然王黼又率百僚称贺,宋徽宗赏赐玉带,优进太傅,封楚国公,许诺王黼可以穿紫花袍,坐骑与仪式物品几乎可以与亲王相等[4]。
秋七月庚午,太傅、楚国公王黼等人议上尊号曰继天兴道敷文成武睿明皇帝,宋徽宗说:“此神宗皇帝所不敢受者也。”不被允许。[2][4]。
六年十一月丙子(1124年),王黼致仕[2]。
七年(1125年)十二月,金朝完颜杲、完颜宗望、完颜宗翰入侵,宋徽宗无法应付,急忙禅让天子的宝座给他儿子宋钦宗,自己则当上皇,并打算出逃江南,继续担任道君,修练道教。钦宗即位,王黼惊恐仓惶入朝恭贺,但朝廷把门关上,并称皇上有旨,“不能让你进门”。金兵进入汴梁之后,王黼带著妻子儿女,往东奔逃。
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三日,下诏贬王黼为崇信军节度副使,籍没其家,流放永州(今湖南零陵)。门下侍郎吴敏、尚书右丞李纲请杀王黼,朝廷交付户部尚书兼领开封府尹聂山,聂山与王黼有宿怨,钦宗意在让聂山将王黼杀了。二十四日,聂山遣武士蹑至雍丘城南二十里永丰乡辅固邨杀之,有民家取其首级上交政府。四月,特令家属任便居住,其三倾咸平坟地、平江府田产岁课约二千石并特与给还。
钦宗以初即位,不好意思承认诛杀大臣,于是对外骗说王黼是被盗贼所杀。舆论不认为钦宗诛杀王黼是错的,而认为草率处决且对外诈骗,是一种滥用刑罚[4]。
民间谣言
“公然受贿赂,卖官鬻爵,至有定价”,京师谣言:“三百贯,曰通判;五百索,直秘阁。”[5];又以巨款赎回燕京(今北京),夸称大功,升至少傅。陈东称之为六贼之一。
著作
《博古图录》
参考文献
引用
来源
前任: 余深 |
北宋少宰(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 1119年—1120年 |
继任: 李邦彦 |
前任: 余深 |
北宋太宰(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 1120年—1124年 |
继任: 白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