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
此条目可参照英语维基百科相应条目来扩充。 (2019年9月13日) |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9年9月13日) |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灯影戏、皮猴戏[1],以兽皮镂雕的人物剪影,平面的、关节可动的,透过签杆来操控戏偶,并将其置于光源与半透明屏幕之间,搭配剧本、音乐、口白,来叙说故事的传统表演艺术。[2]
在过去电影、电视等媒体尚未发达的年代,皮影戏曾是十分受欢迎的民间娱乐活动之一。
皮影戏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地区的文化中都存在,在东南亚,尤其是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和柬埔寨;在中国、印度、尼泊尔与伊朗,皮影戏为古老的民间传统艺术,在埃及、叙利亚、土耳其、希腊、德国、法国与美国,皮影戏表演也广为人知。[3][4][5][6]
地区
台湾
台湾的皮影戏起源,一说是大约在明末清初时,皮影师父阿万师随著郑成功的军队从中国广东潮州经由福建传入南台湾[7],以高雄为中心,往北到二仁溪(高雄、台南的交界处),往南到屏东。另一种说法是荷兰占领时期,许陀、马达及黄索等三人从大陆北方经广州来到南台湾,在冈山及凤山地区流行。[2]
截至2022年登录为无形文化资产的皮影剧团共有四团,包括观音山东华皮影剧团(传承至第六代,现任团长张榑国)、永兴乐皮影剧团(传承至第五代,现任团长张信鸿)、高雄皮影剧团(现任团长陈政宏)及复兴阁皮影剧团,其中复兴阁皮影剧团在团长许福助去世后,已于2019年停止运作。[8][9]
中国大陆
皮影戏可能在中亚或印度地区起源于公元前1000年前后。[10][3]
不少文献记载汉武帝时,方士李少翁进言说他有招魂之术,并设帐弄影以招嫔妃李夫人之亡灵[11]。正如陕西皮影的流传:“皮影戏始于汉,兴于唐,盛于宋”。另一说亦与亡灵有关,唐代俗讲僧在佛寺利用灯影说理和超渡亡灵,因此推断皮影与宗教有密切的关系。
皮影戏至宋朝时已有相当的规模与水平。南宋时,杭州更有“绘革社”的影戏组织出现。到了元代,军队更带皮影班子随军远征,将皮影传到中亚的国家;在13-15世纪,由西亚再传到欧洲各国。皮影盛行于关中一带,传统剧目就有数百本,唱腔则多达几十种。[12]
皮影戏于明朝万历(1573年-1619年)年间已十分盛行。明末清初,皮影艺术与道教结合,产生了环县道情皮影。[12]
到了清朝,皮影艺术已发展到鼎盛时期。当时很多大户人家,都以请名师刻制影人、安置精工影箱和私养影班为荣。但在清朝后期,有些地方官府害怕皮影戏场聚众起事,曾出现禁演皮影戏和拘捕皮影人之事。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民不聊生,皮影戏更一蹶不振。不过在抗日战争中,福建漳州就以皮影戏来宣传抗日的斗争。自中国解放后,残存的皮影戏班和艺人在当时政府的扶持下,得以复苏。但到文化大革命时期,皮影艺术因破四旧而再遭打击。改革开放后,传统文化逐渐受到重视。虽然皮影戏得以复苏和发展,但仍受影视和流行文化所冲击。[12]
中国的皮影艺术经过长期的流变,已形成不同的地方流派,诸如山西皮影、陇东皮影、陕西皮影、北京皮影、山东皮影、青海皮影、宁夏皮影等,各自反映出独有的风格特色。在陕西、甘肃天水等农村,这种拙朴的民间艺术形式一度广受欢迎。其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几乎遍及中国各省,并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皮影戏,如陕西的华县皮影戏、华阳老腔皮影戏、阿宫腔皮影戏、弦板腔皮影戏、甘肃的环县道情皮影戏、山西的孝义碗碗腔皮影戏、河北的唐山皮影戏、冀南皮影戏、浙江的海宁皮影戏、湖北的江汉平原皮影戏、广东的陆丰皮影戏、辽宁的复州皮影戏、凌源皮影戏等。[13]
皮偶制作
皮偶工序
根据宋朝《梦梁录》记载:“京师初以素纸雕簇,自后人巧工精,以羊皮雕影,用以彩色装饰,不致损坏。” 皮影原用素纸雕刻,后来才改用皮革刻制,制作材料也根据当地使用的兽皮情况而定。现时的皮影戏物品包括皮影人物、场面道具和景物,全都是利用手工,刀雕彩绘皮革制成。在台湾,主要以牛皮为主;在中国,较多使用牛皮、羊皮、驴皮等等。[2][15]
制作皮影的民间传统工艺基本步骤为:制皮、刻制、染色、熨烫、定缀与装杆。[16]制作过程有24道工序,手工雕刻约3000刀。皮影的造形制作,主要汲取了中国汉代的帛画、画像石和唐代的壁画等的艺术手法和风格,再配以镂空的线雕花纹。镂空线雕花纹不单给予优美的造型外观,而且避免了表演时出现大片黑影。[17]
刻制技法
分为“阳刻”和“阴刻”。阳刻是保留线条,去除空白的部分;阴刻则是除掉线条,保留区块上色。
台湾传统皮影多以阴刻为主。[2]
皮偶形象
外形轮廓以线条简洁、平滑流畅为主。大多采用单眼正侧面的“五分相”,双眼正面为“十分相”。近年也有介于两者之间的半侧面“六分相”、“七分相”或“八分相”的做法。台湾传统人偶长约一尺(约30公分高),中国北方戏偶较大。皮影的人物形像不是以追求真实和准确性,而是要合符表演需要。[2]
皮偶行当及表演
依造型可分为人物和道具。人物有生、旦、净、末、丑、杂,杂属于龙套角色。[15]道具是指各式各样的演出配件,动物也属于此类。皮影戏演出的关键,在于操耍技巧和唱功。而此关键技巧都是经由师父传授,学徒长期苦练的成果。另外,皮影戏还要配合音乐和灯光效果,才能触动观众的情绪起伏。[2]
参考文献
引用
- ^ 李, 伟麟. 有光就可以說故事!戲說皮影戲. TLife. 2017/12 [2022-1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01).
