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代何奥子爵威廉·何奥
第五代何奥子爵威廉·何奥,KB,PC(英语:William Howe, 5th Viscount Howe,1729年8月10日—1814年7月12日),英国军官及政治家,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曾任北美英军总司令。
何奥子爵阁下 The Rt. Hon. The Viscount Howe | |
---|---|
北美英军总司令 | |
任期 1775年9月—1778年5月 | |
君主 | 乔治三世 |
前任 | 汤马士·盖奇 |
继任 | 亨利·柯林顿 |
个人资料 | |
出生 | 大不列颠英格兰 | 1729年8月10日
逝世 | 1814年7月12日 英国英格兰米德萨斯郡特威克纳姆 | (84岁)
政党 | 辉格党 |
获奖 | 巴斯勋章 |
军事背景 | |
效忠 | 大不列颠王国 |
服役 | 英国陆军 |
服役时间 | 1746-1803年 |
军衔 | 上将 |
参战 |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 七年战争 美国独立战争 |
生平
何奥生于1729年,家世与英国皇庭渊源甚广。父亲第二代何奥子爵伊曼纽尔·何奥曾为英国下议院议员及巴巴多斯总督,母亲经常出入英皇乔治二世及乔治三世的宫廷,而外婆更是汉诺威选侯恩斯特·奥古斯特的私生女、乔治一世的同父异母妹妹。伊曼纽尔一共生有三个儿子,分别为长子第三代何奥子爵乔治·何奥、次子理查德·何奥、及三子威廉·何奥本人。何奥兄弟的仕途虽受皇室荫祐,但三人都是优秀的军事将领:乔治·何奥受到詹姆斯·沃尔夫推崇,在钟琴堡战役前夕阵亡;理查德·何奥加入皇家英国海军,在七年战争屡立战功,并且获得乔治·罗德尼大力赞赏,后来更升迁至海军上将。
威廉·何奥在17岁以捐纳取得骑兵旗官(Cornet)军衔,参与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后来又与沃尔夫结为友好。七年战争爆发后,何奥跟随沃尔夫参与亚伯拉罕平原战役,后来又随军攻占蒙特利尔、攻打法国近海的贝勒岛及西班牙的古巴哈瓦那殖民地。1758年何奥在诺定咸的下议院选区获选,替补长兄乔治战死后的空缺。1764年何奥晋升为上尉,再在1768年升任怀特岛副总督。1772年何奥升任少将,并且引入新式步兵训练方法,同时推广发展轻步兵。
何奥兄弟与北美殖民地的关系非常良好。当长兄乔治在北美战死后,麻萨诸塞议会捐出了250英磅,在西敏寺立碑纪念;班杰明·富兰克林也曾多次造访理查德·何奥,两人交情匪浅。当英国与北美殖民地的关系在1770年代日渐紧张之际,何奥兄弟俱公开反对《强制法案》,并且同情殖民地的政治理念。然而何奥仍然尽忠于英国,并在1775年被任命为北美英军总司令汤马士·盖奇的副手。
何奥在1775年5月抵达波士顿,其时列星顿和康科德战役刚好结束不久。虽然何奥的军事能力在过往备受称许,但他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却经常受到批评。在1775年6月的邦克山战役中,他指挥英军正面攻击,结果英军伤亡惨重。接著何奥获擢升为北美英军总司令,却在1776年纽约及新泽西战役多次让美军逃脱,使乔治·华盛顿及汤玛斯·潘恩有机可乘,及时稳住大陆军的士气军心。1777年何奥发动费城战役,却仍未能迫使革命派屈服;由魁北克省南下的约翰·伯戈因更因此欠缺支援,最后在萨拉托加战役兵败投降。虽然萨拉托加之败与伯戈因的过份自信有更大关系,但何奥也感到自己难辞其咎。1777年10月何奥向国会请辞,并在1778年4月获批,由亨利·克林顿爵士接替为北美英军总司令。
返国后何奥在1780年的下议院选举连任失败,但在1782年获任命进入英国枢密院。法国大革命战争爆发后,何奥一度恢复全职军役,但只负责英国本土的防御事务。1795年何奥调为特韦德河畔伯立克的总督,并在1799年兄长理查德无嗣而亡后继承爵位,是为第五代何奥子爵。晚年何奥健康转差,在1804年转任普利茅斯总督,最后在1814年去世。由于何奥本身亦无子嗣,何奥子爵就此断绝。
参考资料
- Anderson, Troyer. The Command of the Howe Brothers During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New York and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36. ISBN 978-0-403-00816-2. OCLC 1281930.
- Gruber, Ira. The Howe Brothers and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New York: Atheneum Press. 1972. ISBN 978-0-8078-1229-7. OCLC 1464455.
- Syrett, David. Admiral Lord Howe: A Biography. Annapolis, MD: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06. ISBN 978-1-59114-006-1. OCLC 70660963.