- ^ 2.0 2.1 2.2 2.3 2.4 2.5 许, 以玟. 光影不滅 戲說人生. 云朗‧品味. 2021, (62) [2023-06-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28).
- ^ 3.0 3.1 Orr, Inge C. Puppet Theatre in Asia. Asian Folklore Studies (Nanzan University). 1974, 33 (1): 69–84. doi:10.2307/1177504.
- ^ Beth Osnes. Acting: An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ABC-CLIO. 2001: 302. ISBN 978-0-87436-795-9.
- ^ Beth Osnes. The Shadow Puppet Theatre of Malaysia: A Study of Wayang Kulit with Performance Scripts and Puppet Designs. McFarland. 2010: 61–63. ISBN 978-0-7864-5792-2.
- ^ UNESCO - Decision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Committee: 13.COM 10.A.7. ich.unesco.org. [2019-1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20) (英语).
- ^ 弄影一甲子——皮影戏艺师张德成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蔡文婷/杨文卿 台湾光华杂志 1989 10月
- ^ 復興閣皮影戲團. 高雄市皮影戏馆. [2022-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2).
- ^ 颜, 怡今. 皮影戲的新靈魂老舞台 創新 才能找到更多觀眾. 传艺‧Online (国立传统艺术中心). 2021-06, (136) [2022-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2).
- ^ Fan Pen Chen (2003), Shadow Theaters of the World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sian Folklore Studies, Vol. 62, No. 1 (2003), pp. 25-64
- ^ 高承《事物纪原·影戏》中说:“故老相承,言影戏之源,出于汉武帝,李夫人之亡,齐夫人少翁言能致其魂,上念天人无巳,迺使致之。少翁为方帷,张灯炉,帝坐他帐,自帐中望见之,仿佛夫人之像也,不得就视之,由是世间有影戏。”
- ^ 12.0 12.1 12.2 中華傳統文化瑰寶─影戲藝術─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皮影戲/影子戲/燈影戲]. [2023-06-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22).
- ^ 13.0 13.1 皮影戏(海宁皮影戏)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www.ihchina.cn. [2021-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8).
- ^ 《梦粱录》云:“凡傀儡敷衍烟粉、灵怪、铁骑、公案、史书、历代君臣将相故事话本,或讲史,或作杂剧,或如崖词,……大抵弄此,多虚少实,如《巨灵神》、《朱姬大仙》等也。”
- ^ 15.0 15.1 邱一峰. 藉燈取影話傳奇:台灣皮影戲的源流、發展與現況. [2023-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0).
- ^ 皮影戲偶的製作. 高雄市皮影戏馆.
- ^ 民俗文化研究. 皮影戏. 中国民俗文化研究院. 2017-07-19 [2023-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0).
网页
- 中国文化市场网:文化部“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甘肃环县道情皮影
外部链接
- 中国皮影网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灿烂的中国文明:中国皮影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现代欧洲影子剧院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影子剧院的新技术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皮影戏《射雁奇缘》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高雄复兴阁皮影戏团演出,吕炳川录制,台湾音乐馆典藏
- 皮影戏《鲁智深醉打山门》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高雄复兴阁皮影戏团演出,吕炳川录制,台湾音乐馆典藏
- 皮影戏《选美大会》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高雄复兴阁皮影戏团演出,吕炳川录制,台湾音乐馆典藏
- 皮影戏《郑三保下西洋》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高雄复兴阁皮影戏团演出,吕炳川录制,台湾音乐馆典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